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方法

2021-11-17 10:46徐冰洁
百花 2021年8期
关键词:咬字演唱者音乐作品

徐冰洁

摘 要:民族声乐是在我国人民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独具艺术魅力的演唱方式。民族声乐的形成与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为基础,通过科学、系统的发声,在语言、曲调、演唱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气质、个性以及审美。民族声乐演唱是指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声乐演唱体系。本文拟从呼吸与共鸣、咬字与发声、情感与表达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方法,借此对声乐演唱学习者起到理论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方法

民族声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声乐演唱能够表达出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以及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写照。《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便包含了爱情、自由、斗争、向往等等,体现出人们的生活与思想。相传歌唱的起源与劳动、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通过歌唱表达情感、抒发感情。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声乐演唱也兼收并蓄地吸收了不同时期的演唱艺术,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不同姊妹演唱艺术的影响,互相影响、互相吸收。

近现代新音乐运动后,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響是巨大的,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科学、系统的发声体系让民族声乐的发展形成了质的飞跃。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千百年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与审美的体现,美声唱法是国家化的歌唱艺术,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结合了美声演唱,让演唱艺术更具欣赏性。民族声乐的演唱离不开科学的发声体系。民族声乐演唱的指导性教材《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详细地阐述了民族声乐的技巧和方法,书中认为,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动力,气息带动声音,声音再通过共鸣腔体,这三者有机结合,加上准确的语言表达,从而形成歌唱的艺术魅力。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呼吸与共鸣

呼吸是演唱基础,是声乐演唱的根基,演唱的所有技巧几乎都是建立在呼吸的支撑上。持久稳定的呼吸是演唱中最关键的要素,俗话说“气沉丹田”,便是对呼吸的要求、位置作精准的概述。在吸气的过程中,通过开喉吸气,将肋骨和腹部同时打开,保持身体管道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开度,并在长期的训练中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拥有“深”“稳”的气息支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吸气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气息吸进小腹。如果气息在胸口,会导致演唱身体紧张,无法形成演唱的通道,发声也会挤压喉咙。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双手放在腰腹部,通过感受腰腹部的起伏而判断气息的准确。

声乐演唱的共鸣一般分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三大部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来重视共鸣和共鸣的作用,演唱追求“声如洪钟”的演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共鸣能够形成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并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共鸣的训练与运用是表现歌曲内容的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在民族声乐演唱中,通常以头腔、鼻腔共鸣为主,形成具有民族化审美的音色特点。口腔共鸣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鸣,是声音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很多民族作品都需要有浓厚的声音色彩,口咽腔的音色就尤为重要,如民族歌剧《白毛女》《党的女儿》等在演唱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很多咽腔共鸣。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大牙关的咬字,两个耳朵前有一个牙关的咬合点,在保持头声位置的同时加上那两个咬合的点位。所谓头腔共鸣是民族声乐演唱中常说的头声,发音以a、o、u为主,演唱时轻轻地用气息将哼鸣的声音托出来,音区越高越要注意头声的位置,通过将软腭与小舌抬高,形成宽广的口鼻咽通道,形成具有穿透力的色彩。胸腔共鸣的形成,是通过让声波在喉头与气管附近震动,再轻轻通过气管传递到整个胸腔,从而形成轻松的“打哈欠”状态。在声乐演唱中,共鸣腔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过三个腔体的互相联系与配合而形成演唱效果。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发声

不论是何种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咬字与发声都是演唱的重要内容之一。咬字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清晰的语言是表达艺术的重要手段,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民族语言基础上,离开了语言的表达,声乐表演艺术的魅力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声乐演唱的声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首好的声乐作品不仅仅是将声音演唱出来,更是结合音乐的内容和情感的流露形成音乐的主体思想表达。加上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二度创造,从而形成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

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结合是声乐艺术的突出特征之一,在声乐艺术中,语言与音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从声乐演唱技巧来说,语言主要体现在咬字与吐字上。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其中对咬字的规范有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要求“字正腔圆”,讲究“发音归韵”。民族声乐的演唱咬字与吐字是围绕汉字进行的,在气息的支撑下,精准地把握字头、字尾、字腹的咬字方法,清晰地将字音发出来。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与吐字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如字头不准、声调不准确、字尾收音不清晰。在演唱练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律及方法。要想获得咬字清晰的动人艺术效果,需要准确地把握字头的出声力度与状态,控制好字腹的演唱,恰如其分地进行收音。在整体咬字上把握发声的力度以及开合度,形成和谐统一的咬字与发声。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与表达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情感化的歌唱技巧渲染情绪是使民族声乐作品鲜明化、生命化的关键。在听众所熟悉的血脉之音的基础上加上贴切、淳朴的表达方式,才能将音乐作品传达的本身情绪和演唱者加工后的情绪表达到最完美的程度。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表达以及演唱者自发的情感表达构成了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含义的两个主要方面。演唱者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前要充分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深入剖析所演绎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蕴含的丰富情感,运用音乐这一最强烈最突出的情感表达载体,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转化为自己的感情,进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简单、纯粹、贴切地进行演唱,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共同沉浸于独特的民族音乐之中。这两种情感表达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

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以词曲作者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以及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为基础产生的,以作者的情感元素为起点扩散衍生出多种理解和感受,在受众的感知世界中产生共鸣,而后激发受众自身的情感表达。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寄托着多种情愫,表达着个性化的思想。正是这些内涵、风格和态度凝集成就了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也为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和情感表达提供方向和基础。词曲作家结合情感和专业进行创作,赋予了音乐作品以思想和内涵,以此促成了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表达。

就声乐演唱者而言,在音乐作品上二度创作做个性化情感表达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歌曲本身蕴含的态度和思想,在对音乐作品有了全面综合的了解之后,准确掌握音乐作品传递的情感因素,再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加工。在声乐表演中,声音技巧只是基础,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会给听众留下最佳的艺术体验。

四、小 结

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与悠久的历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与特色,拥有无穷的艺术智慧以及创造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与发展中,声乐艺术的前辈为演唱者与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指引、理论指引,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才能不断地散发光芒。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集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为一体,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民族声乐将被世界更多音乐爱好者所喜爱,从而将中国声音传递至世界各个角落,传递动人的中国故事。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 黄茜.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8.

[2] 张书彬.略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02):172-174.

[3] 杨丽娜.浅谈声与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29(01):204-206.

[4] 張清华.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统一[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 高歌.浅论“中国民族声乐”[D].陕西师范大学,2005.

[6] 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 (01):125-127.

猜你喜欢
咬字演唱者音乐作品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在音乐演唱中如何进行心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