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五法国组曲》创作及风格特征研究

2021-11-15 21:01张鑫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巴赫

张鑫

摘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复调大师,对于西方复调音乐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本文从曲式结构和创作角度分析巴赫的《第五法国组曲》,该作品具有结构上的规整性、和声上的艺术性,以及在庄重中不失严谨、在纯洁中保持着虔诚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法国组曲;创作特点;巴赫

巴赫《第五法国组曲》BWV·816共包括七首作品,都使用G大调,从整体上看,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且每部作品的转调也都具有一致性。虽然每部作品的篇幅短小但是作品的内涵、思想、艺术价值远远大于作品的长度,属于短小精悍的佳作。

一、《第五法国组曲》创作特征

《第五法国组曲》里面的作品都具有相同的曲式结构,为古二部曲式,都为三声部的复调音乐写作手法,乐曲的主题都采用单一材料,和声的对置和变化具有巴赫的音乐风格,包括作品的终止式,每首作品都是在G大调主和弦作完满终止结束,具有一定的终止感、收束感、稳定感。

(一)阿拉曼德

《第五法国组曲》的阿拉曼德调式为G大调,在明朗欢快中体现出优雅的姿态,赋予作品高贵的品质。流畅、连贯的旋律具有歌唱的特点,并且带有一点前奏曲的感觉。这首作品的节拍为4/4拍,行板,演奏速度为中速偏慢,具有严谨、安静的性格特点。

据上图“阿拉曼德曲式图式结构”可知,这首阿拉曼德为古二部曲式,调性为G大调。A乐段(8+4)是由a和b两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乐段,两个乐句为对比的关系,b乐句为新材料。B乐段(6+6)是由c和b1两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其中b1乐句为A段的第二乐句的重复。从整体上看,通过A乐段与B乐段之间的变化对比,使得作品之间的对比更具层次感,特别是调性的变化使作品的变换更加具有巴赫的风格特色。该作品音乐旋律发展主要是运用十六分音符,旋律大多为级进式的进行,或者分解和弦式的进行,以此来加强乐曲的流畅性。另外,和声的变化发展和调式调性的对置变化,来增强乐曲的动力性。整首作品的旋律线非常清晰,与古典和声的和声分布较相似,共分为高音旋律、中音旋律、低音旋律三个声部,三个旋律层次分明,互不干扰,而且能够起到烘托的作用,高音旋律为主旋律清晰明朗,低音旋律的时值较长、节奏较单一,起到稳定的烘托效果。

(二)库朗特

《第五法国组曲》的库朗特为意大利式库朗特舞曲,调式为G大调,在大调的明朗欢快中和节奏中体现出活泼跳跃的感觉,增加作品的舞蹈性。这首作品的节拍为3/4拍,速度稍快,大约每分钟120拍,同样采用弱起开头,演奏速度稍快,具有活泼、跳跃的性格特点。

据上图“库朗特曲式图式结构”可知,这库朗特为古二部曲式,调性为G大调。A乐段(8+8)是由a和b两个乐句构成的方整乐段,具有规整性,两个乐句为对比的关系,b乐句为新材料。B乐段(8+8)是由c和b1两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乐段,其中b1乐句为A段的第二乐句的重复。从整体上看,通过A乐段与B乐段之间的变化对比,使得作品之间的对比更具层次感,特别是调性的变化使作品的变换更加具有巴赫作品的风格特色。在第9小节,作品的调性由G大调转入D大调,为近关系转调,乐句c延续D大调,并且在后面的19小节和24小节,调性发生紧凑性的转调,在6小节之内调性由D大调转入主调G大调,在转入主调G大调的近关系调e小调,最后回归主调,转入G大调,最后通过旋律音阶式的级进下行,在主调G大调主和弦上作完满终止结束。整首作品的旋律线非常清晰,本首作品的独特之处为采用模仿复调的手法,在声部之间进行补充,形成遥相呼应的感觉。织体为复调织体,共分为高音旋律、中音旋律、低音旋律三個声部,三个旋律层次分明,互相补充。主题采用音阶式的级进进行,加上八分音符和十八分音符的对比,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充满动力。

(三)萨拉班德

《第五法国组曲》的萨拉班德与之前的阿拉曼德和库朗特不同的是,不采用弱起的开头,而采用在正拍开始的形式。作品调式为G大调,大调带有一些明朗色彩,但是由于速度较慢,赋予作品足够的沉思。流畅、连绵不绝、气息悠长的旋律具有足够的抒情性质,并且带有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作品的节拍为3/4拍,带有歌唱性质的行板,演奏速度大概每分钟55拍,具有庄重、严肃的性格特点。

据上图“萨拉班德曲式图式结构”可知,这首萨拉班德为古二部曲式,调性为G大调。A乐段(8+8)是由a和b两个乐句构成的方整型乐段,两个乐句之间为对比的关系,b乐句为新材料。B乐段(8+16)是由c和b1两个乐句构成的合成乐段,其中b1乐句为A段的第二乐句的变化继续发展。从整体上看,通过A乐段与B乐段之间的变化对比,使得作品之间的对比更具对比性和层次感,特别是调性的变化使作品的变换更加具有巴赫的风格特色。在第10小节,作品的调性由G大调转入D大调,为近关系转调,乐句c延续D大调,并且在后面的17小节到24小节,调性发生紧凑性的转调,最后在主调G大调主和弦上作完满终止结束。这首作品与前面两首不同的是,在完满终止之前(32小节)出现了阻碍终止,后面的33-37为补充发展,因此,这首作品的长度相对前面两首,也相对较长、规模较大。该作品音乐旋律发展主要是运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并且采用大附点和小附点的节奏型,旋律大多为跳进与级进贯穿发展,时值较长四分音符法躲为跳进,时值相对较短的八分音符大多为级进进行,以此来加强乐曲的流畅性、抒情性。另外,和声的变化发展和调式调性的对置变化,来增强乐曲的动力性。

(四)吉格

《第五法国组曲》的吉格调式为G大调,在大调的明朗欢快中和节奏中体现出活泼跳动的感觉,增加作品的舞曲风格。这首作品的节拍为12/16拍,速度较快,具有浓郁的热烈氛围,同样采用弱起开头,演奏速度极快,大约每分钟126拍,具有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快速演奏,将音乐情绪推向整部组曲的最高潮。

据上图“吉格曲式图式结构”可知,这首吉格为古二部曲式,调性为G大调。A乐段(9+25)是由a和b两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型乐段,两个乐句之间为对比的关系,b乐句为新材料。B乐段(10+20)是由c和b1两个乐句构成的合成乐段,其中b1乐句为A段的第二乐句的变化继续发展。从整体上看,通过A乐段与B乐段之间的变化对比,使得作品之间的对比更具对比性和层次感,特别是调性的变化使作品的变换更加具有巴赫的风格特色。在第11小节,作品的调性由G大调转入D大调,为近关系转调,乐句c延续D大调,并且在25小节,调性发生转变,由D大调转入主调G大调。在36小节到56小节之间,发生三次转调,在36小节,从主调G大调转入关系小调e大调,在47小节从e小调转如入调G大调,实现调性回归,最后在主调G大调主和弦上作完满终止结束。这首作品的独特之处为和声终运用上的妙处,采用正格终止T-D-T与变格终止T-S-T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丰富了和声的色彩变化。

该作品音乐旋律发展主要是运用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节奏相结合的形式的进行,旋律采用分解和弦式的进行,以此来加强乐曲的流畅性、跳跃性。另外,和声的变化发展和调式调性的对置变化,来增强乐曲的动力性。整首作品的旋律线非常清晰,与古典和声的和声分布较相似,共分为高音旋律、中音旋律、低音旋律三个声部,三个旋律层次分明,互相补充,而且能够起到烘托的作用,高音旋律为主旋律清晰明朗,低音旋律前面几小节采用休止符的形式,后面的低声部时值较短、节奏几乎与高、中声部保持一致,起到跳跃的烘托效果。

二、《第五法国组曲》风格特征

《第五法国组曲》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极其浓郁的复调特点,他的复调音乐独特之处在于,作曲家对于每一个音符、内一个声部极其考究的安排与运用,每个音符都被放在独特的地位,每个音符与节奏都有其内在的意义。第二,具有浓郁的浪漫气息,作曲家对于作品内涵的把控,具有他独特的思考,音符例如十六分音乐、八分音符的运用,节奏例如大附点、小附点的运用都与当地的民间艺术风格接近,带来一种温暖、甜蜜的感觉,有着阳光、积极向上的音乐情绪。第三,具有浓厚的世俗性质,这部作品中,运用欢快的节奏,将民间的舞蹈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世俗中,又不失音乐的高雅姿态,时而诙谐,时而庄严,时而轻慢,时而热烈,将不同国家的世俗舞蹈风格真真切切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吴佳丽.巴赫《第五法国组曲》演奏分析[J].戏剧之家,2019(29):60.

[2]白玲丽.对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演奏之探索[D].吉林大学,2017.

[3]吴巧云.巴赫《第五法国组曲》的演奏与解析[J].钢琴艺术,2013(10):40-44.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巴赫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特点及风格分析
朱良镇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概述
我是听巴赫的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个也不能少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巴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