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向日葵》创意性解读教材三部曲

2021-11-14 15:12卢燕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梵高向日葵本课

卢燕

摘 要:本文对教师日常利用教材及《教师用书》的现象做了理性分析,针对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及个性化处理等现象,提出了创意性解读教材三部曲,从解读课题、解读学情、解读人文三方面入手,对《向日葵》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情感目标进行了重构,通过创意、个性化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创意性 解读 美术教材

一、现状点击

最近整理了一年来的听课记录,对照上课老师的教学文本設计,不禁感慨美术课之所以难上,主要难在创意与实效的并重。教师对教材解读得深厚与浅显、精准与偏离,直接决定并影响着构课的质量。追究其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制约:

1.教学设计个人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经由骨干教师撰写及专家审核过的上层设计,在普适性的基础上多少带有个人的设计意愿,因此要在统一的圈内实施教学限定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

2.教材建议宽泛

小学美术教材的教学知识点往往描述简练、寥寥数字,配套的教师用书描述也相对笼统,有些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参给出的既定目标与重难点,缺乏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

3.隐性知识难解

与教材中图、文呈现的显性知识相对应的隐性知识,诸如色彩感觉、情绪、对作品的感悟等非技术性要素往往难以读透,由于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挖掘与创构,课堂始终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使用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因此,创意性地解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仅以《向日葵》一课为例,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优化策略

(一)解读课题,创构教学重点

俗话说“好题半文”,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借喻到美术教学中,课题俨然是教材的眼睛,它提供了许多教学信息,如学习内容、教学重点、三维目标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推敲课题,揣摩其意,在原有教学重点上进一步优化创构显得尤为重要。

1.课题——旧貌换新颜

课题好比教材的眼睛,认真推敲课题题意,可以明晰教学的内容与重点,并引申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以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第四册第15课《向日葵》为例,本课教学重点的核心为“向日葵的造型与色彩特征”这一显性知识,但对向日葵的姿态、朝向及如何运用笔触、色彩等隐含的绘画元素没有提及,这种没有具体指向的教学要求容易导致作品效果雷同单调甚至低劣(如图)。

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教学情形,笔者认为,在课题前加入一些限定性语言来强化,能更加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与重点。具体可以从造型、色彩、创意三方面进行创意构想,如下表:

可见,解读课题并予以雕琢打磨,可以生发出更多种教学思路,也由此能够创构出新的教学重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可行。

2.重点——笼统变具象

对课题的推敲与诠释,可以设计出对应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描述与教材意图并不矛盾,在尊重原有教材设计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重点更加具体清晰化。

例如以《千姿百态的向日葵》为课题,其关键词为“千姿百态”,即向日葵的不同造型、姿态,主要是通过向日葵的花盘、花瓣、花托等不同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来体现,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与重点可以设定为:引导学生观察向日葵的不同朝向(正面、侧面、背面),表现出造型丰富各异的向日葵(如图)。

只有将教学重点描述得具体可行,教学过程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并设计出相对应的作业要求。

(二)解读学情,重构教学难点

笔者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文本时往往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独立叙写,即它们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比如《教师用书》中这样叙述教学难点:“抓住向日葵的造型特点,融入情感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前半句是基于教学重点,其难点我们可以认为是后半句,即“融入情感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事实上,学生在创作时往往更关注花盘、花瓣等具体的绘画表现技法,如大面积的花盘该如何涂色?葵花籽该如何添加?花瓣是逐片画还是先涂色再用深色以线勾勒?只有这些最根本的困扰学生创作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有可能去关注情感,将想象溶于作品创作中。新课程提倡“以学定教”“以学促教”,那么,如何基于学生实际水平来重设教学难点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两点不失为解决教学难点的良策:

1.链接新知

(1)明确起始点

这里的起始点可以理解为本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即向日葵的造型(朝向、姿态)与色彩。事实上,向日葵在不同花期时的花瓣、花盘、枝叶都呈现出不同的角度与色彩变化。教师在设计教学文本时应链接起前知识,例如在本册第一单元《盛开的鲜花》中提及了渐变色的辨认与涂色技法,这些前知识同样可以运用在《向日葵》当中。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辨认向日葵的自然色并与色彩颜料相对应(如下图),便于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从而解决了学生用色固化单一的问题。

(2)探寻提升点

提升点是在起始点的基础之上,即学生掌握了向日葵的基本造型与色彩,融入情感和想象进行主观地艺术创造,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艺术再创造,也是课堂的艺术升华。因此本课教学提升点可以设定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梵高《向日葵》的艺术特色——色彩与笔触,并尝试运用笔触及色彩表现心中的向日葵”。

2.解析图片

(1)图文相结

明确了本课的难点(提升点),需进一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为了让学生理解“笔触”这一表现形式所呈现出的“画面质感”,笔者出示了梵高的系列向日葵及临摹视频,并附上文字说明(如图),通过高清优质的图片,提取并聚焦于作品某一局部,结合文字解析,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视知觉体验,如背景十字交叉的笔触、花瓣及花托的运笔走势,对梵高经典的艺术特色——笔触这一表现形式有了直观的了解。

(2)技法跟進

要想突破教学难点,技法跟进是将视觉感观与实践操练紧密相结的纽带,其中现场示范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例如上文提及的花瓣厚涂法,为了便于学生直观感受,笔者在实物投影下蘸取大量土黄直接用水粉笔画出坚实有力的几片花瓣,并以挺直的色线(赭石)勾勒,表现出画面的厚重感,同时笔者在演示过程中提示学生关注教师的运笔方向,简练概括的几笔充分表现了花瓣的扭动与张力。又如,笔者运用色块平涂再结合点彩的技法表现出了色彩丰富、肌理厚重的花盘(如图),直观生动的演示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缩减了学生对大师画作的敬畏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造型及色彩,运用所学的笔触表现方法进行大胆创作,真正实现了“心中有葵”“落笔成葵”,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如图)。

(三)解读人文,巧构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中,教学重点与难点当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解决了技术层面的课堂难免显得过于“匠气”,而作为支撑课堂教学的精神支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则能使得课堂更加饱满、富有张力。

《向日葵》这一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师用书》上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以及捕捉美、表现美的能力。”显然, “培养观察及表现美的能力”是种通识的说法,具有普适性,那么,如何结合本课教材,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向日葵紧密联系起来呢?

1.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内化感受

美术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绪体验。

教材中将梵高的《向日葵》放在版面首位,教师应意识到这一安排的要义:

即“为什么说到向日葵人们就想到梵高?”“向日葵与梵高有着怎样的联系?”以问题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图片中隐藏的情感因素,抓住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教学中,笔者通过“观葵——品葵——读葵”等系列欣赏活动以密码解读的形式进行挖掘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梵高是如何用响亮的色彩、狂放的笔触去表现心中的生命之葵,充分领略到了《向日葵》的精神内涵。

2.突显学科人文特性,生发情感

美术是人文学科,脱离了人文精神的技术性课堂犹如失去了灵魂。因此一节好课应该是自然无痕地将作品、作者、观者三者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形成与作品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这样一种情感表达。

场景再现:

师:对比向日葵实物及梵高创作的《向日葵》画中的花瓣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飘带、火苗、光芒……

师: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请看一组图片,记录了梵高从27-37岁短暂的艺术生涯。

……

通过图片简介及文字说明,学生对梵高贫困的生活处境及对艺术的狂热执着有了初步了解,因此能感受到向日葵是艺术家的内心写照。再回到作品,得出似与不似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摘取学生片段感悟:

学生A:我喜欢向日葵的颜色,梵高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

学生B:原来向日葵还可以这样画,画画是需要感情的……

学生C:尽管我还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人们说梵高是疯子,但我喜欢他,因为他画画很有感情……

……

由此看来,本课的情感目标不再是“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以及捕捉美、表现美的能力”这样简单浅显,而是“领略向日葵的精神及以梵高为代表的艺术家思想情感,培养学生以情感进行表达、创作的意识”。这样巧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传递给学生一种阳光、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教学理念。如此解读,并渗透在教学环节中,课堂始终洋溢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课的格调也因此大大得以提升。

三、结语

创意性解读教材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前提是将教材读透、读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兼顾教材的规定性, 在正确的教材观指导下,用学生的眼光去认知、加工和处理教材。唯有以学生发展为基点,我们才能构建出新颖、高效而有格调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屠美如.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向华.对话教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潘知常. 在对话中重建中国美学[M].文艺理论研究,1997.

(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小学 浙江杭州)

猜你喜欢
梵高向日葵本课
梵高的世界
《星月夜》和梵高
向日葵
被盗窃的梵高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向日葵
我就是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