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斐尔笔下圣母形象的社会文化语境

2021-11-14 20:45杨恒瑀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贡布里希拉斐尔圣母

杨恒瑀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在基督教艺术中,圣母始终是画家热衷的艺术题材。毕竟“是人们自己造就了中世纪最好的事物,使玛利亚成为他们之间最受敬爱的人物。……基督对人们而言总是过于严肃与公正,高高在上,因而人们选择通过他的母亲来接近耶稣。毕竟圣母不会拒绝任何人,而她的儿子更不会拒绝她。”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教会宣称神权高于一切,中世纪的圣母形象看不到温暖的亲情,只有压迫与告诫。在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学习了马萨乔和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并进一步融合创新,他笔下的圣母总是拥有最自然的神情与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充溢着凡间的甜美与温馨。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称,他的画作适当而壮美,形式典雅,每一个作品都具备不可替代的原创性,“他理应得到神的称号”,引用阿尔加罗蒂的话就是他能够达到“不可言状的优美,比美本身还美”。

一、拉斐尔和他的圣母形象

拉斐尔1483 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乌尔比诺,其父是宫廷画家乔瓦尼·桑蒂。孩童时期的拉斐尔可能在父亲的影响下,已感受到了绘画的魅力。师从佩鲁吉诺期间,他完成了《圣母的婚礼》。这幅画明显受佩鲁吉诺创作的《基督将钥匙交给彼得》的影响,却更具创造力,构图更为复杂。

在佛罗伦萨学艺时期,他为塔德奥·塔德伊(Taddeo Taddei)及他的商人家族创作了《草地上的圣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理论家瓦萨里写下了著名的美术史著作《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从他那里我们可以得知,与达芬奇相比,拉斐尔的圣母画像更受世人喜爱。

到罗马之后,拉斐尔将哲学思想与精彩的叙事结构转化为图像,进一步展现了超乎常人的艺术创作才能。《西斯廷圣母》画面底部的两个小天使被史学家阿拉斯称为“跨界人物”,认为他们的出现“告知了人们,他们所属于并标显出的边缘在艺术上的自律性”,也彰显了拉斐尔在艺术创作上自律意识的进一步醒悟。

在这之后不久,拉斐尔创作了《椅中圣母》,瑞士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沃尔夫林以形式分类的方式解读拉斐尔的画作。他将《椅中圣母》归类为半身像系列,认为《椅中圣母》更为复杂,也更有深度。因为里面的人物都是如此亲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画幅边界的创新运用也加强了这一效果。贡布里希对这件作品更为推崇,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古典、完美的旷世之作,因为创作这样一幅画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椅中圣母》之所以完美,是因为它具有美的理念并且整体画面非常和谐。

二、拉斐尔笔下圣母形象的社会文化语境

阿尔加罗蒂在《绘画评论》里说到,在仍以哥特式艺术为主导的时代,复兴者契马布埃为后世保留了绘画的僵硬和刻板,直到后来拉斐尔出现,他来自佩鲁吉诺画派,深入了解过古希腊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使艺术臻于最高程度的完美。当注视着这位伟大画家的作品时,我们或许会思考为什么是拉斐尔?是什么使他如此特别?

(一)基于宗教精神的圣母崇拜与人文主义

意大利学者谢维利亚·里托(Sevilla Rito)曾指出:“圣母玛利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她所蕴含的深厚精神内涵使这一时期几乎没有艺术家不参与其中。”他的观点有些夸张,但与事实基本相同。如果打开13 至16 世纪的艺术卷轴,就会发现有太多以圣母为主题的作品。这种“圣母崇拜”为何兴起?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文主义是圣母崇拜发展的原因之一。

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圣母崇拜实际上是对圣母神化的过程,又如何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紧密关系?这涉及到人文主义的发展与内涵。首先是人道主义中的“个人自我价值”。

“人本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肯定现实生活和世俗生活,主张理性,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实际上,人本主义关注的“人”是由数以千万计的“个人”组成的集体抽象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因此,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

在中世纪早期,奥古斯丁已经谈到了“自我认同”问题。他从最亲近上帝的人的灵魂开始,并解释了圣经中的“人是上帝的形象”的说法,认为人具有永久的“自我”,因为他总是意识到并记住这个“自我”。然而,奥古斯丁谈论的“自我”只展示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强调上帝对人类的绝对支配地位。因此,奥古斯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上帝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自我。”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个世界的世俗生活,他们的宗教生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13 世纪之前,人们更多地相信基督,并通过理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痛苦,了解人类的原罪以及对灵魂救赎的渴望。

但是在13 世纪之后,圣母的崇拜逐渐达到了顶峰。圣母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基督,这表明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因为圣母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爱、关怀和仁慈。人们信任她,认为她可以祝福自己的生活更好,认为她可以消除灾难,治愈疾病并挽救生命。因此,在13 世纪至16 世纪初的意大利,出现了大量以圣母为主题的画作是可以理解的,拉斐尔也是通过圣母的形象表达对自我与真理的关照。

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个看似矛盾的点就是,那些对新文化最热心的倡导者,往往是上帝忠诚的拥护者,甚至是禁欲主义者。像吉安诺佐·曼内蒂等人都将深奥的宗教学识与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人文主义与宗教精神的矛盾。布克哈特曾谈到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中上层人士对教会复杂的情感,这些人既对教会有强烈的反感,又依赖于圣礼与圣典。他认为,这些人作为意大利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主观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宗教的态度。这导致他们明显趋向世俗化。因此,教廷赞助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也显现了他们的腐败与基督教教义内外的矛盾。而这些现象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人文主义对尘世的肯定。人文主义认为尘世同样包含着神无所不在的本质,这正是基督教创世论的本意。对此,保罗·蒂利希的说法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反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种种乌托邦计划中的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这些都并非来源于古代,而是来源于基督教。

(二)绘画技法、材料的进步

13 世纪,契马布埃、乔托等人可以说是叙事性圣像画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画中,平涂等传统圣像画技法,与初露头角的透视法等并存。可以说,与乔托同时代的大师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叙事性圣像画与传统圣像画的区别,他们对两类画像的创造,使13、14 世纪的宗教画平衡发展。马萨乔将透视法实践于他的画作《圣三位一体》,给绘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绘画逐渐从金色、平面化的背景中解放出来,优美家园与自然风光开始进入画面,这增加了画家笔下的真实性和世俗性。

在绘画材料方面,早期拜占庭艺术多由马赛克创制,无法达到精美细致、远近层次与轮廓清晰的效果,为了突出主体,画作往往会模糊背景。而在15 世纪油画技法诞生之前,蛋彩画一直是艺术家所热衷的。波提切利、达芬奇的众多画作,由于蛋彩本身的特性,加强了画面人物的艺术表现力与色彩。而油画的最终出现,使绘画更贴近现实。油画善于实现过渡与润色,使色彩柔和,人物也更加栩栩如生,这为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艺术赞助下绘画风格与功能的转变

15 世纪雕塑家和建筑师费拉雷特认为赞助人和艺术家分别是艺术作品的父亲和母亲。作品的主题往往由艺术赞助人来决定,有时赞助人会请有关的人文主义者商议主题事宜。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纲领,在当时,人们普遍接触了人文主义,尤其是宫廷贵族和教皇大多都受到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艺术赞助人对艺术作品主题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情与喜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艺术赞助人对艺术家的要求逐渐减少,艺术家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其风格与创作领域也随之多变。从拉斐尔的职业生涯来看,从与父亲相关的工作室到佛罗伦萨的私人定制,再到罗马时期更多样化的艺术赞助,都促使着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发生转变。

同时,私人艺术赞助的小型绘画不再供教堂使用,而被挂在中上阶层公民的家中。从清单上看,它们似乎经常放在卧室,这是家中最重要的房间,见证着婚姻的圆满、孩童的诞生。拉斐尔的画作与这些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圣母玛利亚成为所有人的母亲,负责守护每个人,也成为疾病和死亡的慰藉者。

除了艺术赞助,这一情况也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家庭特征发生的变化息息相关。这时的意大利家庭正从一家多户向一家一户的核心家庭发展,人们日益关注家庭住宅的设计和私人空间的设置,强调公共空间和私人区域的划分。这是因为逐渐摆脱基督教倡导的禁欲主义的意大利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家庭中。人文主义学者也主张人们积极参与世俗生活。科卢乔·萨卢塔蒂说:“当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您的心就可以进入天国。关心并爱护您的家人、孩子、亲戚、朋友和国家,为他们做一切!这样,您的心不可能不上天堂,不可能被上帝所抛弃。”于是,随着核心家庭的发展,展现这种家庭形象的装饰画逐渐增多,并开始出现在普通百姓家中。拉斐尔画作的主题也随之更为世俗化,不同于乔托那一代人的教堂壁画,他的画作开始走入家庭中,成为装饰画。

三、结语

古希腊雕塑经过一步步发展,最终成为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普拉克西特列斯手中的完美神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形象转变也是如此。从契马布埃、乔托到马萨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无数艺术家为了描绘圣母而在艺术和蕴意表达上倾尽全力,拉斐尔继承与创新他们的辉煌成果,实现了数个世纪以来人们追求的理想。在贡布里希看来,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一颗享有高度创造力的心灵,也正如雅各布·布克哈特所言,拉斐尔最高尚的人品总是赋予他诚实和坚定的决心,而那些“谈论他堕落的人们从未领会他的灵魂深处”,也没有看到他将生活中一切冲突化解为一种更高境界的、纯粹和谐的艺术,达到了“不可言状的优美”。

注释:

①(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卷五[M].台湾:东方出版社,1998.1021.

②(英)E.H.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30.

③(英)E.H.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31.

④(英)E.H.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32.

⑤L.D.ETTLINGER.Raphael's Early Patrons[J].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rt,1986(17).

⑥(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6.

⑦保罗·蒂利希.政治期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2.

⑧(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8.27.

⑨吴京颖.雅各布·布克哈特与〈艺术指南〉[D].中国美术学院,2019.

⑩(英)E.H.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30-32.

猜你喜欢
贡布里希拉斐尔圣母
《贡布里希谈话录》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佩鲁吉诺&拉斐尔:到佛罗伦萨去吧!
永恒的恬静少年:拉斐尔
拉斐尔 下
拉斐尔 上
千眼圣母
摒弃虚伪的“抒情”
印度 圣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