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2021-11-17 06:54杨佳萍梅玲飞陈家林沈孟奕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杨佳萍,徐 波,梅玲飞,陈家林,沈孟奕

(宁波市明州医院·浙江 宁波 315000)

周 伟

(宁波海曙第二医院·浙江 宁波 315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的常见先兆病变之一,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后循环病变是导致该病出现的主要原因[1]。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可诱发多种临床症状,包括头晕、肢体麻木及步态不稳等。如未有效控制病情进展,较易反复发作,诱发脑卒中出现,甚至威胁生命安全[2]。目前认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应将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和避免脑梗死发生放在首位。西药治疗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用药有一定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差[3]。近年来中医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法多样,并在控制病情进展、改善临床预后方面显现出一定优势[4]。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了针药结合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为(58.21±7.44)岁;病程3~9个月,平均病程为(4.23±1.90)月;ABCD2评分3~7分,平均ABCD2评分为(4.49±1.30)分。观察组中男性34例、女性36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为(59.06±7.52)岁;病程3~8个月,平均病程为(4.09±1.82)月;ABCD2评分3~7分,平均ABCD2评分为(4.58±1.35)分。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 1)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诊断标准[5],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颅MRI 检查排除梗死或出血灶后,诊断为后循环TIA[6];2)符合中医阴虚阳亢证诊断标准[7];3)年龄 35~75 岁;4)患者对该临床观察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其他类型TIA;2)有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梗死、脑出血病史者;3)外周前庭疾患、低血压、贫血等所致眩晕;4)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5)伴有失语、意识障碍、痴呆、精神障碍等不能配合者;6)有出血倾向者;7)伴有严重感染者;8)过敏体质者;9)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方案[8]:抗血小板、降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并予以倍他司汀(新乡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374,4 mg/片)口服,8 mg/次,3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联合穴位针刺治疗。中药方剂组成为生地黄、山萸肉、山药、牛膝、枸杞各15 g,天麻、钩藤、牡丹皮、茯苓、泽泻、白芍、当归、龟板胶各12 g,柴胡、栀子、夏枯草、白蒺藜各9 g,日1剂,水煎两遍,煎得药汁250 mL,早晚分服;针刺选穴颈夹脊、腰阳关、哑门、风府及百会,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 mm×50 mm),快进得气后留针约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1次/天,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2组患者疗程均为28 d。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关于 TIA 疗效标准[9]。

2.3 观察指标 1)主要症状评分:治疗前后评估2组患者眩晕、面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分值,每项分值0~6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2)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采用德国Siemens ACUSON X500型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治疗前后Vm;3)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A-6000 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

2.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0 例、有效37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95.7%;对照组临床显效23 例、有效38 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87.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2 疗前、疗后2 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疗前、疗后2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疗前、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m比较 见表2。

表2 疗前、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m比较

3.4 疗前、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疗前、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4 讨论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归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多由于风、火、痰、瘀、虚引起清窍失养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多因房劳所伤、年老体衰肾之阴精亏虚,不能生髓,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清空失养引发眩晕;再者,肾阴虚水不涵木,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火热耗伤肝肾之阴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上扰清空,发为眩晕。基于以上病因病机,治疗以补肝肾、潜肝阳、滋水清肝填精为主要治法。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笔者予以滋水清肝饮加味加针刺治疗。滋水清肝饮中的“三补三泻”滋补肝肾、填精益髓、疏泻肝热;白芍、柴胡、当归、栀子养血柔肝、清热敛阴;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龟板胶滋阴降火补肾;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白蒺藜平肝解郁;夏枯草清肝泻火。

夹脊穴内夹督脉,外邻近膀胱经。针刺颈夹脊穴能有效改善椎动脉的供血,降低血流指数,提高大脑供血的状况[10]。针刺督脉腧穴可促进脑动脉扩张,减轻局部缺血缺氧状态[11]。针刺腰阳关穴可舒筋活络;针刺督脉、阳维脉交会穴之哑门穴可疏风通络、开窍醒脑;针刺风府穴可清热散风、通关开窍;针刺百会穴可通达阴阳脉络,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主治头痛、眩晕。

本观察中,针药结合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切)]水平与疗前相比均显著减低(P<0.05),同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Vm值较疗前明显提升,同时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该结果提示,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以针药结合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症状,增加脑部血流灌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血必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施治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