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难发,谁之责?

2021-11-15 09:50本刊编辑部
社会观察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闲暇枢纽

论文难发这一现象正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有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期刊:期刊审稿周期长、时有“关系稿”出现、主编垄断发稿决定权,等等。事实上,期刊的审稿周期的确比较长,一方面是因为稿件如果被采用一定要走完初审、复审和终审一整套流程,有的文章还要增加外审环节;另一方面来稿数量日益增多,编辑的审稿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当然,不排除个别文章通过某种特殊“关系”得以刊发,但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是一种为了确保论文质量而进行的正常交流互动,优秀的作者和作品自然会得到编辑更多的青睐。此外,在中国所有期刊都是主编负责制,主编对文章的终审权是国家出版法规所赋予的。由此,换一个视角,论文难发,也有必要从作者的角度来寻找原因。

首先,这篇论文究竟是“制造”出来的,还是研究出来的?是基于问题意识而写作的,还是一种无病呻吟?是基于文献的艰苦思考和大量实践调查而形成的,还是纯粹拍脑袋而作?如果一篇粗制滥造的论文连作者都不想重读,又如何指望期刊发表?即便通过不正常的方式得以发表,对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又有多少贡献呢?

其次,这篇论文究竟是单纯为拿学位、职称晋升、课题结项的应急之作,还是认真思考后的思想井喷?亚里士多德曾说:“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一个枢纽在旋转,这个枢纽就是闲暇。”学术研究更加需要宽松的环境和闲暇的心态,唯有如此才可能创新。然而,当今的学术论文不乏焦虑心态之下的速成之物,恐难有学术情怀、人文和国家社会关怀。这样的论文又如何能打动编辑?

论文是为学术而作,不是为名利而作。一些学者单纯为获取名利而“制造”学术论文,至于论文的内涵,在他们眼里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梁启超在评述清代学术时指出:“综举有清一代之学术,大抵述而无作,学而不思,故可谓之为思想最衰时代。”那么,当今这个相当程度上被名利笼罩的学术场,若梁任公观之,又会作何评论呢?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闲暇枢纽
2021年度《戏曲研究》优秀学术论文名单
人在何时最清醒
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 南京: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
济南、青岛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枢纽偏好型产业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闲暇时间干点啥?
中国枢纽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
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