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民俗艺术荟萃的展台

2021-11-18 06:08
中华民居 2021年4期
关键词:歌舞老爷武术

“营老爷”活动以神明巡境安土、民众迎祥纳福的仪式为核心,其神人同乐的表现形式—英歌舞、潮剧、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皮猴戏、扛标旗、挑花篮、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成为潮汕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有的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极具观赏性的英歌舞

英歌舞流行于粤东练江流域及周边地区,是潮汕地区最具观赏性的民间艺术之一。英歌舞由前后棚组成。前棚是一种既可游街又可在广场表演的集体舞蹈,通常由十余名或几十名少年或青壮年男子组成。舞者脸上画着脸谱、身着统一的戏服,伴随着板式快慢自若的锣鼓点击打着手中的双槌,全身舞动,再加上一阵阵吼声,现场气氛十分浓烈。后棚一般进行武术、土戏一类的表演,有一定剧情。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普宁英歌舞是模仿三百多年前外江戏中的《水浒·攻打大名府》一折,故在乡间英歌舞又被称为唱英歌、英歌戏、英歌班等。除了武术、戏剧外,一些地方的英歌舞还含有傩舞的元素。比如,普宁东部地区以及相邻的潮阳区、惠来县一带的英歌舞脸谱粗狂狰獠、舞蹈动作幅度大、鼓点板式较慢、木槌较长。很多涉及安土祈福有关的活动“营老爷”、剪彩等都会表演英歌舞。

本土民俗研究学者岭东怒马认为,一些地方的英歌舞还包含着儒家尸祝的仪式,尤以潮阳棉城一带为最。有的英歌舞中融入了武术,比如垾塘英歌舞由乾隆年间村人陈成枝所学的南少林武术改编而成,泥沟英歌舞有清雍正年间寮顶武馆学武时用唱英歌进行掩饰的说法,北山英歌舞传说是由清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许阿梅改编的。也有人认为,英歌舞源于旧时全国普遍流行的农耕仪舞秧歌。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普宁英歌舞是模仿三百多年前外江戏中的《水浒·攻打大名府》一折,故在乡间英歌舞又被称为唱英歌、英歌戏、英歌班等。

融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的舞青狮

舞青狮是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狮舞。狮头由木板、泥土等材料构成,狮脸为青色,前额突出,眼似铜铃,狰狞威猛,一抹洁白的眉毛特别醒目;狮身较为简单,通常用被单、布条等充当。舞动时青狮嘴巴张合时会发出“咔咔”声,好似木盒子合上时碰撞的声音,故也俗称“盒子狮”。

青狮班一般由武术高强的师傅和诸多同门师兄弟或徒弟等组成。除了表演狮舞,青狮班还要进行狮套表演(即与耍狮有关的土戏表演和武术表演)。民间多以青狮班有无表演狮套来论断其水平高低,高者被奉为“标准狮”,低者则被贬为“落巷乞丐狮”。

根据水平的高低,普宁地区狮班的狮子可分青狮、红狮、猫狮三种。猫狮花眉配花被,为少儿所舞,功夫浅;红狮金眉配黄被,代表武功中等,有祥和的寓意,在表演中最为常见;青狮白眉配青被,舞者要围青腰带,代表师父,为武功最强者。普宁及周边地区流行着“青狮白目眉,有胆你就来”的俗谚。青狮又分为白眉白须、白眉青须、金眉红须三种,其中白眉白须最强。狮班会狮时,其他狮班需停鼓相让白眉青狮班。若双方所舞都是白眉青狮,可不停鼓,但双方就要进行打场,即看谁舞得好。不过通常会狮时,双方都会停鼓行三礼以表礼貌,然后各行各路。

在潮汕地区,每逢“营老爷”、祭奠、节庆、开业、进宅等时,都有舞青狮的习俗。2011年,“狮舞(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潮汕地区,每逢『营老爷』 、祭奠、节庆、开业、进宅等时,都有舞青狮的习俗。

驱灾辟邪送香船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香船”是送瘟神的一种仪式,源于古时人们对瘟疫无法认知时因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民俗。

潮汕地区的“送香船”活动通常在正月和二月“营老爷”期间进行。香船一般做成鱼状(当地称河豚为“乖鱼”,取“乖戾”之意)。这类香船一般用竹篾扎骨,纸张粘贴,再勾画出眼睛和鱼鳞等。香船上一般还会扎一个或若干个纸质的小人作为船夫。

香船是邪厄污秽物的承载体。村民用纸钱卷几根香,用黑线或红线捆好,然后对着全家人后背进行拂拭驱邪仪式,俗称“做诀”“挍攞”。结束后,将纸钱和香一并塞进香船的鱼肚中或者放进一个袋子中。

收集完全村象征邪厄的纸卷后,在“营老爷”期间选定日子,请神明压阵,由艄公装扮的村人抬香船,多人护卫,后边跟着锣鼓队伍,浩浩荡荡地将香船送到村外去,或抛入河中任其流走、沉底,或直接焚化。

送香船时,村里人要避煞,一些村落的人们会吼叫并投石驱赶。送完香船后,有的村落会封闭寨门,以免邪煞窜回;有的村落要举行忌(祈)平安仪式。潮汕地区的送香船仪式或繁复一些,或简单一些,但基本流程都是如此。

在普宁市大长陇村持续近一个月的『营老爷』活动中,正月十四和十五的两次『贺灯』活动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贺灯』的队伍边从三山国王神像前走过,边喊『老爷保贺』,即为『贺灯』 。

万人贺灯祈福

在普宁市大长陇村持续近一个月的“营老爷”活动中,正月十四和十五的两次“贺灯”活动最为人们津津乐道。正月十四傍晚五点左右,村里每户人家都会举着一个长约一米、呈“T”字形且两边挂有“千子万孙”“五代同堂”“陈”等字样或其他吉语的红色灯笼架从家中出发,与村里人汇成一支“贺灯”队伍,向老寨东门前的神厂走去。神厂前,“营老爷”的队伍已经就绪,村里的小伙子们举着大宫灯、五锋旗,敲着锣鼓,热闹非凡。“贺灯”的队伍边从三山国王神像前走过,边喊“老爷保贺”,即为“贺灯”。到了晚上7点,“营老爷”开始了。小伙子们举着“老爷”神轿上下起落,神轿上的“老爷”神像也随之高低起伏。随后,晚7时30分左右,“营老爷”的队伍从神厂出发,抬着“老爷”巡寨三圈,称营安路。

正月十五这天,村里会举行第二次“贺灯”活动,过程与前一日大致相似。不同的是,这天晚上“贺灯”的“T”字形灯笼架上要插上寓意“有德”“有成”的竹叶和榕叶,并点燃香支。“贺灯”仪式完成后,还会举行卜杯仪式来请老爷出巡。这次的巡寨会走遍全村,从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亮跳完火堆后才结束。

极富“火药味” 的“跳火马” 习俗

“跳火马”是粤东潮人“营老爷”过程中的一种跳火堆的仪式,用以祈求平安、驱邪避灾。

在每年正月十三,普宁市南溪镇榕江畔典詹村的理事会长老们会组织村里的青壮后生,前往各个庙宇请出神明,供村人上香朝拜。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诸神出宫,巡游村寨,进行一年一度为期四天的“营老爷”活动。

“跳火马”是诸位“老爷”连续四天出宫巡境安土后回宫前的一种仪式。每一位“老爷”都要被扛着连续跳过三堆火,即为“跳火马”。“老爷”跳过火马后,即刻被送入火堆后的庙宇中,在全部“老爷”完成跳火马仪式后,围观的民众便拿着香到火堆前点燃,然后进入庙中上香。

跳火马是典詹村“营老爷”活动中最有看头的仪式,也是一种极富“火药味”的民俗,表达了一种祈求平安、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跳火马』是粤东潮人『营老爷』过程中的一种跳火堆的仪式,用以祈求平安、驱邪避灾。

场面火爆的“耍老爷” 习俗

每年正月,普宁市梅塘镇溪南村大寨内的帝王庙中除了关老爷外,其余诸神均被请到追远堂中坐厂 ;到了元宵节当天,诸神又被抬出追远堂开始巡游全村,进行火爆的“耍老爷”活动。

按照习俗,“营老爷”的队伍先走过大寨内的十三条巷道,然后出南门绕寨围一圈,最后与敲锣鼓、挑花篮、扛标旗的队伍汇合,在村中其他地方巡游。

“耍老爷”怎么耍?众后生手抓“老爷”神轿两侧的大竹竿,把神轿迅速地高抛低拉,反复掀动,“老爷”在神轿里上下不停跳动,没一会就披头散发,胡子乱飞,连披风都披不住,甚至还会从神轿上摔下来。而这只是前奏,出了南门后,“耍老爷”的重点对准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三位神明被数不清的后生团团围住,被数不清的手扶着往天上抛,掉下来接住后继续抛;若掉下来没接住,“老爷”就直接被砸到地上。神像上脱落的木块、残骸被村民们请回家中供奉,以保平安。

猜你喜欢
歌舞老爷武术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不怕火的双手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厨师与老爷
高浟:老爷我来审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