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机关重要报刊的主要特色

2021-11-16 14:41刘维荣
党史博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机关报红色中华解放日报

刘维荣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重要机关报刊真实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变化的轨迹,生动记录了党的理论水平提高的过程,忠实记载了党英勇斗争实践的业绩以及中国近代史中激烈变革时期的社会动态,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共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刊

1920年7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开展了建党活动。8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面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列主义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达、邵力子等。

1920年9月1日,《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改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公开的机关刊物,并设立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革命运动情况和建党经验,为建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后,决定改组休刊的《新青年》,使之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任主编,前后仅出了4期,1924年12月休刊。1925年4月,中共四大决定改《新青年》为月刊,彭述之、罗亦农先后任主编,1926年7月停刊。

1920年11月7日,中共上海发起组又创办了党内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共产党》月刊在第5期的《短言》中明确强调:共产党要“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当担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共产党》月刊由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李达主编。《共产党》月刊是中共的第一份党刊,第一次在中国鲜明地树起“共产党”的旗帜,它阐述了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宣传“我们只有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产阶级,从他们手中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产阶级永远不致发生”。该刊为党的创建开辟了重要的理论阵地。1921年,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高度赞扬《共产党》月刊不愧为“旗帜鲜明”。《共产党》月刊到1921年7月停刊,共出刊6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開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9月13日,《向导》创刊于上海,先后由蔡和森、彭述之和瞿秋白任主编。陈独秀时任中共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最高领导人。他在《向导》上发表文章258篇。中共早期的重要人物蔡和森、瞿秋白、高君宇、彭述之、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等也在《向导》上发表过文章。1927年7月18日,《向导》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时局宣言》,揭露“国民政府在反动阴谋之下的政局”并停刊,共出201期。

蔡和森在回顾《向导》发刊宗旨时曾说:“发行这周报的纲领完全是根据(中共)第二次大会的政治宣言,口号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实行民主革命。”当时“打倒帝国主义”还是一个很新鲜的口号。此后《向导》专辟《外患日志》专栏,逐日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如警钟长鸣,唤起国人警醒。经过《向导》的宣传,“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逐步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反帝运动的舆论先导。

《向导》周报在极力宣传反帝的同时,还突出反对封建军阀的宣传。它通过刊发系列文章阐明打倒军阀就是继续辛亥革命,并且剖析了军阀割据是中国的乱源。《向导》以一系列笔力千钧的政论回击了所谓“联省自治说”“法统说”“武力统一说”等为军阀制度张目的谬论。其中,蔡和森撰写的《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一文影响深远。

《向导》周报设有编辑委员会,除主编蔡和森外,编委有陈独秀、瞿秋白、高君宇、彭述之。他们同时又是主要撰稿人。另外,张太雷、张国焘、罗章龙等亦常为《向导》撰稿。蔡和森除主持报务外,一个突出的贡献在于他亲自为报纸撰写重要的时论文章,其中包括《义和团与国民革命》《商团事件的教训》《国民运动与太上国民运动》等,这些文章无不结合当时重大事件作高屋建瓴的分析。总之,蔡和森的文章被公认为气势恢宏,章法严谨,思想深邃,说理透彻。

《向导》周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充分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其发刊不久即向读者告白:“本报并不像别的报纸一样,只是发表议论。本报所发表的主张,是有数千同志依着进行的。”从而揭示了党报与实际运动的联系,表明了党报的指导性。《向导》是以批评时事、解释时事为重心的政论性报纸,其时政文章一方面言之有物,敢于批评时局,深深吸引了广大读者;另一方面拥护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时事批评中做到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能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及时为广大读者指引前进的道路。这样,党对时局发展的政治主张,党的理论与政策指导,就通过《向导》传播到党员、群众之中,对实际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向导》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体现了列宁的办报原则:“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在大革命时期,《向导》所发挥的作用,尤其能够说明这点。

《向导》周报深受群众欢迎。读者盛赞其为四万万同胞的救命符,是中华民族的福音,是划破黑夜的曙光,是中国“两千年来历史上破天荒的荣誉作业”。这些评价充分说明了《向导》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由于《向导》旗帜鲜明地反帝反封建,因而它多次遭到反动当局的迫害,禁邮查封之事时有发生。然而《向导》不仅没有因此而沉寂,反而影响日渐扩大。在革命高涨的年代,其发行量一度高达10万余份。

1923年6月,中共三届一中全会决定于11月30日正式发刊《中国共产党党报》,陈独秀任主编。《中国共产党党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内机关刊物。内容以刊载党内文件、报告为主。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面对突发事件,中共中央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蔡和森、瞿秋白、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组成行动委员会,同时决定出版《热血日报》。《热血日报》由瞿秋白任主编,同时从中宣部、上海《民国日报》编辑部抽调郑超麟、沈泽民、何味辛等人组成编委会。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热血日报》于6月4日正式出版。瞿秋白在创刊词中说:“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现在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到冷的铁,便是强者之末运。”《热血日报》就是以“热的血”来代表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的。

瞿秋白在主编《热血日报》期间,执笔撰写了大量文章,对激发民众的民族自尊心,指导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反帝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热血日报》在它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大量的篇幅揭露了帝国主义压迫和屠杀中国人民的真相,报道了上海和各地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热血日报》同时反击了帝国主义新闻工具的造谣诬蔑。其在《舆论的裁判》一栏,专门批评上海英文报纸的荒谬论点,揭露其欺骗性宣传。

《热血日报》在抨击封建军阀妥协卖国的同时,指责中国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行为。《热血日报》从其创刊之日起,就受到租界当局的多方刁难,主编瞿秋白曾被英租界工部局下令通缉。6月23日,《热血日报》被无理禁售,27日被迫停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刊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在上海创刊,先为周刊,从第20期起改为半月刊或10日刊,从第29期起改为月刊,1932年7月1日出版最后一期后被迫停刊,共出版52期。初期编委会主任为瞿秋白,后来蔡和森、李立三、张闻天先后任该刊编委会主任。

中共中央秘密创办的《红旗》,是中共中央第二份机关报。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谢觉哉等先后任主编。《红旗》在其创刊号上,全文刊载了中共在1928年11月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书》。1930年8月2日,《红旗》停刊,共出版126期。

1930年8月15日,《红旗》与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上海报》(1929年4月17日创刊,李求实任主编,谢觉哉等为编辑)合并改组为《红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秘密出版。《红旗日报》从创刊号开始到第161期为止,其报头左侧和下侧相继注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总编辑(主编)先后是潘文育、王稼祥,采访部主任是潘漢年。

《红旗日报》初期在党组织内部秘密发行,大约在出版10期以后,便遭到国民党特务和军警的搜捕。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王明不顾严酷环境,号召公开发行,结果遭到严重损失,后来出版时断时续,至1931年3月8日被迫停刊。第二天又改为《红旗周报》继续出版。

《红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三份机关报。1930年9月30日,《红旗日报》在第44期上发表的《红旗日报宣言》称:“我们揭起了中国苏维埃的旗帜,号召了全国反帝国主义及反军阀战争的革命运动,宣布了中国共产党在现在革命中之一切政纲与主张,发布了中国广大群众在目前时局中的斗争要求与战略,更鼓励了全中国之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的阶级斗争。”

1931年2月14日,《红旗日报》从第162期开始,在其报头下侧注明《红旗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江苏省委机关报”。3月8日,《红旗日报》停刊,共出版182期。

3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四份机关报《红旗周报》在上海创刊,每周一期,至1933年11月,已出62期。《红旗周报》是由《红旗日报》改名而来,并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江苏省委机关报”恢复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铅印,秘密出版,主编张闻天。1933年8月31日,从中央苏区出版第59期起,又改称《红旗》,为半月刊。1934年3月1日停刊,共出版64期,另有附刊13期。

1931年2月,张闻天从莫斯科回国抵达上海。不久,接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后又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成员之一。3月9日,他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在上海问世。

《红旗周报》主要刊登中共中央的工作报告、决议、政策、通电、宣言等,所辟《蓬蓬勃勃的中国苏维埃运动》专栏,发表了大量通讯,介绍革命根据地各方面情况。如1932年4月25日,张闻天在中共临时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第37、38期合刊上发表了《在争取中国革命在一省与数省的首先胜利中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的动摇》的长篇文章,强调了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这一问题正是中国革命问题的中心”。张闻天在1932年7月10日署名“洛甫”发表的《苏维埃政府怎样为粮食问题的解决而斗争》,生动阐述了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能够不断发展的充分依据。

1933年1月,张闻天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他署名“歌特”在《斗争》第30、31期上发表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成为当时中共在文艺和宣传方面较早提出反“左”的文章。

1932年1月21日,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创办了机关报《斗争》,主编张闻天。后因临时中央被迫从上海迁入瑞金而停刊,一共出了79期,通称上海版。临时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后,也出版了《斗争》,作为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1933年2月4日创刊,主编张闻天。1934年9月30日休刊,共出版73期,通称苏区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21日,《斗争》作为中共西北局的机关刊物延续苏区版的期号继续出版,社址在延安,出版了28期。1936年改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出了25期,1937年3月出版第127期后停刊,通称西北版。

《红星》报创刊于1931年12月。当时,《红星》报与中华苏维埃政府办的《红色中华》报、中共苏区中央局办的理论刊物《斗争》合称“两报一刊”。《红星》报的宗旨在创刊时的《见面话》中说得十分清楚:“它是一面大镜子,凡是红军里一切工作和一切生活的好处坏处,都可以在它上面看得清清楚楚。它是一架大无线电台,各地红军的战斗消息,地方群众的战斗消息,全国全世界工人农民的生活情形,都可以传到同志们的耳朵里。它是一个政治工作指导员,可以告诉同志们一些群众工作方法……总之,它担负很大的任务,来加强红军里一切政治工作,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的任务。”

《红星》报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年1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于瑞金与《红色中华》报同时创刊。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红色中华》报暂时停刊。《红星》报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实际上起到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作用。《红星》报为4开,每期4版,共出版120期。

《红星》报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六份机关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由于《红色中华》报停刊,《红星》报代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35年8月3日,《红星》报停刊。

1933年8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的70余期《红星》报,由邓小平主编。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负责编辑。该报为四开铅印报纸,用当地生产的毛边纸印刷,有时还出《号外》或《红星时刊》。

邓小平为办好这份报投入了极大精力。他在《红星》报上亲笔起草了一则《优待投稿同志》的启事,鼓励红军指战员为报纸投稿。此后,来自前线的红军指战员从各个战场寄来了很多优秀稿件,由此使《红星》报真正成为红军的报纸。《红星》报作为中革军委的喉舌,登载了许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决议和命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洛甫、王稼祥等党政军领导人均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和社论。特别是毛泽东的文章,邓小平曾专门前往毛泽东的住处约稿。那时,邓小平办公的白屋子和毛泽东居住的沙洲坝隔岗相望,而毛泽东当时已被解除了党和红军的领导职务,仅负责苏维埃政府工作。邓小平专门请毛泽东为《红星》报写一篇有关红军战斗的文章,当时毛泽东时间较充裕,便愉快地接受了约稿。不久,毛泽东即以“子任”的笔名在《红星》报发表题为《吉安的占领》长文。文章以轻松的笔调将红一方面军攻打吉安的战斗过程娓娓道来。

邓小平在《红星》报上先后办了17个栏目,有指导学习革命理论的《列宁室》,有《卫生常识》专栏,有《红报》副刊,专门介绍先进典型。另外,还有《军事常识》《俱乐部》等专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报纸还设有《铁锤》栏目,对违反党纪军纪、破坏军民关系的情况进行点名批评,在军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由于险恶的军事环境和长途转战,《斗争》《红色中华》报先后停办,《红星》报成为当时我党我军主办的唯一能正面宣传报道长征、记载长征历史的原始报刊。在此情况下,作为独家记载长征历史的唯一原始报纸,伴随红军一路长征的《红星》报从1934年10月20日至1935年8月,特意出版“长征专号”28期,对长征中有关重要事件进行报道,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鼓舞作用。

1931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第五份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初期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周以栗、王观澜、杨尚昆、李一氓、沙可夫、谢然之、瞿秋白、任质斌等先后任主编。1935年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在瓦窑堡复刊出版第241期,改为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主编任质斌。1937年1月25日,《红色中华》报停刊。

1933年2月4日,《红色中华》报在第49期第4版刊登的《特别通知——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中称:“我们认为健全我们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是极端必要的,我们决定:改《红色中华》为党团、政府与工会合办的中央机关报。”从1933年2月7日第50期开始,《红色中华》报改为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机关报(此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仍在刊行),铅印,每周出版两期。1933年6月17日,《红色中华》报第86期又改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10月12日第118期开始改为双日刊,星期日休刊,每周出版三期。1934年2月16日《红色中华》(第150期)改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红色中华》报在瞿秋白领导下仍坚持出版过若干期,随后暂时停刊。

全国性抗战时期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刊

为了适应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情况,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29日将《红色中华》报改为《新中华报》,其报纸刊号延续《红色中华》报为第325期,《新中华报》是中共中央第七份机关报。中共中央还决定将红色中华通讯社改称新华通讯社,社长是秦邦宪。

9月9日,《新中华报》(第390期)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8年12月25日,《新中华报》停刊,共出版474期。

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刷新版)创刊,期号为“刷新第一号”。《新中华报》(刷新版)在其创刊号的社论中说:“从今天——民国二十八年二月七日起,《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之一。同时,它也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喉舌。”《新中华报》(刷新版)共出版了230期。1941年5月15日,《新中华报》(刷新版)停刊。次日,与《今日新闻》合并后,改名为《解放日报》。

《新中华报》于1937年11月29日刊登的《为保卫南京而战》、1938年2月25日及3月1日刊发《尸山血海里的南京——敌在南京之空前暴行》,连续报道了震惊中外的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

193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又在延安创办了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张闻天任社长兼主编。该刊一度在国统区发行,在全国各大城市设发行点,发行量最高时达5万多份。1941年8月31日,为集中力量办好《解放日报》而停刊,共出版134期。

《群众》周刊于1937年12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迁至重庆继续出版,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社长潘梓年,主编先后有许涤新、戈宝权、乔冠华。1946年6月3日,中共中央将《群众》周刊(从第11卷第5期开始)迁到上海,主编李维汉。

《群众》周刊在1947年3月2日出版第14卷第9期后暂告停刊。从此,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刊被全部扼杀。在刊物被国民党当局封杀前,1947年1月30日,《群众》周刊已在香港刊行香港版。1949年10月20日,《群众》周刊在香港停刊。

1939年10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内部刊物《共产党人》,于1941年8月停刊,共出19期。張闻天担任总编辑,李维汉担任编辑主任。毛泽东为该刊撰写了发刊词,称之为“专门的党报”,其中谈到了创刊的宗旨:“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1941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是在毛泽东的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在延安创刊的。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关于出版《解放日报》和改进新华社工作的通知:“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

解放日报社社长先后有秦邦宪、余光生(代)、廖承志等,总编辑先后有杨松、陆定一、余光生等。1942年8月29日,中央决定《解放日报》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解放日报》为中共中央第八份机关报,它是由中共中央原机关报《新中华报》(刷新版)和新华社电讯小报《今日新闻》合并后改版而来的。

《解放日报》始终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关注。报纸创刊伊始,毛泽东应博古之请,专门题写了报头。当时他一共写了七张,供报社选用,其认真与重视程度由此可见。《解放日报》的发刊词也是毛泽东亲笔所写,其中称:“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发刊词最后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团结,团结,团结,这就是我们的武器,也就是我们的口号。今当本报发刊之始,愿掬至诚,以告国人。”短短数语,概括了党报的宗旨。

此后,毛泽东虽日理万机,但仍关心着《解放日报》。他多次给博古打电话,对办报工作提出意见,同时鼓励大家努力办好这份报纸。

1942年3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3月11日,《解放日报》《文艺》专栏出满百期,专栏主编丁玲调往“文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29岁的舒群调任《文艺》专栏主编。

毛泽东经常为《解放日报》写社论。报纸出刊两日后,毛泽东就将《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社论稿送到报社。毛泽东对《解放日报》发稿的质量亦很重视,除自己的稿件他要亲自校对清样外,凡重要社论、消息、发言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和著名理论家署名的文章,他都要看清样。

1942年5月,《解放日报》《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专栏发表《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毛泽东为此专门执笔加写按语:“这是1930年3月20日鲁迅先生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演。其中对于左翼作家与知识分子的针砭,对于文艺战线的任务,都是讲得很正确的,至今完全有用,今特转载于此,以供同志们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解放日报》作为党报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解放日报》改版,并将其作为全党整风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为此亲自召开座谈会,听取党内外人士对报纸的意见,到会的有延安各部门负责人和党内外作家70多人,大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毛泽东最后说,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的工作改造。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好好利用报纸。此后,毛泽东亲自领导了《解放日报》的改版,并对改版结果表示满意。他在给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的信中称:“报馆工作有进步,可以希望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

毛泽东对《解放日报》的关怀不仅在于诸如办报方向这样大的问题上,连报纸稿源这样一类具体的事,他也很关心。为了解决报纸副刊稿件来源的困难,1942年9月20日,毛泽东专门为《解放日报》第四版正式拟定征稿办法。点名指定范文澜、邓发、彭真、冯文彬、艾思奇等16人,给报纸写稿。同时规定每人写作范围和每月必须交稿字数。

1947年3月13日,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解放日报》在敌人的炮火中出版了在延安的最后一期报纸。3月14日,解放日报社撤出延安,迁移到瓦窑堡。3月15日至27日,《解放日报》在瓦窑堡出版了由对开改为八开的“小报”,共计13期。同年3月28日,《解放日报》停刊,共出版了2130期。

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刊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肩负着通讯社、中央机关报和广播电台三项任务,成为中共中央、毛泽东向国内外进行舆论宣传、指挥战争的有力工具。其间,毛泽东几乎每天晚上都看新华社电讯,不仅作出指示甚至指出应如何处理。在转战陕北的艰苦环境里,毛泽东一面指挥打仗,一面为新华社修改了大量稿件,并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社论、时评和新闻等。

为了在国际上展开争取和平、民主的舆论斗争,中共于1946年5月17日创办了16开的英文刊物《新华周刊》。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份外文机关刊物,总编乔冠华,编译关振群、孙一新,由同情中国革命的法国商人密须里埃承担印刷工作,周恩来的秘书兼翻译龚澎负责发行,编辑部设在上海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23号。《新华周刊》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中国当时所发生的重大政治新闻,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及对国共和谈的立场等。国民党上海当局于6月5日查禁了《新华周刊》,该刊前后共出版三期。

《人民日报》的孕育、草创和诞生、发展,有着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从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创刊、1946年5月15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至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为止,《人民日报》报系共出版过9种报纸。它们以出版时间为序,依次是:《抗敌报》、《晋察冀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北平版)、《北平解放报》、《人民晚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北平新闻)。

1946年7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亲笔题写了“人民日报”四字报头。

194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为代中共中央机关报。它是由1940年11月7日创办的《晋察冀日报》和1946年5月15日创办的《人民日报》合并后重新编号出版的。在此之前两年多,就有一份《人民日报》在解放区印行,那就是作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史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正是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与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而来的,而《晋察冀日报》又是由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分局机关报《抗敌报》改名而来。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自2月2日始,《人民日报》出版北平版和平山版两个版本。3月14日,《人民日报》平山版在报眼位置刊登了《本报移平出版启事》:“本报自近日起正式迁移北平市出版。北平解放后先设之本报北平版,改版《北平解放报》。”3月1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報》由河北省平山县迁移到北平市出版。8月1日,《人民日报》由代中共中央机关报转为正式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至今。《人民日报》为中共中央第九份机关报。当天的《人民日报》期号,延续了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9年7月31日的期号,为第408号。■

猜你喜欢
机关报红色中华解放日报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正式上线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机关报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西柏坡时期新闻史研究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机关报评论创新问题研究——《首都建设报》评论发展探析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