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产业

2021-11-14 20:05
智能制造 2021年6期
关键词:机器人规划智能

工信部等四部门部署开展2021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

据工信部官网消息,2021年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2021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

根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实施方案》,试点示范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先行区。重点工作包括遴选梳理智能制造典型场景、确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任务、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创建智能制造先行区、开展智能制造应用推广以及实施动态管理。

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依托工厂或车间,面向单个或多个制造环节,提炼关键需求,通过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北斗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核心制造环节的深度融合,重点梳理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细分行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全流程,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带动实现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场景集成和业务流程再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智能制造先行区是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创建智能制造先行区,完善政策体系,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加快新技术融合应用,构建完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打造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作用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若干智能制造先行区,凝练总结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带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制造标准的试点应用,探索形成具有行业区域特色的智能转型升级路径,开展大范围推广应用。

据了解,申报主体的智能制造水平应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使用的关键技术装备、工业软件须安全可控,解决方案须无知识产权纠纷。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发布

在近日举行的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即便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为全球贡献了40%左右的份额,连续多年稳坐世界最大机器人消费国地位。2021 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839 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 445.7亿元,服务机器人 302.6 亿元,特种机器人 90.7 亿元。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持续高涨的应用市场需求,有力拉动了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系统集成、人才培育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端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共性技术与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本体研发、系统集成以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得到充分发展,为制造业提质增效、换档升级提供了全新动能。此外,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用,服务机器人的功能场景不断拓展,带动相关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消毒、配送、测温和巡检等各类机器人“火线上岗”,为有效抗击疫情做出积极贡献。

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虽然在 2019年期间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出现轻微下滑,但由于率先突破疫情影响,机器人市场呈现加速复苏趋势,大量“非接触”式服务也为机器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报告建议,加快机器人自主创新步伐,发挥重点科研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的驱动作用,推进核心零部件和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聚焦重点领域,积极研发弧焊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矿业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推动产品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速推进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

工信部批复组建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2021年11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和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依托深圳市汇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包括通信核心器件、材料、天线和终端等领域的行业骨干力量。创新中心将围绕5G中高频器件领域重大需求,聚焦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工艺、5G中高频核心器件、面向射频前端的硅基毫米波集成芯片等三大研发方向,支撑我国5G中高频器件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依托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包括中建材蚌埠设计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惠科股份和武汉理工大产业集团等行业骨干单位。创新中心将重点围绕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节能环保玻璃和特种玻璃等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及行业公共服务等创新能力建设,助推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依托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单位为海尔、美的、海信、方太和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行业骨干力量。创新中心将聚焦家用电器高端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在本体技术、智能技术、安全技术和场景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我国高端智能化家电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依托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主要股东为科大讯飞、寒武纪、优刻得和中科类脑等行业骨干力量。创新中心将围绕多语种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和专用人工智能语音芯片等研发方向,构建集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提升我国智能语音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工信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

2021年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和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能力全面提升。

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本次《规划》一方面进一步凸显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功能和定位:是构建国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方面的有关要求。

《规划》适应信息通信行业内涵扩大和结构变迁的新情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内容上呈现以下亮点:一是《规划》内涵范围与“十三五”相比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二是《规划》系统总结了行业发展取得的瞩目成绩,同时也梳理了现阶段仍存在的几点不足;三是《规划》概括了行业“十四五”面临的新形势,认为机遇仍大于挑战;四是《规划》确立了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和基本原则;五是《规划》体系化梳理了行业发展定量目标,提出的20个量化目标中“新基建”相关指标占比较高;六是《规划》瞄准发展目标、聚焦问题短板,分别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行业管理、安全保障以及跨地域跨行业统筹协调五个方面,提出了26项“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和管理的重点方向;七是为保障规划落地实施、切实指导行业主体开展各项重点工作,《规划》还提出了21项重点工程,每一项重点工程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内容,将重点任务细化到操作层面;八是为保证任务、工程等高效落地实施,《规划》从法制建设、政策和资金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发布

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对外发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了到 2025 年,信息化与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范围显著扩展、程度持续深化、质量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选取了“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这一可以综合反映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实际成效的定量指标,提出到2025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相较于2020年提高约20。

《规划》提出“76441”五项主要任务,即培育融合发展“七个模式”、探索“六大行业领域”融合路径、夯实“四大基础”、激发“四类企业”活力、培育“一个跨界融合生态”。其中,“7644”由2020年6月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6543”四项主要任务拓展而来,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指导意见》。具体来说:一是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型智能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七大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二是推进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绿色制造和安全生产等六个行业和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筑牢融合发展新基础。包括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等四大基础。四是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包括培育生态聚合型平台企业、打造示范引领型骨干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四类企业。五是培育跨界融合新生态。通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升制造业“双创”水平等举措,打造融合发展新生态。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规划》围绕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筑牢数据安全保障防线六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设置数据治理能力提升、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推广、工业大数据价值提升、行业大数据开发利用、企业主体发展能级跃升和数据安全铸盾六个专项行动。

《规划》提出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等4个工业领域率先实施大数据价值提升行动,在通信、金融等12大行业开展大数据开发利用行动。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水平建设。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规划》还从提升全社会数据思维和加快大数据人才培养两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加强大数据知识普及,推广首席数据官制度,运用数据加快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

统计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超过1万亿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

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期,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大数据战略,开启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新赛道,聚力数据要素多重价值挖掘,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制高点。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

《规划》指出,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产业链供应链脆弱、产业基础薄弱、软件与各领域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深化、产业生态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以及发展环境仍需完善等诸多挑战。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规划》做出任务部署,设置了 “585”任务措施,即5个主要任务、8个专项行动、5个保障措施。其中,5大任务包括推动软件产业链升级、提升产业基础保障水平、强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激发数字化发展新需求以及完善协同共享产业生态。8大专项行动包括补短板、锻长板、优服务、基础能力、软件定义创新活力、制造业转型、开源生态以及聚集生态。

《规划》注重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与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结合起来,重点推动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做强做大骨干企业。鼓励大型工业企业、重点行业企业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专业化、体系化整合。二是构建协同发展企业梯队。鼓励大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建设“双创”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开发环境和科研基础设施,推动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三是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支持中小型软件企业深耕特定行业、领域,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用产品。四是推动产业高效集聚发展。提升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质量,高质量建设中国软件名园,紧扣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部省市协同,引导各方加大资源投入,加快形成名城、名园、名企、名品一体化发展格局。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发布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12月3日消息,《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发布。

《建设指南》提出,到2023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人机协作系统、工艺装备、检验检测装备等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设计、集成优化等智能工厂标准,供应链协同、供应链评估等智慧供应链标准,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服务标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应用等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工业网络融合等工业网络标准,支撑智能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

到2025年,在数字孪生、数据字典、人机协作、智慧供应链、系统可靠性、网络安全与功能安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簇,逐步构建起适应技术创新趋势、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提出智能制造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 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和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率效益和柔性的先进生产方式。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等3 个维度对智能制造所涉及的要素、装备、活动等内容进行描述,主要用于明确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对象和范围。

《建设指南》提出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智能服务、 智能赋能技术和工业网络等 6 个部分。行业应用标准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建材、石化、纺织、钢铁、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电力装备及其他等 12个部分。

猜你喜欢
机器人规划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