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探索

2021-11-15 22:49袁晓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立德树人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树立了新目标,开辟了新境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战胜潜在风险的有利保障,更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背景,本文分析了高校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并探索了高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路径。

关键词: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党中央顺应新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鲜明主线。高校学生民族工作应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将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通,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团结带领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相互帮扶、共同进步,牢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一、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需求

1.是促进高校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统一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多民族青年人才的聚集地,各民族学生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是促进高校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大学生中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防范国内国际分裂势力的需要,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意识,激发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并立志为国家安全作出贡献。

2.符合高校多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提到:

“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高校汇聚了多民族最具活力和朝气的青年人才,是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织、融合、绽放的沃土。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其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加强联系、增强友谊,从而更深入地进行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符合高校多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

3.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暴露于错综复杂的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不可避免地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混淆视听,干扰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和价值观。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

二、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外在要求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牢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和政策。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年级大会、班委会、交流学习会、民族工作专题会、文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民族政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高校要引导各民族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凝心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力;面对关乎民族团结的社会思潮,及时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教育引导。

2.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助力民族生扬长补短

与汉族学生相比,部分少数民族生由于语言、教育资源等因素,存在文化课成绩较低的弱点,高校民族工作需构建辅导员-班委-宿舍长三级管理网络,为各民族学生相互联系、共同进步提供平台和制度保障,及时反映和解决年级民族生出现的问题,保障民族工作安全、稳定、有序,为每位民族生设立一对一帮扶人员,在学业、生活、心理健康、就业等方面对民族生进行帮扶,帮助民族生弥补短处,顺利毕业、就业。同时,由于地域和文化等因素,部分民族生有体育、文艺等特长,高校民族工作要加强引导民族生发挥特长,利用特长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文体活动等,助力民族生成长成才,为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打下基础。

3.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基层党支部应将民族工作贯穿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和党日活动中,融入到党支部成员、积极分子的四史学习过程中,扩大民族工作的影响范围。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依托党支部,开展民族团结知识学习会、民族生党史学习交流会、民族生学业就业促进会等活动,通过系列党支部活动铸牢支部成员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发挥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主动地帮助少数民族同学融入集体,为民族团结、共同进步贡献力量。

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探索

1.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教育阵地建设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挑战,诸如“民族文化交流节”等线下活动难以举行,由此,系列线上活动广泛开展。线上,可通过手机APP、微博、微信公众号、腾讯会议等开展宣传组织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教育影响面。线下,可通过报纸、贴画、讲座、会议、广播、民族文化节等形式宣传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校园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民族文化的感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扩大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平台,推动了教育阵地建设。

2.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教育经验转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巩固和提升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地位,高校应重视它对民族团结教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着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基本内涵、目的和所需条件等基本问题,利用理论指引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学生注意总结经验,丰富理论基础,促进教育经验转化,为培养出能够胜任时代需要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者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者而奠定基础。

3.教育教学相结合,推进教学成果转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不仅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更要融入进课堂教学工作,由思政课老师主导、专业课老师共同参与,在日常教学中将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并根植于大学生价值观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应与教学人员加强沟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教学相结合,将课堂中的相关理论、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相关活动中,促进教学成果转化,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孝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5).

[2]苏晓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5).

[3]王彩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理论版)..

作者简介:袁晓琳,女,1994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立德树人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