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视域下的诚信教育探析

2021-11-15 09:12李元梓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诚信育人

李元梓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已趋于成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减轻学生在校期间经济负担。然而,在受助大学生中依然存在着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给学生本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列举了失信现象并简要分析原因,进而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探讨诚信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全面深化道德浸润,发挥好高校资助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资助;诚信;育人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我国本专科困难生资助政策和体系日趋完善,资助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助贫困生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资助育人,是爱与服务工作理念的重要体现。然而,当前在高校的资助实践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将资助和育人对立化的认知和做法,缺乏对受助学生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精神”培养与资助,缺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意识。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高校实践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应思考并始终围绕开展的。学生的道德人格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锤炼和打磨,在如今多元文化的剧烈冲击下,部分受助学生存在功利意识重、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轻视基本道德意识,甚至面临道德和金钱的选择题时往往会选择后者,此类道德沦丧的案例屡见不鲜,多数涉及到失信行为,对社会、学校和个人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资助活动过程渗透的最突出的精神扶志因素就是诚信品行的生成,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化诚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一定要发挥好大学生诚信教育价值引领作用,尤其是利用好资助活动中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资助育人道德品德全程化教育管理,培育受助学生形成诚信乐观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有调查显示自身因素是导致诚信、道德问题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紧随其后,其次是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围绕以上因素,高校资助育人诚信教育可做如下探索:

一、全面加强学生诚信意识

目前资助工作中的德育,尤其是诚信教育形式过于单一,主要通过传统的班会进行说教,效果并不明显。为创新资助育人途径,丰富德育的形式,全面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学校应积极探索顺应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占领网络思政新高地,线上线下同时开展育人工作。

1.线上加强引导

当今社会处于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手机使用频率高,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受网络世界影响极大,因此,应重视网络育人。

(1)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其他相关部门搭建困难生网络平台,将困难生库里的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添加为平台用户,定期将资助政策、诚信案例、道德先进之星等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发布到网络平台上,适当注重娱乐性和流行性,符合年轻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受助学生通过闯关等做任务卡的方式浏览、转发平台内容,增强德育意识的同时,获取积分兑换学习用品,平台积分亦可转化为第二课堂成绩。随着信息的阅读、点赞和转发,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随之扩大。

(2)辅导员老师日常与学生线上互动较多,在与贫困生接触的过程中,要擅于将德育工作融入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美德。通过微信群、QQ群、网络公众号等平台积极向学生推送近期热点新闻,特别是和诚信相关的内容,启发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掌握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动向,参与其中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加以引导。还要关注困难生的网络社交平台,出现任何违背道德、特别是失信的苗头时,都应该及时谈心谈话了解情况并予以正面教育。

2.线下多途径发力

(1)通过暑期困难生家访,引导家长要把包含诚信教育在内的道德观培育置于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注重自我修養的同时言传身教,传承以“诚信”为主要元素的美德家文化,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2)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价值理念,大力推动贫困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红色革命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引导、提升、固化诚信意识,构建和完善人格。通过三下乡调研、大学生支教团等方式主动接触社会、贡献社会,在实践活动中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同时更好地锤炼道德品质。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国家纪念日等特殊节日氛围,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

(3)针对贷款的学生,学校可聘请相关专家做诚信与法制讲座,向学生说明违约对个人信用度的影响及日后在借贷过程中的种种不便,并通过网络和宣传栏等形式宣传相关信息,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

(4)树立榜样,加大宣传,弘扬诚信教育。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优秀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分享会等活动,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模范和道德榜样,弘扬真善美。

通过以上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向善向上,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美德。

二、全方位完善资助工作机制

学校资助部门在进行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评定和发放环节中,可引入诚信档案,督促学生讲诚信,并对失信的学生予以惩处。

1.贫困生认定环节

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要求:“各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求学生或监护人如实提供家庭经济情况,并及时告知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同时还取消了以往认定工作中要求民政部门或村(居)委会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的签章确认,更加注重学生本人的承诺,这充分表明了诚信对于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通常,认定工作与新生报到入学同步进行,仅通过入学前的电话家访难以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等复杂情况做到准确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要求学生本人必须如实提供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并以此作为困难生认定的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贫困生”的名号获取资金补助而夸大甚至捏造事实,制造“假贫困”的假象。为公平公正,讲求诚信认定,学校资助部门可引入诚信档案。在入学时要求贫困生本人提供由当地相关部门盖章的贫困证明和书面家庭经济情况说明,经过多方查证,进行初步认定;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一是借助大数据对学生日常就餐和消费数据等进行监测,整合相关信息作为评判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的依据;二是班级同学组成民主评议小组,通过日常观察初步认定的困难生吃穿住行和消费习惯,在贫困认定系统中动态打分记录;三是辅导员利用暑假期间实地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更精准地度量申报贫困认定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根据走访情况修改和确认贫困认定结果。

根据一系列规范的动态管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重要的是,对于认定过程中发现的与一开始学生本人所交材料描述明显不符,或者在其生源地“拉关系”伪造贫困证明等的造假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并记录诚信档案,严重失信者一年内取消困难认定的资格,严格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养成良好的讲诚信好风尚。

2.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评定和发放环节

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培养。为规范学生诚信态度,学生在申请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时,引入签订《诚信承诺书》的环节,并将《诚信承诺书》放入诚信档案中,通过这种契约制的签订,从道德标准上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以上的动态评价机制来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一經发现有过度消费或有悖于道德法律的行为,严肃处理甚至没收资金,规范学生的诚信意识、态度和行为。还应建立并完善包括诚信档案在内的学生诚信评价体系,通过相应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是简单基础的经济扶持,要避免就资助谈资助,应注重精神育人,坚持不懈地改进和完善育人方法和内容,逐步构建起诚信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18.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M].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

[3]肖培培.高校资助育人理念下学生诚信问题研究[J].2019(30):117-118.

猜你喜欢
诚信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分立到融合,家校协同下的育人之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孕出墨香乐育人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自我约束讲诚信
诚信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