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高校“精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1-11-15 09:12雷彦巧杨洋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融媒体就业

雷彦巧 杨洋

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高校就业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也暴露出高校现有就业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规避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带来的红利,架构建设智慧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亟待探索研究。

关键词:融媒体、大學生、“精智”就业

就业问题作为影响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问题,在形势复杂的今天,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发展,即从全媒体、融媒体阶段正在迈向智媒体阶段,因其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交流带来了便利,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带来的创新发展,以更积极主动地态度去适应这种变化,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

(一)从高校角度来看

1.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在学校发展方面,有的高校存在片面重视科研、招生等,忽略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二是在学生培养方面,不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媒体等平台作用,没有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和宣传等工作,无法为大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2.师资队伍不够。一是数量问题。大部分高校建立了一定规模、数量、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但是大部分教师为学工队伍人员,专职少、兼职多,且数量远未达到教育部的规定。二是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缺少系统的就业理论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训练。就理工类院校而言,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缺少人文社科类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且自身实践经验不足,无法提供有效的指导帮扶。

3.服务工作不够。首先,虽然大部分学校每学年都会开设一定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但存在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特别是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就业指导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新媒体使用率低,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优势。

(二)从学生角度来看

1.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个时代的学生有个一个时代的特征。新时代大学生,出生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几乎没吃过苦,依赖性较强,习惯于被安排的生活,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且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步入社会后无法快速适应社会节奏,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2.新媒体素养偏低。95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素养欠缺的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信息所牵制,进而缺少对新媒体使用、利用的合理,表现出沉迷于网络游戏、课上玩手机,忽视网络学习资源等现象。其次,过度依赖网络,沉浸在虚拟世界之中,很难适应正式社会工作环境,造成大学生就业后频繁辞职、跳槽等负面现象。

3.缺乏合理规划。笔者发现,近几年,在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许多同学上了大学之后,多半在半梦半醒中度过,呈现的状态就是浑浑噩噩,没有追求。面临毕业时,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而是跟风考研,或是四处游历。一部分同学更是拿考研当借口,抱着能拖一时、躲一日的心态面对就业的,对自己的未来缺少明确的规划。

二、媒体深度融合为高校就业服务开展带来的机遇

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较于传统媒体出现了裂变式的传播,信息海量、获取途径的增加等,使得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一定的机遇。

(一)有助于高校创新就业服务模式。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平台构建就业服务工作机制,一方面可以及时获取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调整就业工作方案,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精准性。另一方面,高校还可根据反馈的信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加强个性化指导,避免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性,实现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优化创新。

(二)有助于扩宽学生就业创业空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丰富的大数据信息源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新型岗位不断扩充,岗位数量也不断增加,为毕业生群体增加了就业创业机会。同时,大数据技术为人岗匹配实现提供可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有针对性地选择招聘信息,学校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用人单位的信息平台,为大学生精准就业提供支持。

(三)有助于提高就业服务工作效率。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单一性,拉近了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距离,信息交互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用人单位可通过学校提供的官方的就业信息平台,申请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学校对招聘单位发布的岗位信息进行审核后,并通过微信等平台精准向学生推送招聘信息,既保证了同学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招聘消息,也能解决单位用工难等问题,提升了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提高了求职与招聘效率。

三、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精智”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一)“精智”就业服务体系的内涵

“精智”顾名思义,就是“精准”和“智慧”,因此“精智就业”是“精准就业”与“智慧就业”的有机融合。一是以“精准”为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总要求,学生就业逐步进入自主择业阶段。高校要坚持把“精准”作为就业工作的基本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应对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形式多变、就业矛盾多样等问题,着力实现根据社会需求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精准就业”不仅是目标性要 求,更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这就需要高校在做好就业工作的时候,要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就业而不是个别学生或某类学生的就业,要把实现精准就业的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要做好就业市场开发、就业创业工作指导、信息服务、等方方面面工作。二是以“智慧”为手段。“智慧就业”核心内涵就是智能+数据+智力。一是强调智能。要逐步建立“互联网+就业”的模式,集成物联网、云计算等,推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架起学生与用人的桥梁,实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智能化供需高度匹配;二是强调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将海量的、分散的学生就业数据,整合成方便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就业信息大数据”,经过对数据的深度分析,为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三是强调智力。高校要充分发掘就业服务工作者的智力资源,科学把握学生就业创业规律,积极探究就业工作学问,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相关培训,进而提升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以上三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智慧就业”。

(二)“精智”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乎民生,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项重大实践任务。如何实现“精智”就业,搭建“精智”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很多亟待探索的新领域和新问题,需要全面探讨和研究。

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保障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保障机制是构建“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作为高校而言,要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来抓,要切实做到“一把手”抓就业工作,制定完善符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就业工作促进方案,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加大就业工作经费投入,完善激励奖励政策,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推动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积极营造全员抓就业的工作氛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就业服务,使就业工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高效化。

二是打造一支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2002年,教育部提出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构建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关键。作为高校就业工作教师,不仅能要讲的了课,从理论上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还要精于就业咨询服务工作,要能够针对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合理有效的帮助和为辅导,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如何促进学校就业工作人员向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学校要不拘一格,广纳贤才,选优配强相关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就需要学校搭建多层次的队伍培育平台,重点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实践能力等培训,实现人职匹配。

三是构建一个精细的就业大市场。构建精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精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必不可少,就业市场建设情况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去向和质量。要以市场需求为主体、网络市场为补充,通过校企联动、高校联盟、校友互动等模式完善高校就业市场建设。要积极主动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一站式、智能化、数据化”的就业信息平台,既着力解决学生就业信息闭塞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企业招聘难题,实现共赢。要推出有学校特色和影响力的就业市场品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要挖掘校友资源,为校友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为多元化、深层次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融媒体视阈下高校“精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2020-1059

猜你喜欢
融媒体就业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