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

2021-11-17 12:10王帅刘广燕姜忠信胡川刘成玉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临床研究儿童

王帅 刘广燕 姜忠信 胡川 刘成玉

[摘要] 目的 探討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因原发病就诊时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而确诊的住院病儿270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7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儿中,幼儿期占43.70%,学龄前期占32.59%;男女发病比例为1.18∶1;首发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61.11%;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支原体及细菌;对症治疗后84.44%的病儿可于1周内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73例(64.07%)病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减少,白细胞总数未减少;97例(35.93%)病儿中性粒细胞数和白细胞总数同时减少。

结论 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幼儿、学龄前期病儿为高发群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加强病原学检测,正确使用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及时对症治疗可有效缩短其病程,改善病儿预后和抵抗力。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儿童;呼吸病毒感染;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57.1;R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5532(2021)05-0717-04

doi:10.11712/jms.2096-5532.2021.57.1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网络出版]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7.1517.R.20210706.1554.013.html;2021-07-07 09:10:12

CLINICAL FEATURES OF CHILDREN WITH PERIPHERAL BLOOD NEUTROPENIA

WANG Shuai, LIU Guangyan, JIANG Zhongxin, HU Chuan, LIU Chengyu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peripheral blood neutropenia in children, and to a provide basis for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data of 270 hospitalized children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neutropenia when attending the hospital due to primary diseases from October 2017 to October 2019, including clinical data, laboratory examination,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Results Among the 270 children with peripheral blood neutropenia, 43.70% had disease onset in infancy and 32.59% had disease onset at the preschool age. The male/female ratio was 1.18∶1. Respiratory diseases accounted for 61.11% of the initial diseases. Virus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pathogen, followed by mycoplasma and bacteria.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84.44% of the children returned to normal and achieved complete disappearance of clinical symptoms within 1 week. Of all children, 173 (64.07%) had a reduction in neutrophil count in peripheral blood, without reduction in total leukocyte count, and 97 (35.93%) had reductions in both neutrophil count and total leukocyte count.

Conclusion Peripheral blood neutropenia is mainly observed in infants and preschool-aged children and it is mostly caused by virus infection. Strengthening etiology detection and proper use of antiviral drugs and antibiotics, and timely symptomatic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and improve childrens prognosis and resistance.

[KEY WORDS] neutropenia; child; respirovirus infections; clinical study

外周血白细胞主要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及杀菌作用,是机体抵抗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之一。婴幼儿、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因机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多种因素均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其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婴幼儿、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多为后天获得性。本研究对270例住院的婴幼儿、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因素,以期提高对婴幼儿、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认识,为进一步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原发病就诊时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而确诊的住院病儿270例,男146例,女124例,男女之比为1.18∶1;年龄1~15岁,平均(4.97±3.17)岁;病程1~10 d,平均(3.81±2.38)d。所有病儿既往无粒细胞减少史及遗传病史,无化疗药物使用史,未使用免疫抑制药和糖皮质激素,无脾功能亢进,无频繁影像学检查史,除外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肿瘤引起的粒细胞减少。

1.2 检测方法

采集病儿入院24 h内末梢血20 μL,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如发现血常规有明显异常,再行人工复检1次。每3 d复查1次血常规,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1.3 诊断标准

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的诊断标准以及白细胞分类值的参考范围均参照《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生后2周~1岁时<1.0×109/L,儿童期<1.5×109/L,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时,诊断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分类(均值):婴幼儿期~6岁中性粒细胞比例为30%~45%,淋巴细胞比例为48%~63%;>6岁中性粒细胞比例为50%~70%,淋巴细胞比例为20%~40%。

1.4 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抗感染以及补液为主,主要治疗措施包括应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阿奇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或抗病毒药物,并辅之以升白细胞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措施等。

2 结  果

2.1 病儿一般资料

本文270例病儿中有262例在治疗前有发热症状,体温37.6~40.0 ℃,大多数伴有流鼻涕、咳嗽等症状。25例病儿有轻微腹泻,每天排便2~5次,其中16例伴有发热。270例病儿中有125例于1、2、11以及12月份就诊;51例于3~5月份就诊;55例于6~8月份就诊;39例于9、10月份就诊。270例病儿中无粒细胞缺乏者。

2.2 病儿的首发疾病分类

本文270例病儿均因原发病就诊,其中因呼吸道疾病就诊者165例(61.11%),因消化系统疾病就诊者29例(10.74%),因出疹性疾病就诊者18例(6.67%),因免疫性疾病就诊者17例(6.30%),因泌尿系统疾病就诊者14例(5.19%),因神经系统疾病就诊者12例(4.44%),因口腔系统疾病、败血症以及药物性皮炎等其他疾病就诊者15例(5.55%)。见表1。

2.3 病原体血清抗体IgM检测

本文270例病儿中,有236例进行了病原体血清抗体IgM检查,结果显示,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原体以病毒及支原体较为多见,其中病毒感染的病儿有102例(43.22%),支原体感染的病儿有85例(36.02%),病毒合并支原体感染病儿有13例(5.51%),衣原体感染病儿有7例(2.97%),细菌感染病儿有29例(12.28%)。

2.4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时间

通过对症治疗、抗感染以及补液等治疗后,270例病儿病情均得到改善,治疗2~7 d后,有228例(84.44%)病儿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治疗8~14 d后,有38例(14.07%)恢复正常;治疗15~20 d后,有4例(1.49%)恢复正常。

2.5 中性粒细胞数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减少及白细胞分类的关系

中性粒细胞数减少与白细胞减少不一定同时出现,有173例病儿仅是中性粒细胞数减少,而有97例病儿中性粒细胞数与白细胞数都出现了减少,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有很大关系。见表2。

3 讨  论

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小儿常见且多发的一类疾病,其诱发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感染、免疫因素、理化因素、脾功能亢进和肿瘤性疾病等[1]。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报道。本文以27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3.1 年龄与性别

儿童各年龄段均会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本次研究的270例病儿中,幼儿期病儿所占比例最高为43.70%,其次为学龄前期占32.59%,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这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一致[2-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小,中性粒细胞减少患病率越高,这可能与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外周血白细胞中占优势的淋巴细胞在受到病原体侵袭时增殖,从而使得中性粒细胞受抑制有关。 本文研究结果还显示,男女病儿均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别占54.07%和45.93%,男性所占比例略高于女性,可能与人群中男女比例有关。

3.2 首发疾病

本文270例病儿的首发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61.11%;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占10.74%;出疹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口腔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类型疾病均可发生,并且在病程中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本文270例病兒中有236例病儿进行了病原体血清抗体IgM检查,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儿最多,其次为支原体感染和细菌感染等。而临床中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也主要是由病毒、支原体以及细菌感染导致,并且多种呼吸道疾病易混淆,在诊疗过程中须进行进一步的血清抗体检测、血培养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同时,其他系统疾病在确诊原发病时也需要结合更多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并根据临床表现确诊。

冬春季节粒细胞减少的病儿数量最多,且绝大多数为感染所致,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这可能与季节变化以及环境中优势病毒及细菌有关[1]。病毒感染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人疱疹病毒和EB病毒等,并且不同病毒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并没有直接联系[1,3-4]。病毒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病毒直接作用或诱导粒细胞产生自身抗体而导致粒细胞破坏,或者由于粒细胞过多地附着在血管壁上;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导致的粒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以及骨髓的无效增生等,并非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停滞[5]。支原体或细菌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与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或免疫复合物造成的组织受损有关[6]。如SLE等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其机制主要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凋亡过度,或者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粒细胞破坏过度[7]。

3.3 治疗方法

本文270例病儿均以原发病治疗为主,辅以升白细胞药物。治疗2~7 d后,有228例(84.44%)病儿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8~14 d后,有38例(14.07%)恢复正常;仅有4例(1.49%)在治疗15~20 d后中性粒细胞才恢复正常且症状完全消失。提示在明确病因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能够促进病情较快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可造成机体抵御细菌感染能力下降,因此继发感染的风险较高,其继发感染的严重程度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低程度有关。当出现粒细胞缺乏时,应尽早使用升粒细胞药物,同时也应注意隔离及防治继发感染。

此外,在治疗由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儿时,应注意:应用抗生素以及抗病毒等相关药物除了可以治疗病原感染性疾病,也会抑制粒细胞生成,因此应根据病儿的个体情况选择使用。

3.4 白细胞总数以及白细胞分类的变化

中性粒细胞数的减少与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并不完全同时出现[8-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66例病儿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其百分比均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 71例病儿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7例病儿白细胞总数仍在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下降,但其百分比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26例病儿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在正常范围内。前3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机体内的免疫反应促进了淋巴细胞的增殖,而病原体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分化或直接破坏了外周血循环中的成熟粒细胞,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或正常或降低;第4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病原体致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同时减少,但两者比例未变,所以白细胞总数减少但百分比基本无变化。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免疫细胞,当机体受到病毒或支原体等病原体侵害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会相应增高,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8]。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绝对值的变化是通过何种机制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并且多数病儿在接受原发病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本文270例病儿原发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病毒、支原体或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仍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在診疗过程中,应遵从循证医学的依据,加强感染的病原学检测,例如病毒核酸、病原体抗体以及细菌血培养等实验室指标检测;呼吸系统疾病还应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病儿的个体临床表现,做出准确的诊断以及治疗。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的滥用,选用合适的剂量与疗程,有效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有针对性地给予积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和治疗措施,改善病儿预后和抵抗力。

[参考文献]

[1]HUSAIN E H, MULLAH-ALI A, AL-SHARIDAH S, et al. Infectious etiologies of transient neutropenia in previously healthy children[J].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2012,31(6):575-577.

[2]罗继霞. 儿童粒细胞减少症18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3(27):138-139.

[3]刘雪,邓军霞,张国成,等. 感染相关性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80例临床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3,31(2):154-156.

[4]苏冬梅,刘玉兰,艾福花,等. 青岛市冬春季儿童腹泻腺病毒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特点[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44(2):84-85.

[5]阮美江,庄平英.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研究[J].  吉林医学, 2018,39(7):1229-1230.

[6]马芬,毕勇志,王芳. 支原体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22(1):6-9.

[7]张文祥,陈真真,张娜,等. 儿童渗出性多形性红斑7例临床分析[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54(5):613-614.

[8]蒋红,杨迎,何进,等. 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31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探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8(10):22-24.

[9]冯建华,钱燕.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7,19(4):484-489.

(本文编辑 黄建乡)

猜你喜欢
临床研究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碳酸氢钠溶液关节腔持续冲洗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