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2021-11-14 17:34张媛媛
学习与科普 2021年31期
关键词:公因数公倍数倍数

张媛媛

本文是我代表课例2的说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流程如下:课前-教学分析、课中-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课前教学分析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编排: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因数与倍数》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包含例11、例12及相关习题。因为和上一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相似性,因此,在编排上教材延续了上一课时的思路:注重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理解概念。

2.地位与作用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学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因数与倍数的承接和应用,进一步体会自然数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又是学生后续学习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本课之前,学生在单元中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等相关概念。方法上,会求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思维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具备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集合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调整思路,优化策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集合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

难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公倍数的基本方法——列举法,并对方法进行优化。

(四)教法学法

教法: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讲授法,必要的知识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高效方法;练习法,适当而优质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形成能力。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单、学号牌、正方形纸,小长方形纸。

(六)板书设计

二、课中--教学过程

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设计“贴学号”的小游戏: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把学号牌贴到左边圈里,学号是3的倍数的贴右边圈里,引发冲突: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学号牌贴在哪一个圈里呢?引导学生移动一个圈,使两个圈相交,从而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

通过趣味游戏导入,温故引新:既帮助学生复习倍数、2和3的倍数特征,集合图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新知的生长点;又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知公倍数

教学例11:这样的小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可以拿出学具,同桌合作铺一铺,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把想法写在探究单上。

整理学生呈现的两种方法:铺一铺和算一算。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边长的关系,以“形”辅“数”,使抽象的数直观化、形象化。在操作中,明确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初步感知公倍数。其次,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思维需求,为学生留足探索空间。

2.交流分析,认识公倍数

这样的小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探索,再把想法写下来。

通过师生交流,明确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还可以是12厘米,18厘米,24厘米,正方形越铺越大,有无数个。观察这些数,与2和3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建立公倍数的概念。

本环节,在着手进行“公倍数”这一概念的教学时,继续借助数形结合,明确能够铺满的正方形,边长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学生有了这样的表象支撑,逐步完成对公倍数概念同化的过程。

3.自主探究,优化方法

(1)教学例12: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出示探究单,组织学生先自学课本第44页,然后用自己的方法找6和9的公倍数,再在组内交流。

梳理学生的方法思路:

思路一、依次列举。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更赞同哪种方法?明确:要根据两个数的情况选择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找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较简便的方法是:先将较大的数翻倍,再找较小数的倍数。

思路二:借助直观,在百数表、数轴上、集合图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数。组织学生在探究单上用集合图表示6和9的公倍数。体会找公倍数方法的多样性,在交流、讨论、比较中进行方法优化。

(2)认识最小公倍数

在6和9的公倍数中,你认为最特殊的是几?你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利用类比推理自主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小结: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而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公倍数,感受有限与无限思想。

本环节结合情境,由具体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在渐进的活动中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处延、逐步优化方法。在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最终能应用这些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你知道吗?

通过“你知道吗”介绍中外古代数学著作中对最小公倍数的研究,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最小公倍数的悠久历史。

(三)迁移应用

先引导学生用今天的知识解决导入时遇到的问题,精选习题,继续借助表格、数线、集合图等直观形象,巩固概念,应用知识。

(四)总结升华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梳理知识点,感受数学学习与探究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课后巩固题分为基礎题和动手操作题:绘制表格、简报等,比较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意在帮助学生厘清概念,疏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大单元知识脉络。

课外延伸题:出示课外延伸单,给学生选择空间,完成5题中的1-2题。

三、课后--教学评价与反思

设计学习评价单,学生从概念理解、方法掌握、合作学习、数学思想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及时进行教学改进,还可以针对评价结果,组织评价较高的学生帮扶较弱的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沿着大单元教学的明线—概念学习,继续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了公倍数的概念,掌握了方法,发展了数感,体会了蕴含的推理等思想方法,促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公因数公倍数倍数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倍数魔法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关于“3与9的倍数特征”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