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

2021-11-14 13:11孟蕊朱丽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博物馆

孟蕊 朱丽娜

【摘要】实现博物馆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教育的文化传播,满足受众群体不同程度的艺术感知和精神需求,是中国设计师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发展现状,阐述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研发应遵循功能性、创新性和文化性相统一的设计原则,归纳出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应物象形的文字观、随类赋彩的色彩观、材美工巧的工艺观等设计特征,总结出品牌意识化与产品人性化的设计趋向。研究不仅带给设计师思考和改革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方向,同时也丰富了博物馆的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衍生品;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96-03

【本文著录格式】孟蕊,朱丽娜.以不变应万变——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96-197,216.

2015年《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1]这一规定,标志着国家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设计研发的高度重视。此外,中国文化部也表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我国处于“前沿阶段”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衍生品的设计研发,但尚未形成完善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相对国内而言,国外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基础环境较为成熟、运作机制较为完善,是一条完整且成熟的文化产业链。譬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很多闻名遐迩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包罗万象地展示着博物馆的历史与发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发掘博物馆藏品的精神内涵,延续馆藏文物的生命力,研究主要以博物馆文化资源依据,寻求合理恰当的创新设计形式,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推动博物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以势之变——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原则

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新型材料的出现,引起设计师对设计思维和设计生产的重新思考。研究主要从功能性、创新性和文化性等三个层面展开,旨在探讨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原则,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和满足受众群体的视觉感知。

(一)功能性原则

作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特殊产品,衍生品的设计研发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关键课题,功能性原则是设计艺术考虑的首要因素。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弗兰克·赖特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理论原则,将建筑材料、环境融为一体,流水别墅是其典型的有机建筑。目前,功能性原则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研发中也有所体现,201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百雀羚品牌联合设计,推出“雀鸟缠枝美什件”的文化衍生品,套装内部有独立的金雀鸟缠枝环佩,可以将底妆、眉笔和唇脂一一坠饰于上。如此创意设计,既能满足受众群体功能主义的需求,又能达到与随身饰物“美什件”真实价值相匹配。因此,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创意设计研发中,应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以唤起受众群体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共鸣,进而达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和谐统一。

(二)创新性原则

设计研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其本身就充满了思考与创新的因素。密斯·凡·德·罗倡导“少即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为其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取代了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善于运用诸如钢架和玻璃这样的建筑材料来表现材料的质感和技术的完美,进而在设计上进行创新。创新性原则要求设计师打破原有的桎梏,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日出而作”日晷计时器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用西洋时钟与东方日晷相碰撞的产物。除向康熙皇帝的探索精神表示敬意外,同时还提醒受众群体珍惜时光的意趣。无论是现代设计的发展还是未来设计的想象,设计师不仅需要突破固有的设计方式、手段等,并增强自身的创新性与前瞻性;更重要的需要思考人、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受众群体的情感寄托。

(三)文化性原则

21世纪的全球设计战略要求突出设计的文化性原则,衍生品的设计研发更需要体现深厚且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201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五粮液品牌联合设计,推出的“百斤至尊版”九龙坛,其灵感来源于文物迁路中殷殷接力的家国情怀,契合品牌企业以匠心酿造的概念,不仅为文化品牌树立了标杆和榜样,还掀起一股品牌文化价值、品质价值的社会思潮。此外,我国以自然环境、城市风貌、民俗风情为标志,塑造着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体现着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审美诉求。赫哲族作为渔猎民族,以捕鱼和狩猎为生活来源,现代设计师将鱼皮、兽皮作为服饰材料融入于服装设计中,来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地域文化,都带给我们无尽的启示和帮助,设计师应该把传统优秀文化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受众的情感需求,赋予设计更多的文化性原则。

二、以美之变——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特征

面对设计市场存在的经济化、同质化、单一化等现象,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创意设计研发是发掘与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型与转化的必然要求。研究主要从四个角度来探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特征,即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应物象形的文字观、随类赋彩的色彩观、材美工巧的工艺观。

(一)以形写神的造型观

“以形写神”是要通过艺术语言传达出一定的气氛、趣味、境界、格调,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是对作品内在关联性的意境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2]。但“艺术却不应只利用单纯的符号,而是要使意义具有一种相适应的如在目前有感性面貌。”[3]史前时期,曾发现大量动物形象,线条粗犷有力,造型自然饱满,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形象相得益彰。整体的造型表现,让人联想到原始时期的人类是通过线刻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筑的设计也是如此。“形”是博物馆的第一要素,也是博物馆建筑的整体形态。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十公主童顽故宫益智游戏棋”文化衍生品,设计师采用抽取整座建筑作为博弈棋盘的方法,完全按照紫禁城的轴对称空间布局进行设计。作为趣味横生的游戏套装,受众群体不仅可以抽取任务进行娱乐,还可以通过游戏认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结构,进而传递着“寓教于乐”的创意理念。不论是洞穴壁画还是建筑形态,“造型艺术家只需把原已蕴藏在思想里的东西,本来就在那里的东西,揭露或展示出来,所以每一个别细节在基本定性上只是對整体的一个较详细的展现。”[3]它要求设计师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创意的设计能力,进而达到外在存在与内在意义的统一。

(二)应物象形的文字观

(三)随类赋彩的色彩观

“随类赋彩”是谢赫对色彩的内在特征进行揭示和阐释的理论概括。它并非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而是经过精心和巧妙设计的艺术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它就是这种创造活动的产品;作为这种产品,它是为旁人的,为听众的观照和感受的。”[3]艺术作品的设计创造过程需要设计师自身根据受众群体的消费偏向进行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使受众群体可以能动地解读和感知设计艺术作品。印象主义绘画流派以光影的瞬息万变、色彩的微妙变化而闻名,音乐领域也是通过增加或减弱音阶,得到和声色彩的韵律。显然,音乐并不是实质性意义上的色彩,而是通过音阶与节奏变化进行“色彩”创作。事实上,这种设计艺术过程已经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际应用。北京故宫博物院设计的“天音服饰系列”卫衣,借助于皇帝黄袍的“琉璃黄”,文渊阁上的瓦砾中的“文渊黑”,以及故宫宫阙颜色中的“宫阙红”等色彩,元素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一草一木一景,设计师将生活细节融入服装设计中,使人们可以自由地的感受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色彩魅力。设计、绘画或是音乐,这种艺术创造过程不仅仅需要创造者的身体参与性与心理在场性,还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视觉审美与心理感受。

(四)材美工巧的工艺观

“材美工巧”语出《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5]显而易见,古代的人们就懂得要将自然条件和人工技艺相得益彰的道理。这种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价值意义,现代设计师遵循“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以雕刻为代表的匠心独运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譬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与百雀羚品牌共同合作设计,推出的“雀鸟缠枝美什件”文化衍生品,以乾隆的“秘密花园”中的江南诗意为创意性元素,运用“金镶玉”等传统的工艺技法,对材料与模具进行多项尝试,设计师以毫厘之间的细节追求匠人精神,成功打造了复古与时尚碰撞的全新彩妆佳作。短期来看,改变了受众群体的品牌认知,提升了品牌企业的经济价值,赋予品牌企业以良好的品牌形象;以长期的眼光来看,结合材美工巧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也保留了一定的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故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创意设计研发过程中,汲取传统手工艺术及手工造物的优秀经验和方式,将自然资源与人工技艺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衍生品。

三、以需之变——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趋向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受众群体的艺术感知和需求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着改变。研究主要从品牌意识化、产品人性化等方面来探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发展趋势,以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性化设计体验。

(一)品牌意识化

为实现满足消费需求和提升用户黏性的目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应具备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集群。纵观国外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以“罗塞塔石碑”馆藏文物为基础,将重点馆藏文物进行创造性提炼和抽象化表现,由此派生出服装、文具、用具等各式各样的文化衍生品。可见,大英博物馆注重品牌化意识和系列化设计,尽可能地考虑受众的群体年龄、消费层次等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示重点馆藏文物的文化特色,以满足受众群体多种审美需求。纵观国内博物馆,林林总总的文化衍生品,让受众群体产生眼花缭乱的效果,但因缺乏品牌化、系列化等意识,降低了受众群体对该产品设计的黏性。因此,国内博物馆在设计与研发文化衍生品时,可以借鉴国外博物馆的系列化设计模式,通过集中设计和研发馆藏文物,增加文化衍生品的艺术美感和品牌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化设计,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二)产品人性化

所谓设计的“人性化”是设计师通过对设計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赋予设计物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6]。如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是将背靠板做成与脊柱相适应的S形曲线,这种造型尺度是以人机工程学原理为依据,符合人体的机能特征和形态特征,进而实现舒适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意大利设计师马西默·尤萨·基尼将其设计的沙发称为“妈妈”,充分考虑受众的理想世界,在满足生理特征的同时,让其产生归属感和温暖感。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受众群体的本能、行为等因素,其次要考虑到图形的提取、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用、生产的工艺等影响,最重要的是这些因素必须以为受众群体的情感化所服务为目的。

四、结语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研发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微型代言。研究主要以博物馆文化资源作为依据,以势之变阐述出功能性、创新性和文化性设计原则,以美之变归纳出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应物象形的文字观、随类赋彩的色彩观、材美工巧的工艺观等设计特征,以需之变总结出品牌意识化与产品人性化的设计趋向。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研究为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进一步设计与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设计实践意义。但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博物馆文化衍生品运作机制的理论研究相对匮乏,需要更多研究学者对该领域给予关注,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以期推动我国博物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博物馆条例[EB/OL].(2015-03-02)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3/02/content_9508.htm.

[2]张军.中国古代画论与现代设计艺术理论本土化思考[J].民族艺术,2012(1):115-116+112.

[3][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汉]许慎.[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叙[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倪建林,张抒.中国工艺文献选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6]贺挺,廖亮,吕明.人性化设计中的关怀与伦理[J].山西科技,2005(5):91-92.

作者简介:孟蕊(1997-),女,山东菏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研究;朱丽娜(1979-),女,吉林榆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人性化设计博物馆
博物馆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浅析城市公园的人文表现
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基于中国书院文化的卫浴产品创新设计
普通汽车遮阳板的改良与设计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