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15 09:42张紫薇余璐瑶谢天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张紫薇 余璐瑶 谢天

摘要:本文基于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以及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提出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价值与路径,以此为肩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大重任的东北和辽宁地方高校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途径。

关键词:“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经济学、新一轮东北振兴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建构高效的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一流人才已然成为地方高校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各地高校坚持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然而,当前改革尚处于尝试与摸索阶段,缺乏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支撑,加之固有观念的束缚,旧有制度的藩篱,以及现实利益的桎梏,高等教育与大学的改革仍旧面临众多挑战,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积极推进科学研究支撑的现代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对实现“双一流”战略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核心主体。培育大批具有创新型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为肩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大重任的东北和辽宁地方高校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途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振兴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相关文献

20世纪中叶,随着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设立,产学研合作逐渐向大规模转变,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快速发展。国外学者在产学研合作动机、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也有学者开始关注政府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作用,Nelso(1993)提出大学以及企业等机构的复合体制是创新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由国家技术政策与学校、企业组合而成的研发体系这两者之间发生的联系和作用。Yong.S.Lee(2000)提出影响集群发展的根本因素是政府建设的实验室和支持的产业。Curtis(2003)指出,在市场发生失灵问题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产业引导等方式调节经济,同时还可以促进高校的科研发展。

我国政产学研协作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协作模式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也在不断演进。回溯我国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演进历程,菅利荣(2017)等人认为,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产学研协作的政府行为是在1986年提出的合作计划。朱桂龙(2015)等人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在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同时,激发了国内学者对政产学研的研究兴趣。我国学者对政产学研理论机制(尚明彩,2010;郝萍等,2016;王少华,2015)、合作内容(姜健等,2006;林伟连,2013)、合作模式(于响生,2011;李梅芳等,2012)、合作对策(张经强,2006;李道先等,2012)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于政产学研体系的研究多立足于政产学研合作对区域创新力培育的影响。比如,曹武军(2015)等人,刘和东(2016)等人,吴洁(2019)等人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进行研究。何春明(2017)指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职能、行为、效益以及合作方面的不同特点,同时分析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孙健慧(2017)等人指出,在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和做好监管工作,到了后期,政府的侧重点在发展中介组织,转变为后勤服务,为企业、大学以及科研院所提供管理、技术和信息等咨询服务。于海宇(2019)认为,伴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和事业机构改革,必须以不同的合作方式将各主体紧密地联合起来,找到各主体间的利益均衡点,建立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资源和优势在共享与互补的前提下形成战略联盟,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政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一直重视“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政产学研”合作理论、模式和对策的研究较为成熟。与此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对“政产学研”合作进行分析,而从微观层面,即针对具体的“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仍然较少,如何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实施尚待解决。

三、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所谓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目标,各参与主体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并且通过建立理论教学与应用研究互动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流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中,地方政府、地方产业与地方高校将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实际问题为导向,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最终达到培养一流人才的目的。

四、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1)建立理论教学与应用研究互动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大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研究应用断联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材讲授模式,通过建立“政产学研”实训中心,经对于东北振兴研究领域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丰富的课题组成员联合政府与产业两个主体建立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训课题库,组织应用经济学专业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调研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陈述对策的能力,实现经济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应用研究互动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改革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方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而非“学不知何用”的普通学生。目前我国正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对学生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出大量应用技能精湛、素质能力高的应用经济学人才。

2)加快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辽宁大学基础研究力量强,联合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在其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改革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研究应用断联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政产学研”实训中心,组织学生围绕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深入经济发展现实,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型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同时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突出学科优势,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与师资力量加快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

3)推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综合体,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就业岗位等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与传统物质资本具有显著区别,所以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传统物质资本,而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无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东北提出了更高的战略要求,辽宁大学通过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结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人力和智力优势,增强服务地方能力。辽宁大学与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多方联合机制的建立使得地方政府将重视辽宁大学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与辽宁大学的沟通合作,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利用独特的政策与资金优势,为辽宁大学服务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发挥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的联系。地方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以“政产学研”实训中心为平台,可以降低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双方信息进行共享,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通过良好互动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战略背景,辽宁大学、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力合作探索应用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精准的人力支撑、智力支持,推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优秀的应用型一流人才为核心,遼宁大学与地方政府、地方产业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学校作为核心培养部门,地方政府与地方产业作为联合培养部门共同推进应用型一流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良好效果。具体包括:

(1)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搭建“政产学研”实训中心,设计多方合作框架;

(2)依托“政产学研”实训中心,以地方政府、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建立合作研究课题库;

(3)推动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实训课题训练与传统课堂教学互促互动、学分置换;

(4)组织学生以实训中心课题库为载体,开展资料收集、调研、访谈等教学研究;

(5)总结实施经验、优化实施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孙虎山.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主体与主导[J].当代教育科学,2014,(21):30-42.

[2]孔凡柱,赵莉.地方高校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3):135-136.

[3]师帅,张立迎.独立学院经济学课程“产学研”三位一体实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230-237.

[4]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40-43.

[5]宋潇,张红梅.政产学研用协同视角下独立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6,(12):14-15.

[6]龚赞中.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大连高新区开展“区校一体化”建设为例[J].《中国高新区》理论版,2015,(1):40-42.

[7]顾伟忠.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学理论分析[J].经济师,2007,(8):12-1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大学2020年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应用经济学“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20YBXM102。

作者简介:张紫薇,女,1992年5月,汉族,籍贯辽宁省沈阳,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东北振兴与国民经济管理。

余璐瑶,女,2000年2月,汉族,籍贯四川省彭州,学历本科,学校辽宁大学,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

谢天,男,2000年10月,汉族,籍贯河北省保定,学历本科,学校辽宁大学,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