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剧人物形象塑造

2021-11-14 09:29
戏剧之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南仁东广播剧板车

苏 月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广播剧发展现状

(一)广播剧概念界定

广播剧是一门通过对文字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或者是创造原创广播剧剧本,最后把文字艺术转换为声音艺术的综合性艺术。广播剧主要是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剧种,运用配音、对话、音乐、后期录音合成技术制作而成,以帮助听者想象人物和故事,是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广播剧要求演员在配音时尽量口语化,避免播音腔。针对广播剧只能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没有画面辅助的现实,论文提出了划分人物层次、表现人物情感、确定人物基调和把握语言节奏四方面的技巧,加之音效、各场景的切换以及主次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让听众即刻分清,使广播剧能够有更准确的时空维度。

(二)广播剧的分类

广播剧根据制作需要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主旋律广播剧,是媒体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或者参与评奖而制作的广播剧。这类广播剧容易得到上级的资金支持,且投入成本较大、制作周期长。如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余姚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三集广播连续剧《呦呦青蒿》,向大家展示了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艰辛过程。

第二类是常态播出的广播剧,有固定播出时间和平台,故事生活化,紧扣时代和生活主题,收视率较高。其还可细分为两个小类别:一是以述说故事为主的写实性广播剧,通过故事悟出道理,引发听众共鸣,多为广播连续剧;二是融入时代娱乐因素的娱乐类广播剧,顺应时代发展,音效配乐跌宕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戏剧性强,多为短剧。

(三)广播剧的现状

1933 年上海广播电台播放的广播剧《恐怖的回忆》,是中国的第一部广播剧作品。80 多年以来,广播剧经历了兴起、衰落、再发展的阶段。从2005 年开始,随着喜马拉雅、荔枝app 和各大广播剧剧社的出现,广播剧再次回到大家的视野。在此之前,1996 年“五个一工程奖”把广播剧纳入评奖范围,让广播剧有了一丝再生的希望。但这些仅仅是蜻蜓点水,没有让广播剧这种制作成本仍旧高的艺术形式再现生机。

二、广播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与技巧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新闻基础训练中,讲求“备稿六步法”——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可为广播剧人物塑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在广播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播音与主持艺术内外部技巧中的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停连、节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文艺稿件训练中,二者的结合运用可为广播剧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进一步的帮助。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划分人物层次

在同一个广播剧里,一个人物在年龄、身份、职业等方面不断变化,人物的厚重感就需要演员去进一步挖掘,进而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广播剧《中国天眼》第一集里,南仁东与FAST 的交流实际上是南仁东的灵魂与FAST 的对话。而后,南仁东从日本辞掉客座教授工作后回国,直至第三集结尾,都按照年龄线走,其在此过程中身份、职业也在发生变化。

划分人物的层次,还要注意心理上的变化。第14 届“五个一工程”获奖广播剧之一的《板车女孩》,讲述的是女孩用板车拉着父亲到北京看病的故事。板车女孩从六岁到十二岁,经历了六年的艰难生活,从不会做饭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心理的成熟度在发生变化,则演员在人物塑造方面也要学会划分层次,通过语气、音色、语速等准确诠释。

(二)表现人物情感

余秋雨说,观众情感的卷入,一般先由真实的感知引起,然后由注意和意志不断开道并强化,最后达到共鸣。

广播剧《中国天眼》里南仁东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会议上维护国家的尊严,我们借此来感受广播剧里的人物情感:

南仁东:(激动)中国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和能力!

千 叶:(小声)中国?南桑,请注意你的身份,你现在是以日本国立天文台客座教授的资格参加会议。

南仁东:请注意!我是中国人,中国科学家。

代表甲:China?No!这个庞大的计划,中国是没有

资格参加的。

南仁东:为什么?

观众听到这里开始敬佩南仁东,有自身情感的融入。情节发展到南仁东和小彭到贵州考察时遇上了洪水,他们与彩云的对话让听众注意,感慨原来科学家也是普通人。故事结尾,南仁东没等FAST“出生”就离开了,听众被带入到爱国情怀、坚持不懈、永怀梦想的伟大信念之中。

(三)确定人物基调

基调,似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且一切变化都在基调的范围内,若广播剧的表达偏离基调,则小到层次、情感,大到人物形象塑造,都会产生偏差。此外,划分人物层次、表现人物情感最终都是为了确定人物基调,人物基调在广播剧中起着定位作用,而确定人物基调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把握人物自身性格、气质。

对人物形象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是把握人物的性格,性格是基石,而性格又体现出个人气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同一行业的“状元”们,性格上又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例如《中国天眼》里的南仁东和台长,都是大人物,有领导风范,展示出沉稳、大气、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贵州当地卖草鞋的布依族女孩彩云,展示出天真烂漫、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就算是只有一句台词的女博士,由于长期与文字、数据为伴,也能感觉到说起话来干练有力。

配音演员在表现南仁东和台长的语调时较平缓、沉着,体现出大将风范;彩云语调较高、语速较快,增强天真活泼之感;女博士则说话语速快,但与彩云不一样的是她的音色要偏冷,体现出严谨、机械的一面。

二是准确把握人物关系。

在广播剧的录制里,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烙印,但由于社会地位、需求、亲疏程度等的影响,人物交流要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变化。

广播剧《板车女孩》中,女孩在北京留宿街头,一陌生人用手机录像跟踪她。起先女孩对陌生人的态度是带有怀疑的,但最后发现“嘻哈宝宝”是在用网络帮忙筹款,得知这件事之后,板车女孩特别感激这位陌生人,自然说话的语调变得更平和了。

(四)把握语言节奏

节奏是广播剧语言张力的体现,需要运用节奏技巧对人物语言进行塑造,进而影响人物形象。用广播剧的有声语言去把握语言节奏,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情绪的变化,体现在语言的快或慢、明或暗、远或近等方面;其次是表现不同的人或事物时,语音的节奏不同;最后是由于所处的环境、年代不同,语言的节奏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板车女孩》里,女孩听到医生说父亲的病可以治疗的时候,情绪一度失控,哽咽痛哭。这时女孩说话是困难的、慢而暗的。在《中国天眼》里,南仁东在与布依族女孩彩云和台长、小彭、女博士等不同的人说话时,情感也是不同的,对彩云更多的是体现出关爱、亲切,对于其他的工作伙伴则更多的是体现出严谨、互相尊重的态度。广播剧版的四大名著与广播剧版的言情小说,由于所处时代或者大环境不同,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语言节奏风格。

三、广播剧人物形象塑造创新展望

(一)广播剧人物形象塑造的重点与难点

广播剧不像影视作品,除了有声语言外,还可用其他手段(包括画面、图像、镜头、演员表演等)去丰富作品。因此在人物塑造、画面构造、场景切换等方面都要更严格用有声语言去呈现,为的是让观众能够跟着我们预想的方向去想象。

这样一来,在人物音色的区分等角色特质上,以及人物气息运用、人物层次划分上就会给广播剧带来更多的难题。

(二)广播剧人物形象塑造创新方向

仅靠划分人物层次、表现人物情感、确定人物基调、把握语言节奏这四个方面是不够的,远远满足不了新时代的要求,以及应对不了其他艺术形式所带来的冲击,只有创新才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和震撼。

1.三维结合

一部优秀的广播剧需要经历剧本创作、声音呈现、人物形象塑造、剧情渲染等多个流程。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不能忽略与“声”、“意”、“形”三者的关系。“意”是基石,是整部剧的立意所在。“声”是载体,是广播剧“形”和“意”的表现手段。“形”是形象,需要靠“声”和“意”来支撑。

声、形、意三者需要有机融合,这样广播剧作品创作才能完成时空建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切忌忽略“声”的控制、“意”的营造、“形”的打造,三者融合才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贴切且饱满。

2.紧扣时代

艺术作品记录时代足迹,时代为广播剧等艺术形式带来灵感和方向。《呦呦青蒿》、《中国天眼》赞扬了像屠呦呦、南仁东这样把一生奉献给国家的伟大科学家们;《板车女孩》、《反腐第一枪》等广播剧体现社会热点,为社会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广播剧《活着》,则传递名家名作。

广播剧的创作,应该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生活,这样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更有代入感。

3.外力辅助

广播剧的录制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的,而广播剧所要呈现的画面穿梭时空,这就需要演员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各种环境下的不同声音。在《中国天眼》第一集里,彩云在慌乱中给南仁东找药,一连串的气喘吁吁,在演播室里录音时可以借助自己的手压实胸口,这样出来的声音更符合情节的需要。

四、结语

总之,广播剧未来的发展值得思考,面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想要让广播剧重新进入新时代的视野,必须从塑造广播剧的人物形象开始,学会创新、探索人物塑造的技巧,让广播剧重新站稳脚跟。

猜你喜欢
南仁东广播剧板车
板车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喷气的板车
父亲的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