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纸媒文化传播的创新探索

2021-11-18 04:39吕洪燕青岛日报报业集团
品牌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副刊青岛报纸

文/吕洪燕(青岛日报报业集团)

一、纸媒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传播效率也极大提升,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让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型。信息传播拼的是速度和内容,而传统纸媒的文化传播,暴露出明显的弱点,是在新媒体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传播逐渐被边缘化

首先是文化新闻的边缘化,一般来说,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在同一个部门中,相比之下,娱乐新闻的受关注度程度更高,而文化新闻大多成为豆腐块,成了娱乐新闻的附属;其次是文艺副刊的边缘化,以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文艺副刊,曾经代表着报纸的文化品位,明显影响着报纸发行量和传播力度,新媒体的冲击让报纸版面急剧缩减,文学版面受影响很大,以散文随笔、文化评论、读书等为代表的文艺副刊几乎少人问津。

(二)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缩小

新媒体时代是快速传播的时代,也是大众文化焦虑的时代,年轻读者群体不仅报纸阅读习惯已经不复存在,甚至中老年群体也放弃了报纸阅读。文化传播的受众是文艺爱好者、相关工作者,新媒体传播基本覆盖了报纸文化传播,内容重合性较强,而且信息量更加巨大。尤其是报纸文艺副刊,由于内容的单一性明显和刺激性不足,受众越来越少,青年群体更热爱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而对严肃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并不感兴趣,造成了该年龄段的读者空白。

(三)社会文化环境的浮躁

新闻传播是社会现实的折射,纸媒文化传播的弱势,也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浮躁密切相关。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网络文化已经无处不在,青年群体的生活和娱乐都离不开网络,备受关注的是网络游戏、影音、网络小说以及网络聊天。而群众文化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同时也缺少对青少年的引导,报纸媒体在开展文化传播时,也存在“一头热”的情况,文化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脱节十分明显。而对文艺副刊的征文活动来说,参与者缺少青少年群体,时常参与创作的文学爱好者大多数是中青年群体,以及部分专业作家,文艺副刊对新一代的号召力略显不足。

(四)传媒融合中缺少对文化传播的融入

当前传统媒体开展新媒体转型时,比较侧重的是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无论是在新闻客户端内部构架的设立,还是在社交平台账号的注册中,文化传播都没有被当作重要工作内容,而负责文化新闻和文艺副刊的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年龄结构偏大、不擅长使用新媒体等问题,文化传播的互联网转型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基础问题。

二、青岛报纸文艺副刊的演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青岛文艺副刊

1949年之前的青岛是北方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报纸行业一度十分具有影响力。从1901年青岛创办第一份由中国人经营的中文报《胶州报》起,直到1949年6月青岛解放,中国人在青岛区域内先后创办的中文报纸达到59家,这些报纸大多都开设了文艺副刊,其中一部分甚至以文艺副刊而成名,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比如在1935年,老舍先生与洪深、王统照、臧克家等作家联合发起了《避暑录话》文艺副刊,虽然依托于《民报》,实际上是独立编排和发行,先后出版10期,共发表文章66篇。期间该文艺副刊影响力达到了全国,不少青岛以外的读者纷纷来信要求订阅。

青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隶属于中共胶东区党委的《胶东日报》进入青岛,后更名为《青岛日报》,其文艺副刊也有独到之处。

20世纪30年代,茅盾先生在青岛。报纸行业发起了儿童副刊,之后诸多报纸纷纷跟风,不仅发表了一系列符合儿童阅读的文艺作品,还发表了一系列由少年儿童创作的诗歌、散文等文章,引起了中小学读者广泛的关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老报纸中,普遍发行为4个版面,大多数报纸都将最后一个版面设为文艺副刊,说明早期的报纸在文化传播方面对比十分重视,这也是读者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

(二)近年来青岛文艺副刊的演变

1949年12月,《胶东日报》更名为《青岛日报》,成为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纸,除了新闻传播和思想意识,尤其重视副刊的建设。1961年,《青岛日报》缩小报纸版面,刊载的信息量大幅度减少,但依然保留了第3版,作为文艺副刊,名为《文化生活》,后来在1985年更名为《琴岛》。改革开放以后,报纸的版面日益增长,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在原有文艺副刊的基础上,《青岛日报》将文艺副刊进行细分,衍生出《七色石》《随笔》《三味书屋》《书摘》等特色鲜明的文艺副刊,侧重点则主要包括散文、随笔、书评和其他刊物的文摘等。

作为《青岛日报》下属的子刊,20世纪90年代,青岛早报和青岛晚报的创刊代表着青岛生活类媒体的崛起,也为青岛文艺副刊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青岛晚报》这一名称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但与如今的报纸并非同一渊源。青岛晚报的副刊《青潮》十分具有青岛特色,既注重文学性的作品,也十分关注青岛本土文化和民俗。青岛早报副刊《五月风》(图1)多年以来是青岛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展示基地,一大批专业作家也积极为该栏目创作,近几年创立的《文艺评论》栏目,侧重于专业性的文化艺术类评论作品开发,内容涉猎范围广,更具有深度,成为青岛文艺评论界的风向标。

图1 青岛早报文艺副刊《五月风》

《半岛都市报》进入青岛传媒市场后,创立的文艺副刊《朝花》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还有名家作品和读书栏目,因其版面数量多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昙花一现的《都市便民报》也曾开设相关文艺副刊栏目,名为《青岛文学》《小白帆》等。较晚进入青岛市场的《城市信报》创办的《发现青岛》,侧重于青岛文化历史发掘。但目前《都市便民报》和《城市信报》均已停刊。

三、新媒体时代报纸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报纸媒体的文化传播,从本质上分为新闻传播和文化艺术传播,笔者从事报纸副刊工作多年,重点负责文艺副刊的采编工作,结合工作经历和当前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重点探讨文艺副刊的建设与发展。针对文艺副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做好传统纸媒的文化传播升级,助力传统纸媒的新媒体转型,提出以下策略以供参考。

(一)扭转固化的传统媒体思维

文艺副刊的价值在于弘扬地方文化,助推文学阵地建设,提升公众的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新媒体密不可分,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网络文学,传统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严肃文学的表达特点,已经和新媒体时代难以衔接。作为负责文艺副刊的媒体从业人员,其思想特点和编辑思维直接关系到文艺副刊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在固化的传统媒体思维中,记者编辑往往会认为报纸刊发什么,读者就应该阅读什么,而实际上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以受众为导向的,有时是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刊发什么。

(二)拓展文化传播的新媒体平台

各类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传播的新挑战,纷纷建设新闻客户端,并在各类社交媒体和商业媒体上注册官方账号。以青岛早报为例,不仅开设了独立的新闻传播官方网站,还注册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同时也实现了短视频新闻传播。但文化传播依然是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边缘内容,因此文艺副刊的编辑应该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经单位审批后创建自媒体账号,专注于地方文化、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的发布传播,并引导受众群体关注自媒体账号,加强线上和线下的探讨,了解受众群体的真实阅读需要和创作规律,力求在新媒体时代。做好文艺副刊的转型升级和新媒体化。在此基础上,专门的文艺副刊自媒体账号,要与媒体的主账号进行深度的互动,互相转发链接,营造出新媒体传播矩阵的效果,彼此之间相得益彰,持续提升传统纸媒转型新媒体的品牌影响力。

(三)文艺副刊要彰显城市文化个性

一个城市报纸的文艺副刊是本地文化传承的浓缩与代表,在新媒体传播日益兴盛的时代,纸媒要加快传播节奏,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新特点,让文化点缀城市,为公众带来更多的文化自信,让文学作品发挥出其内涵与魅力。

此外,在文化传承方面应加强城市文化历史的挖掘。青岛与其他城市一样,有着自己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城市个性,而城市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城市文化的积累、熏陶与辐射。作为地方报纸的副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大、做强青岛城市文化上。纵观青岛目前的报纸副刊,除了《青岛日报》最近刚开辟的《档案青岛》专刊,《半岛都市报》开辟的《人文青岛》副刊,《城市信报》此前开辟的《发现青岛》副刊之外,其他的报纸副刊在宣传、推介青岛地方文化上着墨不多,用力不深,这实在是一件憾事。建议其他各类媒体的副刊建设中,加大对青岛地方文化的深入发掘。

四、结语

新闻传播固然是传统纸媒的重要职责,但在信息传播以外,如何提高公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也是传统纸媒的重要职责。长久以来文化新闻和文艺副刊在报纸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是实现与作者互动的重要平台。新媒体高速发展导致传统纸媒影响力降低,报纸的文化属性也开始减弱,而公众的文化需求却在持续上升。因此,在传统纸媒的融媒体转型中,如何做好文化传播,应该成为文化记者编辑的重要研究内容。

猜你喜欢
副刊青岛报纸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报纸
An analysis of “love” in Sons and Lovers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确实不容易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非常魔典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