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困境与发展

2021-11-17 00:31鲁杰,王帅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

鲁杰,王帅

摘要:农村党组织是基层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受到人才、资源、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陷入发展困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找准功能定位,建立内育外引的人才制度,以“促民富”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兴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谋创新”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1)06-0020-06

收稿日期:2021-03-23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6.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IA160100)

作者简介:鲁杰,男,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驱动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视作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成效。201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1]。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开展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水平,保障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何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视角:强调乡村振兴战略要以科技支撑为路径[2];运用大数据提升乡村治理能力[3];建立“互联网+党建”的乡村治理机制[4];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是以选拔乡村振兴带头人为视角:村支书任用模式从“内生型”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嵌入型”模式[5];强调角色意识建构村支书培养机制[6];吸纳“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7]。三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型为视角:乡村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从维持型建设转变为振兴型建设[8];着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公信力[9];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合服务功能[10]。上述这些研究成果通过从技术建设、人才选拔、功能转型等视角对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展开探讨,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仅靠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单一功能的提高和改善,尚不能满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从整体上把握好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明确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路径。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一大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1]。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围绕“三农”工作提出的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任务。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此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发挥,影响范围逐渐拓展。随着乡村地区社会发展结构持续改变,经济社会组织形式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占据的领导地位始终未发生动摇。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发展和基层党建的历史表明,农村工作的开展離不开党组织正确领导作用的发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12]可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

乡村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而乡村党组织则是核心和关键。基层治理工作的现代化转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日渐开放,各种合作社、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企业等市场主体也逐渐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这些多元主体的参与为乡村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但这些主体功能较为单一,缺乏有效整合,亟须一种组织化的力量将其整合起来。而党组织在农村的根基最为深厚,公信力也最强,有着基层政权的强大背书,是组织、整合、带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关键力量。同时,基层党组织还承担着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等重要职责。群众经由党组织的引导能够以合法、合规的途径将诉求意见理性表达,积极了解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话题,正能量得以不断凝聚。因此,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3],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有效地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从而真正实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14],使基层党支部更有凝聚力,村庄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归属感。这就需要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在农民聚集地成立党组织,对党组织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选好带头人,做到全面和有效覆盖。通过实行“党建+电商”“党建+乡村旅游”“党建+创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堡垒。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

中国拥有近60万个行政村,270多万个自然村[15],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受地域不同、观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村民在利益诉求方面出现差异性,也会表现出差异化的行动逻辑。村民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凭借自身权威和资源通过搭建协商平台、促进沟通等方式,保障村民之间和睦相处。当前,多种利益主体也较易形成利益冲突对农村整体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的组织引导作用,确保国家政策法规能够及时传达到村民之中,让“依法办事”的理念深入人心;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更要以村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对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广泛吸纳村民建议、了解村民想法,确保乡村建设工作所采取的各项政策能够让村民利益诉求得以满足。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人”的制约

社会结构以人为主体,人具有社会性。现阶段城乡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如人均收入的差距、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医疗保障力度的不同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截至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 077万人,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67.8%[16]。这些年富力强的劳动力资源正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但大量农村劳动资源的流出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基层党组织多为年龄较大的老党员,受教育水平不高。虽上级党组织现阶段对农村党组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将先进信息技术与设备赠送给村党组,但由于党组成员年龄较大,对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水平低,造成现代化资源多被闲置,党员教育培训、党员教育学习活动不能及时开展落实。

2.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整体能力偏弱。留守党员普遍存在治理能力较弱、学历偏低的现象。尽管老龄党员的思想觉悟较高,参与农村社会各项事务的热情高,但老龄党员开拓意识薄弱且观念陈旧,缺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部分乡村选择吸纳党员不够严格,一些与党章要求不符的人进入了党组织,造成基层党组织成员素质整体降低。部分农村基层党组领导干部无人接任,连任党支书独揽大权,个人意志代替党的意志,导致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

(二)“资源”的制约

目前,许多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的是农村环境本身内部固有的缺陷,有的来自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

1.土地资源的制约。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农村的生产单位是以家庭来计算的,当前中国基本上形成近两亿个分散经营的农村家庭经营实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平均经营土地面积为2.34亩/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则为4.8亩。近些年,我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民提供机械、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的服务,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但同农业生产本身所提出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生产要素的制约。一些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单一,农产品种类较少,经济管理模式改革期间可利用的资本规模小、阻碍了本地农村经济发展。此外,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由于管理经营不到位,只能以单一商品和低品质产品身份进入市场,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也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

3.社会环境的制约。由于初级农产品生产者获利水平低,农民处于原材料提供方地位,导致其处于市场经济结构中的被动接受者位置。倘若农产品供小于求,承销商与农民之间还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但若农产品供大于求,双方交易关系则会缺少稳定性。以上现象表明,农业宏观调控机制的健全度还不高,配套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文化”的制约

黨和国家一直对乡村文化建设高度关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的提出,农村文化设施正逐步健全,村民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近年来,尽管农村地区民主政治水平、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成效显著,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培育和践行。第一,陈旧的“官治”观念。官本位思想扎根于村民内心,当村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其第一选择往往是依托家族的人际关系寻找位高权重的官员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说明了村民法律观念不强,依靠法律途径来维权的意识不够。第二,固有的“小农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让村民的行为意识保守僵化,导致村民多以小富即安为目标。这不仅限制了乡村社会的发展,而且妨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民意识中落地生根。第三,集体主义意识的缺失。市场经济背景下,村民表现出了较严重的功利思想,道德标准下降,集体主义观念不足。一些村民无论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均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造成乡村社会秩序的混乱。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文化正面临重构。首先,乡村固有文化遭受外部新兴文化的冲击与消解。信息时代下,城市新兴文化对村民造成价值观冲击,致使村民开始怀疑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对乡村生活的心理认同感难以建立。其次,乡村文化面临“无人可继承”的境遇。乡村人口“空心化”,阻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再次,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文化差异性日益凸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城乡经济协调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但城市与乡村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卫生医疗水平及文化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不均衡。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策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

(一)“引人才”——建立内育外引的人才制度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7]150人才培养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1.健全各级党组织,提高服务水平。县级政府应以各级人才市场为依托,建设乡镇级人才工作站,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确保农村发展能够储备更多人才,形成资源库。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遵循服务为本原则,根据当地农村发展的特定需要,依托资源库联系相关企业人员和院校专家对农民组织专业技术培训,从根本上确保人才的长远性储备。

2.优化稳定人才的环境,拓宽引进人才的道路。对于已经引入的人才资源,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关怀生活,了解其现实需求,保障其经济待遇。此外,党和政府要从宣传和政策层面号召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地区贡献力量,根据他们的专业进行针对性培养,使其成为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当地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应积极鼓励“新乡贤”回乡创业,把新观念、新方法、新思维带回乡村,使其成为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带头人。

(二)“促民富”——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

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统筹协调外来资源。通过强化组织保障,挖掘区域优势,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1.强化组织保障。农户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一定制约。(1)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为农民与市场搭建平台,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占据主动性。(2)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予以培育。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立足于现有政策条件下,可遵循有偿自愿原则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予以引导,确保土地集中,促使农户入股土地使用权或租赁土地使用权,促进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3)对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予以引导,妥善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促进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2.挖掘区域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依托区域优势整合资源,做好生产规划和市场调研,发展特色农业。着重分析市场需求,对农产品循环系统的封闭结构予以调整,增强开放性与流转性,将各类资源集中于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之中,建立产业,创造名牌,变生产优势为市场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更具备优势,其以一体化经营方式为核心,将生产环节、加工环节以及销售环节紧密联系,使风险得以有效控制。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特色产业壮大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从社会引入资金、技术,对具备发展前景、特色突出、基础牢固的农村集体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可通过建设基地、采购原料、引进设备等措施对其提供扶持。

(三)“兴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广大村民的潜在文化创新能力与创造活力,同时会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18]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着力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风建设三者间建立密切联动关系,将着力点放置于社会公德和家风建设之上,加强基本公共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19]。(1)在农民群体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改革开放教育,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实现对农民价值观的引导、人生观的培养、世界观的塑造。积极探索乡村道德建设规律和特点,创新乡村社会道德建设模式,包括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以及内容创新。(2)组织丰富多彩的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如组织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评选等,借助榜样示范作用对其他村民进行感化教育,积极引导、促进村民追求高尚道德,摆脱封建思想。建立道德监督体系,借助奖惩规则的落实在村民之中逐渐形成互相监督的氛围。(3)对优良家风建设与优良乡风建设中的典型示范案例充分挖掘,促使乡村传统美德得以继承。

2.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20]农村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对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挖掘民族文化精髓,重点打造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链。(1)充分挖掘乡村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文化元素,继承乡村生活中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往往可以展现出地方特色,具备历史传承意义。(2)大力发展“文化+生产”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培养传承各类文化遗产、传统手艺、民俗艺术的传承人,使乡村传统手工艺制品能够进入市场,激活文化创新力,打造具有特色鮮明、高品质的乡村文化品牌。(3)围绕“文化+旅游”模式开发乡村地区的旅游产业。基于地区特色、人文资源优势、生态景观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打造旅游休闲体验项目与基地,可以设置多个主题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建设乡村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降低外流人口比例,还能增强村民的归属感,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本村建设之中,助力乡村振兴。

(四)“谋创新”——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指出:“农村的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7]45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将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提升视作重点,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工作,实现农村治理的现代化。

农村治理现代化也同样离不开网络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引入,当地政府组织应加快农村网络综合治理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借助平台优势与强大功能落实乡村振兴的各项要求,使网络综合治理平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强有力支撑。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一是要对党员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依托线上宣传教育平台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使微课讲授培训常态化,并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展示党组织成员学习成果,激发党组干部的政治参与感、学习主动性,体现党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二是要对党建工作纪实模块予以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与地区农村特色相契合的党建工作专栏,组织三会一课、理论研讨、学习培训、廉政教育等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入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之中,激发党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及内生动力,促使党建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在农村集体产业管理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大胆创新,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限制,创新管理模式。一方面,借助农村网络综合治理平台建立集互联网技术、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创新性科学管理模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实现传统农村集体产业发展模式与网络化发展模式的有机结合,使农村集体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要基于农村网络综合治理平台引入物联网技术作为农村集体产业发展的创新性后盾,并将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农村集体产业管理中,以更广阔的视角推动农村集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9-09-02(01).

[2]储节旺,曹振祥.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理论模型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3-143.

[3]肖若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J].中州学刊,2019(12):48-53.

[4]宗成峰,朱啟臻.“互联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1-8.

[5]郭苏建,王鹏翔.中国乡村治理精英与乡村振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2-75.

[6]欧健.乡村振兴视域中村支书的角色期望及培养机制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23-31.

[7]夏恩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的精英再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8-11.

[8]胡小君.从维持型运作到振兴型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党组织转型提升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1):52-59.

[9]韩晓娟,林伯海.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经验[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5):37-53.

[10]季乃礼,许晓.村级党建、社会整合与乡村振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3):192-198.

[1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05-23].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12]中共中央党校党章党规教研室.十八大以来常用党内法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0.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扶贫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36.

[15]陈锡文,罗丹,张征.中国农村改革4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21.

[16]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20-04-30)[2021-05-2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4/t20200430_1742724.html.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4.

[19]梁大伟,王倬.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三重维度[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4(3):208-212.

[20]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Positioning,Dilemma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LU Jie,WANG Shuai

(College of Marxism,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710129,China)Abstract: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mission and task given to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by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the new era.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is the core of leadership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th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s collective economy,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At present,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s restricted by factors such as talents,resources and culture,and encounters the difficulty of lack of talents and materials.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must fully grasp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find their correct functional position,such as establishing a talent system with internal education and external introduction by “introducing talents”and “driving farmers to get rich”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strengthen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culture” to promot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seeking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thus to ensure the steady advance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primary party organizations;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王倩)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完善建议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意义研究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