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评价破“五唯”的难点、痛点与突破点

2021-11-15 03:42王洪才
社会观察 2021年7期
关键词:职称帽子论文

文/王洪才

“五唯”之意谓及其影响

破“五唯”是最近一个很“火”的命题,它传递了什么信号?为什么要破“五唯”?该怎么破“五唯”?破“五唯”之后要立什么?

首先要了解破“五唯”的意谓。一般认为,“五唯”就是指“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唯职称”“唯帽子”。因为这五者在人才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用人的基本导向,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实力的依据,从而也吸引了教师们几乎全部的注意力。许多高校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都实行试聘制,在协议中明确规定聘期内的工作任务目标,包括论文、项目、奖项、职称和帽子等指标,如果完成聘期任务目标,则可以顺利转为“长聘”,否则就按照“非升即走”来处理。试聘制大大提高了人才的竞争性,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术生产率。对于许多新聘人员而言,主要面对的是“唯论文”“唯项目”压力,这是两项最硬的指标。而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奖项”“职称”“帽子”作用就非常凸显,这三项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重点人才”的标准。一般而言,如果不合乎“重点人才”标准,一个人想要流动就非常困难。可以看出,“五唯”确实是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

“唯论文”,几乎成为所有教师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采用论文来评定教师的学术水平,确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论文是学术界公认的反映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一个人如果长期没有论文发表,就很难证明其学术水平。对于其他类型高校而言,要衡量学术水平,论文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指标。而现在无论哪个层面的教师职称评价都采用论文一项,就显得不合情理。这就是“唯论文”倾向,其直接导向就是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论文写作与发表上,从而荒废了教学主业。这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伤害,成为威胁教育质量的根源所在。人们为了发表论文,往往会不择手段,从而造成了学术风气的败坏。

“唯项目”几乎成为所有大学教师头顶的一座大山。教师职称评审普遍与项目级别和个数及经费数挂钩。这种评价方式逼得绝大多数教师不得不为项目奔走忙碌。如果说论文发表更多地依赖个体努力和学术潜力的话,那么项目的获得影响因素则非常复杂,不仅看前期学术积累,也看选题是否应时,而且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关系网络。一般而言,项目在教师评价中所占比重越大,教师的压力就越大,教师就越焦虑,就越难以安心教学与学术,出现学术不端概率也越高。对于许多教师而言,项目已经成为职称晋升中无法跨越的大山,甚至到了“非项目不行”的地步,这就是“唯项目”状态。

“唯奖项”“唯职称”“唯帽子”情形大抵与“唯论文”“唯项目”情况类似。其中,奖项是具有高显示度的指标,受到大学人事部门、科研部门高度重视,从而成为教师任期考核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职称是教师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基础,是教师最为重视和最为关切的,它也是“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的内在根据。“唯帽子”与“唯职称”一样,都是激励教师的手段,而且与论文、项目、奖项关联度非常高,是大学人事部门与科研部门高度重视的,也是教师评价自身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们全力以赴去争取也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见,“五唯”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

五唯”的影响

其一,“五唯”造成了人们非常严重的追名逐利思想,严重违背了学术本心。众所周知,学术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但在大学评估与排名机制的作用下,每个高校都渴望提升自己名次。要想提升自己的排名,那只有在指标上表现得更优秀,如此就必然要提高对教师们的要求。但学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自然就需要“十八般武器”并用,这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因为人们在竞争中“往往只问结果,不问过程”,这也是恶性竞争的写照。大学评估与排名就是“学术锦标赛”展示实力的平台。这也是人们高度重视评估与排名的原因所在。那么,为了提升名次,人们想尽各种机关和窍门,各种非正当竞争手段也就纷纷出笼了。

其二,“五唯”造成教师无心于教学研究,开始专事科研业绩提升。教学研究不同于一般性的科研活动,它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这种科研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亲身实践进行试验才能完成。教学研究总体上属于行动研究范畴,不属于那种实验室研究,也不同于那种坐在书斋里进行的思辨研究,而是需要与学生的大量交流互动,需要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心理状态,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热情,没有热情的话就无法进行如此巨大的时间投入。可以说,要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离开了大量的与学生的互动就不可能。

其三,“五唯”造成人们舍本逐末,无心于真正的学术探究。追求学术需要一颗赤诚的心,不能存有半分侥幸心理,更不能弄虚作假,一旦失去真诚,就开始偏离学术轨道。可以说,真诚是学术成就的定海神针,没有真诚就没有真正的学术。人们常说教学是一个良心活,而学术就是一个良心的事业。毫无疑问,良心的根底就是真诚。但不少人为了提高自身的排名,为了获得“帽子”和申请奖项,近乎无所不用其极。可以想象,学术竞争越激烈,则竞争手段越残酷。不少高校为了提高指标,基本上牺牲了本业。人们精心钻研“排名”制胜之术而偏离了学术大道。恶性竞争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摧残,人们不仅身心疲惫,而且不知道如此“拼命”的价值究竟几何。

在“五唯”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终日忙于发表论文而不问自己的论文究竟有何价值,更多地忙于获得各种项目而不关心究竟能否完成这些项目或通过这些项目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学术成果,每遇到奖项就忙于申报而不问究竟所作的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究竟有多大,忙于获得职称而越来越不在乎自己是否称职,惊羡于各种帽子的光环而往往会忘记究竟该尽多大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这些现象越来越普遍。

可以说,“五唯”导致了人们务名而不务实,败坏了学术风气,破坏了学术土壤,偏离育人为本的主线,成为学术溃败的直接诱因。

破“五唯”之难点所在

虽然“五唯”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但解决起来并不容易。原因就在于“五唯”代表了学术评价的五个关键点,这五个关键点确实能够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从而很难有更好的评价尺度去替代它们。

“五唯”的第一“唯”就是“唯论文”。除了论文,哪一种成果还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似乎都不行。因为论文的学术辨识度最高,论文可以直截了当地阐明一个人的学术观点,体现出一个人的学术积累、学术判断力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且论文必须采用学术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经过了同行评价环节,特别是可以上网进行检索,可以公开地让人们进行评论,这些都是其他学术成果表达方式难以替代的。不仅如此,论文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目前流行的各种引证报告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否定论文的价值,显然是无法让人接受的。换言之,学术论文比起专著、研究报告或别的成果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经历同行评议过程,学术同行能够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对论文观点与论证过程提出批判性意见。为了论文的顺利发表,作者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展示其全面的论据,在阐释方式上更加严谨,避免出现漏洞和瑕疵。可以说,论文发表过程能够促使一个人的学术观点更加完善与严谨。经过学术同行的批判检验,其学术价值就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承认。论文发表之后还有反馈环节,同一领域的学者或批判或支持都能够反映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这也是论文被引率被采用的原因。期刊也因为论文的影响力而逐渐出现了分化。有的期刊影响力越来越大,名望越来越高,而有的期刊则逐渐衰落。从而人们在评价论文时一般都将其与期刊联系在一起。很显然,人们倾向于相信有名望的期刊,对于缺乏名望的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往往不予重视,这就存在一种“唯期刊”倾向。

第二“唯”是“唯项目”。虽然大学教师对于项目申报和项目要求怨言颇多,但能否获得项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科研实力,因为争取项目本身就是对一个人的科研基础、科研能力、选题方向、研究设计和成果价值的预判。因而能否获得项目支持确实是考核一个人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尽管课题项目对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由于无法精确地计算每个课题应该投入的工作量,从而无法测定大学教师应该承担多少科研项目。既然这一切都不确定,那么“唯项目”的“唯”字就难以去除。

第三“唯”是“唯奖项”。让教师们不重视奖项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奖项代表一种荣誉,它对教师具有重要的激励价值。因为奖项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从而对大学教师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从目前奖项的影响力看,似乎奖励力度太大了,已经成为干扰教师正常学术生活的因素了,这也是“唯奖项”风气的主要成因。

第四“唯”是“唯职称”。因为职称晋升所列出的条目是有限的,而工作场域所涉及的事项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而且职称考核的列举条目是概括的,不是具体的,无法与工作内容一一对应,究竟哪些与此相关,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理解有关。那么,被认为关联度强的就被重视,关联度弱的就被忽视。问题的关键是在教师职称晋升中如何才能全面考核教师的业绩,而不单纯是依靠一些科研指标,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教学业绩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而非一个摆设。

最后是“唯帽子”。现在各种“帽子”满天飞。每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荣誉或光环。“帽子”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承认,充分体现了个体的社会价值,从而已经成为重要的人才激励工具,也成为反映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符号。既然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激励措施,就无法断然放弃。问题仍然是如何把握激励的度,而不至于形成一种“唯帽子”趋势。

破“五唯”之痛点所在

破“五唯”的真正痛点在于人们无法从根本上来破除“五唯”。原因就在于“五唯”现象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因为“五唯”一方面说明人们真的非常重视论文、重视项目、重视奖项,重视职称和重视“帽子”,因为这些都是代表学术水平的符号,都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而且都与学校及学科评估与排名有关,不仅每一项都重要,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荣誉系统。简言之,如果没有论文发表,就很难获得项目和奖项,那么也就无法晋升职称,自然与各种“帽子”无缘,甚至还有下岗危险。如此利害关切,人们重视它们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不重视的话,则说明这些激励政策无效了。

另一方面,人们往往重视它的象征意义超过了它自身的意义,甚至忽视了它的实质意义。换言之,人们已经不在乎它们是否具有学术贡献和社会价值,而在乎获得结果本身。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学术贡献,人们就会羞于发表论文;如果缺乏创造性设计,人们就应该耻于申请项目;如果论文或著作缺乏创新性和学术贡献,就应该耻于申请奖项;如果感觉学术造诣不够,就应该耻于申请职称;如果没有突出社会贡献,就应该耻于申请“帽子”。然而,实际情况是,无论有没有创新见解,都希望发表论文;无论思想是否成熟,都希望获得项目;无论有无贡献,都希望获得奖项;无论是否合格,都希望获得职称;无论有无突出贡献,都希望获得“帽子”。

为什么这些代表学术成就与实力的符号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学术评审机制的建设问题。学术评审机制受行政因素影响非常大,无法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运转,这样就为利益输送提供了空间。作为学术评审机制的当事人,评委专家无法抵挡人情关系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从而经常违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可以看出,真正痛点的根源在于人们在学术评审过程中无法排除行政干预因素。而学术评审又依赖于行政体制。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形:一方面要突出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另一方面又淡化了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这样就导致一种评价表面化现象:在评审论文时更重视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而不重视论文本身的质量;在项目评审时更注重是否与政策导向一致而不重视是否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在评审奖项时更重视申请人的社会关系而不重视其是否作出了学术贡献与社会贡献;在职称评定时更注重数量的达标而不注重是否具有独特的学术创见;在评审“帽子”时更注重人脉关系而不注重学术影响力。

破“五唯”之突破点

首先,从“五唯”的成长机理可以看出,“五唯”是在片面重视科研业绩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换言之,如果大学评价和排名不片面重视科研的话,“五唯”就不可能愈演愈烈。大学评估与排名是大学对教师评价政策的指挥棒,如果指挥棒不改变,“五唯”问题就得不到缓解。

其次,吸引教师投身教学就必须从减轻教师科研压力出发。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感受到科研考核压力太大的问题,已经威胁到职业安全。在如此情况下,要让教师不重视科研而投身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只有减轻教师的科研考核压力,不对教师提出过高过重的科研要求,才能使教师生活回归常态,从而重视教学。在科研考核压力不减反增的情况下,不可能使教师达到教学投入与科研投入平衡的状态。

再次,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考核压力过重的问题,就必须解决过分注重量化考核和考核指标过分统一化的问题。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一般从方便管理原则出发,对同科类教师采用统一化的考核政策,这虽然有追求公平的考虑,但更多是为了操作方便,而其直接后果就是管理的非个性化,缺乏人文关怀,造成了管理的机械化。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管理过分集中,管理者既非管理专家,也不了解具体学科情况,更不了解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只能采用“一刀切”政策。此外,学校为了满足排名或追赶式发展的需要,倾向于用高指标来管理教师。

最后,要从根本上破除“五唯”,就必须建立真正的科学评价体系,减少行政干预,取消按照行政等级设置的学术评价体系,如项目、奖项和“帽子”,把论文评价和职称评价交给真正的学术团体,实现学术评价自主。不然的话,学术评价仍然是一种假评价,是依照行政级别来确定学术质量和水平,那么教师们认真钻研学术的动力就会消解,就必然会出现急功近利和学术浮躁问题。实行学术自主评价,才能避免对量化管理的依赖,真正注重学术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职称帽子论文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职称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