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辽阳至小林子段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研究

2021-11-17 02:36赵博
东北水利水电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太子河河段河水

赵博

(辽宁江河水利水电新技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3)

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常规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在实际应用中获得面尺度上的数据较为困难[1,2];温度示踪法,依赖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温度明显的差异[3];地下水均衡法、水力梯度算法、数值模拟法等基于达西定律的方法,其数值可在不同的数量级上变化[4,5];人工示踪、水化学与同位素示踪等基于质量平衡的示踪法,只能得到半定量的结果,难以实现连续的动态监测,在地表水—地下水非单向交换的地段一次数据难以准确描述转化过程[1,6]。由此可见,以上4 种方法都有局限性,在计算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下文使用基于地表水均衡原理的累积转化量法,研究太子河窝水库下游的山前平原河段的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该方法不受同位素、温度等测量数据限制,以日为单位进行累计计算,且所需的日尺度观测数据在地下水观测站较易获得,计算更精确。

1 累积转化量法原理

累积转化量法基于地表水均衡原理,对于某一特定的河段,水量变化量(补拍差)可用上下游的流量差表示,水均衡方程:

式中:Q补,Q排——河段各项补给或排泄量;Q上,Q下——河段上或下游流量。

将补给和排泄量进行细化,可得到普遍情况下的水均衡方程:

式中:Q支——支流流量;Q降——降水对河段水面的补给量;Q蒸——河段水面的蒸发量;Q转——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量;Q引——外部引水量;Q其他——其他河段水量变化,表示河段的补给相为正值,表示河段的排泄相为负值。

通过计算出每日的转化量,进而求得任意第n天的累积转化量公式:

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辽宁省东部的太子河流域,流域面积13 883 km2,干流河长413.0 km,河流年均径流量37.3×108m3。研究河段位于窝水库下游的太子河山前冲洪积平原,辽阳站与小林子站之间,河段长37.7 km,该河段北侧有支流北沙河汇入。研究河段流量数据采用辽阳站、小林子站的流量控制,北沙河流量由前烟台水文站控制。研究河段内无任何取水工程。河段以南为辽阳灌区,种植水稻,灌溉面积67 km2,灌溉用水主要来自太子河,引水渠首位于辽阳东部的鹅房,在辽阳站上游;河段以北主要为旱田。冲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含水层为砂砾石,厚40~80 m,渗透系数可达70~400 m/d,地下水交替能力强;地表有2~12 m 黄褐色亚粘土,由东至西逐渐变厚。

所用数据均为2006—2016 年数据,由辽宁省水文局提供。流量数据选用辽阳站、小林子站与前烟台站的日均流量数据控制,降水数据为小林子站日降水数据,蒸发数据为小林子站日蒸发系列数据,采用φ20 cm 蒸发器测量,由人工观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河段年内转化量计算

计算河水水面蒸发量时,需要将φ20 cm 蒸发器所测量的蒸发量(E20)折算成E601 型蒸发器的蒸发量,以近似反映天然大水体蒸发值。折算系数C的选择依据《辽宁省水资源》,如表1 所示。计算河段2016年累积转化量的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表1 太子河水面蒸发量φ 20 cm—E601 型折算系数表

图1 研究河段2016 年地下水—地表水累积转化曲线降水及上下游径流量

3.2 2016 年河段转化量分析

经过计算分析,2016 年研究河段河水—地下水累积转化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该河段为地下水对河水补给。但不同时段转化情况不同,呈现典型的阶段性。根据累积转化量的变化趋势可大致将其划分为7 个阶段(图1,表2),其中阶段1,6 与7 变化相对稳定,阶段2—5 变化剧烈。阶段1 为1—4 月,表现为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河水,上下游流量稳定,累积转化量变化稳定,该阶段可认为是自然控制型。阶段2 河水流量于4 月29 日陡增(图1),是上游窝水库放水引起。时段为灌溉初期,在阶段上仍表现地下水补给河水,转化率较低,仅为3.6×104m3/d,该阶段可认为水库调蓄与农田灌溉共同作用型。阶段3 上游间隙性放水,河水位呈波动状变化且相比阶段2 显著降低;灌溉强度减小,地下水位呈波状变化并略有上升趋势,该阶段可认为是灌溉作用主要控制型。阶段4 水库放水量增加,减弱了灌溉引起的地下水对河水补给强度,转化率减小为26.9×104m3/d,该阶段为水库调蓄与农田灌溉共同作用型。阶段5 与阶段3 类似,为灌溉作用主要控制型。阶段6 上游水库不再进行大规模放水,停止灌溉。但灌溉影响依然存在,水位仍高于天然状态,该阶段可认为灌溉滞后作用型。阶段7 上下游流量逐渐恢复为阶段1时的流量,灌溉带来的影响基本消失,转化速率为37.6×104m3/d,与阶段1 的转化速率接近,可认为是自然控制型。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研究河段河水—地下水转化量计算结果

3.3 河段年际转化量分析

如图2 所示,总体上该河段表现为地下水补给河水,11 年期间总补给量为10.222 亿m3,年均补给量为0.929 亿m3,各年份转化情况不尽相同。从图2 可见,仅2007 年和2015 年的地下水—地表水转化模式与 2016 年相一致,即 1—5 月与 10—12 月地下水缓慢补给河水,6—9 月地下水迅速补给河水。而2009—2014 年表现为另一种转化模式,即1—5 月份与 10—12 月份河水补给地下水,6—9 月份地下水补给河水。这与水库在枯水期的调蓄息息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太子河流域水库建设(特别是芭水库)改变了河流的基流过程,在减少了汛期基流的同时,增加了汛前基流(1—5 月与10—12 月)。这使得枯水期河水流量增加,河水位相应抬升,而地下水水位由于降水量减少而降低,为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创造了条件。分别计算历年各月的转化量,其箱型图分布如图3 所示,可见在多年的尺度上,每年的1—5 月与10—12 月表现为地下水与河水互相转化,具体转化取决于窝水库的调蓄。6—9 月份基本表现为地下水转化为河水,不论水库如何调蓄,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总能使地下水转化为河水。

图2 2006—2016 年研究地下水-地表水累积转化曲线与降水关系

图3 2006—2016 年研究河段各月份转化量箱型图

4 结论

1)运用累积转化量法对太子河冲积平原辽阳—小林子河段进行研究,并将其河水—地下水转化关系划分为7 个阶段、4 种类型(自然控制型、水库调蓄与农田灌溉共同作用型、灌溉作用主要控制型、灌溉滞后作用型)。河段天然状态下补给量约为34.5×104m3/d,灌溉引起的补给增量可达(78.0~138.7)×104m3/d,灌溉停止后,其影响可持续时间48 d,补给增量为30.3×104m3/d。

2)辽阳—小林子段在2006—2016 年总体上为地下水补给河水,补给量为10.222 亿m3,年均补给量为0.929 亿m3。由于窝水库在枯水期的调蓄作用,使得各年份的转化关系不尽相同。每年的1—5 月与10—12 月表现为地下水与河水互相转化,具体转化取决于窝水库的调蓄,而6—9月份基本表现为地下水转化为河水。

猜你喜欢
太子河河段河水
且将小虾还给河水
『泾渭分明』的河水
葠窝水库运行后对太子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特征研究
辽阳人的骄傲——太子河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情系卫河水
清清河水映菊乡
新薛河上游溪流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辽阳太子河体育运动公园左岸防护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