从两档方言综艺节目浅析本土文化的传播对策

2021-11-14 14:24孙华艳
声屏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人气频道方言

□ 孙华艳

方言类综艺节目是不少地面频道较为常见的节目类型之一。就上海本土来说,沪语承载着特殊的城市记忆,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海都市频道作为面向本土观众的一个重要媒介平台,在方言类综艺节目上也不断进行尝试,近两年比较突出的像《侬好上海》《沪语人气王》等,在播出后因其亲民的内容、熟悉的乡音和较强的可看性收获了一大批观众。

两档方言类节目概况

《侬好上海》兼具综艺节目的娱乐和可看性。《侬好上海》节目作为一档综艺秀,围绕上海的每一个区为主题主线,每期节目通过全程沪语录制,邀请主持人、嘉宾、观众共同加入,穿插交流、游戏等,在吴侬软语中突显了海派城市的风韵和生活气息。每期节目中,嘉宾都会用上海话讲述、回忆自己与某个区的联系和渊源,节目现场辅以趣味答题、现场表演等多板块,对区域内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加之道具、照片、物件的运用,引出主干内容和背后的故事,兼具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性。

《沪语人气王》以竞技类为主凸显新媒体特点。方言选秀类节目《沪语人气王》在第一季播出之际便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度,该节目以上海方言为切入点,通过选手精彩纷呈的沪语原创才艺节目,努力挖掘承载着上海城市记忆的沪语内涵。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有在网络上已经拥有不少粉丝的红人,他们曾在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原创沪语作品,也有专业的沪语文艺工作者和普通市民。第一季节目曾收获了2.84的收视率和9.43的市场占有率,第二季在保留原有的元素之外,还大胆采用直播形式以及媒体互动方式,更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节目的创新特色分析

方言为媒,发挥地面频道独有优势,丰富表达形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方言作为“一方之言”,是一种文化,包含着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等信息,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既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更是中国民间思想朴素的表现形式。说起上海的方言文化,沪语是其最鲜明的标签。《侬好上海》的一大特色就是几乎全程采用沪语录制,方言的语境使节目与观众的连接更加紧密,拉近了因语言而产生的距离感。当然仅有方言远远不够,表达和引入方式也帮助观众勾连起集体回忆。如在《侬好浦东》系列中由上海独角演员带来的演绎片段漫谈了浦东本地话,捕捉每个区域的内在特色与专属记忆,选取、创设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耳熟能详的场景,提升节目的亲切感和熟悉度,这正是地面频道在进行节目制作时的独特优势。《沪语人气王》里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徐祥,生活中是一名沪剧演员,在网络上是拥有20万粉丝的“沪语网络红人”。在沪语人气王的舞台上,他把自己一口纯正的上海话,用新颖的形式“包装”起来。《灌篮高手》《暗香》等选取了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并用“上海话”来演绎,拉近了年轻人和上海话的距离。另一位“人气王”姚明方,是滑稽泰斗姚慕双的孙子,在节目中他多次复刻了“姚周”的经典滑稽剧目,还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让不少观众从小喜爱看的滑稽戏产生了记忆的纽带。

内容为王,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注重在传承中引发共鸣。如果说方言是形,那么综艺节目作为大众娱乐消遣和文化精神产品重要组成部分,背后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体现就是支撑其生生不息的血肉。《侬好上海》里的不少嘉宾都带来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故事,在润物无声中成为连接大众情感共振的重要纽带。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的85后黄浦交警,一生守护海关大钟的守钟人,用相机见证了上海高度不断刷新的吊车司机魏根生,浦东的志愿者服务队,世纪大道的女交警……都先后在节目中讲述了他们守护这座城市的初心和担当,一个个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真实故事和可爱可敬的身边人筑起了节目的血与肉,道出了与这片土地发展同命运共呼吸的动人故事。《沪语人气王》里的参赛选手顾浩青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和大多数年轻人不同,他笑称自己是“老年非遗青年”,越是传统的东西他越是喜欢。奉贤山歌、沪剧、上海说唱,这些年轻人不太熟悉的曲艺形式他却样样拿手,在现场他讲述了自己对本土文化的热爱。第二季里还有不少是父与子、母与女乃至祖孙三代齐上阵的选手,甚至还有混血儿家庭,但不论来自哪里,他们骨子里都是出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沪语方言的传承。可以说,展示的只是方言节目,但背后却是生活的缩影以及千千万万个上海人与新上海人的情感寄托。

形式为辅,用多元形式丰富内涵,在融媒体语境下提升传播影响力。综艺节目的可看性是节目是否受欢迎的关键要素,而可看性的提升又建构在节目充实的板块设计和丰富的内容输出上。以《侬好金山》为例,当期节目分为“金山知多少”“你敢挑战吗”“金山达人”等几个环节。除了通过答题介绍金山区的美食、特产、风景名胜之外,特别在“金山达人”板块邀请到了莲湘舞、吕巷土布贴画等金山“非遗”传人,他们在演播室现场与嘉宾互动,为观众展示手艺绝活,在互动中感受金山区深厚的历史人文风韵。在浦东专题中,一张已经锈迹斑斑当年的烂泥渡路的门牌和如今已是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的银城路,代表不同时期和含义的浦东轮渡票串联起一家三代轮渡人的浦江情,一张张发黄的自制地图背后是退伍老兵靠腿正步丈量浦东的执着。多种互动方式的叠加运用,精准捕捉了每个区的风土人情,勾勒了城市文化的价值脉络。《沪语人气王》则充分利用融媒体,通过抖音、公众号、视频号向全球观众征集说沪语的视频,经剪辑后同步在电视中播出,让观众有机会上电视。同时该节目打破了传统“你播我看”的模式,借助手机以直播形式让观众成为主体,用电视直播联合手机实时投票的方式,让观众和演播室内的嘉宾进行互动,实现大小屏完美转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方言类节目传播对策的启发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笔者认为,从《侬好上海》《沪语人气王》的一些经验或许能为更多地面频道的方言类节目创作带来启发。

在进行节目开发时,应该用好地面频道定位的独特优势。利用好差异化和对象化特点,选取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作为创作素材,呈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借助受众更愿亲近的表现形式和节目形态,深挖价值内核,呈现澎湃而鲜活的生活,用有人情味的故事感动人、鼓舞人,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选手或嘉宾,以更年轻化的语态在节目的呈现过程中引起共鸣。

要注重传承与挖掘。方言节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挖掘承载着城市记忆所蕴含的独特内涵,带领更多年轻观众不断感受方言之美,让更多生活在上海的人拥有说沪语的热情,从而使沪语文化被保护和传承下去。因此,在进行节目创作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展示方言本身,而是要多挖掘典型案例、人物的故事,通过实例将方言传承的重要性植入人心。

用好新媒体手段。伴随着新媒体环境下日趋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随着云录制、云直播的节目新形态顺势而出,传统广播电视想要脱颖而出离不开创新与媒体融合手段的应用。对于任何一档地面频道的综艺节目而言,在已经拥有一定本土观众的基础上,如何以老带新、开发出更多的受众群,吸附更多的观看者是摆在面前的一道考题。节目生产者应避免局限在传统平台制作传播的思路,以互联网思维和跨界思维,同频共振,利用多手段、多平台传播优质内容,加大与卫视平台、本地其他地面频道和广播平台联动形成传播合力,注重对节目短视频的开发、公众号、官方微博的宣传推送、引流分发,用好直播等手段,打造更强传播力,助力节目“破圈”。

结语

有专家指出,人们对方言节目的喜爱,实质上是基于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以及对家乡和自我的认同,而随着本土方言的保护,这一类节目的社会价值也更加凸显。通过《侬好上海》《沪语人气王》两档节目,已有越来越多的本地和新上海人喜爱上了沪语,愿意将其传承发扬。节目制作者应与时代同步,在始终秉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创作理念基础上,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让更多方言类综艺节目丰富受众的生活,提供轻松愉快的体验。

猜你喜欢
人气频道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人气“日抛脸”
寒假快乐频道
频道
专家频道
Skin Food人气果蔬系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