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实践探索

2021-11-14 12:21程小康董葵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实践德育高校

程小康 董葵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节日文化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实际案例,探析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充实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发挥新媒体作用,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等建议。

【关键词】节日文化;高校;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07-03

【本文著录格式】程小康,董葵.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07-109.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19年度“星光计划”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时代以来,党的系列会议和国家部委多次强调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要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价值的独特作用。在面对西方节日在高校学生中盛行这一情况时,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有义务承担起重要的历史责任。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更深层次地发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记忆,己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现实需要。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伴随着农业文明产生而产生,其日期的选择与设定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奏,显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哲学思想,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過程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形成的文化传统,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是维系国家一统、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祖国深厚感情的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对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节日中,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展现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清明节中的寒食传统,是为了纪念用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的介子推,人民过寒食节时是为了赞美和弘扬介子推的刚正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上下求索、精忠报国、投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其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节庆活动,不断发扬光大。

(二)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理念追求

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节日中的饮食安排与各项娱乐活动都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在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的价值理念。除夕之夜的守岁习俗、元宵节全家围坐一起吃汤圆、七夕节的牛郎织女凄美传说、中秋节的家国和谐、重阳节登高吃糕等无不处处彰显了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热爱生命人本精神和敬祖报本的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人为本,敬畏和珍视生命,追求与万物的和谐关系。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显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都表达了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的情怀。清明节的踏青赏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春节的舞龙舞狮等都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对健康的追求。春节、清明节祭拜祖先,感怀先辈的道德风范,寄托哀思;春节期间的拜年习俗,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向晚辈发送压岁钱,表达地既是“行孝祝福、敬祖报本”的情怀,同时也含有关心关爱晚辈的意思,贵人伦、亲人情、敬老爱幼与爱家、爱国相统一,使得家国同构的传统思想在相互教化和感染中得到升华。

(四)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在节庆文化中有着突出的显现。元宵节灯会上展示的各种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灯谜竞猜、窗花剪纸、风筝入云、七夕的乞巧等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项,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总体上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持比较认同态度,赞成在高校德育中开展相关活动。其中,近80%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拥有丰富的内涵,很期待过节;近75%的同学能够基本道出节日来历和节日习俗;近80%的同学能够基本说出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近9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在面对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目标设置理想化、内容安排理论化、形式过程简单化等问题时,如何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德育价值,如何开展有效的节日文化德育实践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运行两年的“我们的节日”为例,探析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方式方法。

(一)主题选取

为深入挖掘、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元旦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融合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在辞旧迎新、慎终追远、缅怀先贤、阖家团圆、孝老敬老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明新风,提升德育素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二)具体实施内容

1.春节、元宵节

春节、元宵节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观念。这两个节日期间要突出辞旧迎新、平安团圆、兴旺和谐的主题,可以通过开展理财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开展民俗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当地民风民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服务社会理念;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比如节日经典诗词篇诵读等,提升大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

2.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追忆、怀念先祖的节日,蕴含着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通过开展“知风俗、忆先烈”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清明风俗习惯,同时组织学生清明扫墓,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诗词赏析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力宣传“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理念,引导学生网上祭奠革命先烈,表达对英烈的感恩和敬仰。

3.劳动节

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我国在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节日。劳动既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创造和沉淀人类历史文明的得过程。对高校而言,劳动教育是阐释和传播劳动意义与价值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推动落实“五育并举”,即在劳动实践当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结合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进行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主题,组织学生参观工业、农业等生产活动,并直观体验劳动生产的过程,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认可并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依托实习、实训等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敬畏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强化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4.端午节

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同时端午节也是民间一年一度的“卫生防疫节”,有悬白艾、赛龙舟等习俗,充分展现了爱国情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品质。可以通过开展“和谐端午日,弘扬民族魂”活动,引导学生缅怀先贤,学习忠诚祖国的高尚品质;开展爱国主义歌曲传唱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端午传统习俗如包粽子等,让学生感受传统,体验民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5.中秋节

仅次于春节的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也称之为“团圆节”,以其民族性、群众性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探月”活动,倡导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普及中秋传统节日知识;开展“咏月”经典文章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开展“感恩、团圆”网上寄语活动,引导学生把團圆、思念的情愫融入团结和谐、振兴中华的民族大义中去。

6.国庆节

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是亿万中华儿女表达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坚信“中国梦”的重要节日。国庆节期间可以通过开展去看一次升国旗、看一场爱国电影、我与国旗合一次影等活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爱国爱民、勇担历史使命的品质和精神;组织大学生暑假参与红色主题夏令营,设计红色路线,在亲身体验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开展“不忘初心,追梦筑梦”主题宣讲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仪式感和现代感,深入挖掘“四史”内涵,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爱国主义和奋斗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7.重阳节

重阳节是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也是一个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感的节日,体现了尊老敬老、报本思源的中华传统美德。可以通过新媒体宣传普及重阳节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来历及相关文化背景,增强对重阳节的认同感;举办我为老人献爱心、老少同游等志愿活动,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感恩长辈,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提高担当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登高、赏菊、放风筝等具有典型重阳节意义的活动,强健体魄、尊重生命的同时,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提高自我的审美情趣。

(三)实践结果

此项目从立足于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不断创新节庆活动形式和载体,形成了具有层次性的系列活动,适应了大学生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凸显新颖性、文艺性和教育性,增强了“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的吸引力、广泛性和群众性,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中倡导文明新风。该项目两年来实施效果显著,形成了特色品牌,并结合另一个品牌项目“SIT红色旅游文化节”,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三、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途径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特殊性,体现出特有的德育价值,高校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以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

(一)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充实高校德育教育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随着内涵的充分发掘,德育价值也愈发彰显;作为富有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全民性节日,其在大众生活和现代化进程中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首先对传统节日中的封建主义色彩部分要持批判态度;其次,必须辩证地看待传统节日文化中糟粕和精华并存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最后,要将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中华民族核心、优秀的东西,通过德育教育传承给高校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此来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发挥传统节日文化作用

高校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通过对节日内涵的挖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例如,可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古诗词赏析、红色线路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重温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体悟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运用新媒体如公众号等,开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专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网络上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这就要求网络上开展的活动,内容形式要直观生动,能吸引大学生参与,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如国庆节是亿万中华儿女表达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坚信“中国梦”的重要节日。国庆节期间可以通过公众号开展我与国旗合影、组织红色主题夏令营路线设计等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被吸引到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当中,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主编.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胥青.论高校德育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3]薛海霞.深挖文化内涵 提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德育魅力[J].高校辅导员,2015(8).

[4]李卫东.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德育中的实践[J].语文学刊,2016(3).

[5]林慧.文化記忆的追寻与重建——中国传统节日保护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6]黄梅珍,翁小敏.开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德育功能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6).

[7]张丽君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才智,2019(8).

[8]Halliday,John. Values and Further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6(1):66–81.

[9]Ketcham,Ralph L. Moral Philosophy[J].The Journal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1 9 5 3(7):3 6 3 - 3 6 9 .

作者简介:程小康(1986-),男,安徽宣城,讲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董葵(1979-),男,上海,讲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德育高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