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风展示盛世中国的风范

2021-11-18 08:54曾于里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国风传统文化

曾于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国风的兴盛,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表征。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亦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精神底色、价值资源与坚实根基。承载中国文化、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宣扬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国风层出不穷,传统文化在国风创新中焕发生机、历久弥新、充满活力。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国风也在走向世界,不仅充分显示了传统中国的魅力,也向世界呈现一个正在崛起的、伟大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诉说着更生动的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出不一样的“中国风”以及“中国价值”。

国风到底有多红

随着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人们对中国的风俗、文学、思想、价值观等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相应地,人们也会吸收传统文化里的元素和理念,并加以创造性与创新性运用,标定当下的文化坐标,为建构当下的日常生活图景添砖加瓦。

概言之,国风就是将传统文化变成一种流行风尚的生活行为、创作行为、文化行为和消费行为,它们大量使用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传统观念、弘扬传统魅力。国风并不满足或拘泥于古典,而是在融合传统审美与时代趣味中不断赢得新生,并以现代性的全球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

国风究竟有多火?

国风是创作的源头。在月均活跃用户达2.37亿的B站,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受大家欢迎,截至6月底,B站UP主创作的国风类视频数量已超过一百万;在过去一年,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经达到1.36亿。

国风成为文娱产业的引擎。从《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六百年》,再到《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它们在保证文化品位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制造新的看点,让更多人喜欢并接受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化”更多人。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白蛇2:青蛇劫起》,国产动画更多地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寻求创意,传统滋润创新,创新让国产动画获得新生。

国风成为创业的风口。主打国风摄影的盘子女人坊创立于2003年,其摄影研发团队通过研究古代诗词歌赋、影视剧复刻、少数民族服饰、数据图集等汲取设计灵感。如今,盘子女人坊已在全国拥有200多家门店,遍布200座城市,营业额超10亿元。目前IPO上市辅导工作推进顺利,未来有望成为国内商业摄影行业第一股。

国风是一种生活方式。2016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上,一名叫吴空的选手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不仅仅是因为她优异的表现,也是因为她是第一批在这档节目中穿汉服的选手。吴空表示:“现在,我不再刻意穿整套汉服出街,衣柜里有了越来越多的单品,搭配穿着后可完全融入现代生活。”汉服不再圈地自萌,而成功出圈、融入生活。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63.6亿元的激增,预计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国风成为消费潮流。国货联手中国传统文化与新科技,“文化感”與“科技感”结合形成新的“时尚感”,比如大白兔与美加净推出联名款奶糖味润唇膏、百雀羚牵手宫廷文化珠宝推出“雀鸟缠枝美什件”……近10年来“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了528%,今年各种品牌的市场关注度方面,“国货”为“洋货”的3倍。

显而易见,国风之热已经蔓延到年轻人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

“顶层”与民间的同频共振

国风的“红”,离不开顶层设计与宏观战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文化强国,传统文化是核心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得以完整保存、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积淀是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再到隋唐儒释道共存、宋明理学等思想潮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态;从“四大发明”到古典音乐、绘画、金石书法、瓷器、戏曲等美学遗产;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的思想智慧,到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祖辈留存的文化瑰宝光辉璀璨,一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与伦比。

不必讳言,曾几何时,一些年轻人喜欢好莱坞大片、追逐韩星、崇尚外国品牌、羡慕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这些虽然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少数人转而瞧不起传统文化,认为本土的、传统的就是老土、陈旧、落后。而如今国风如火如荼,一切今非昔比。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同,不仅是喜欢,更为我所用、推陈出新。

这首先是一种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色,以及它会往何处去。

很显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基本内涵、优势与不足、困境与前景等形成理性、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和判断,才可能获得自我意识和独立品格,确立文化的自主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

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潮涌入,少部分国人对外来文化过于推崇。这与昔日中国国际地位不高有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国际地位,而国际地位反过来又影响着其国民对文化的认同感。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国际地位薄弱,文化认同感不强。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了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超17%。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为文化自觉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中国越来越敢于向外界展现一个东方大国的自信和包容。年轻人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也从此前的盲目否定走向真正的文化自觉,并在文化自觉中建立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它是文化主体通过比照和权衡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及其价值的深度认同。

我们既认清自己的短板、缺点和不足,同时笃定、坚守自己的特色、优势和长处。有不足,就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卑不亢;有优点,也能自信从容、敢于创新、发扬光大。

这让人想起央视推出的首档国风少年创演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节目以“热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歌、舞、器乐等重要能力”作为选拔标准,竟吸引了近5万年轻人报名。节目优中选优选出了35位华彩少年,他们当中有非遗技艺传承人,有默默热爱戏曲的“00后”,有渴望推广京剧的从艺者……

节目中,既有京剧、黄梅戏、说书、唢呐、快板、木偶戏等传统文化精髓,又结合了当下生活中流行歌曲、说唱、音乐剧等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表现手法。少年们将流行的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在坚守、发扬国风文化的同时,勇于探索国风艺术的新表现形式,展现了年轻世代的文化自信。

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国风应该是永恒的“顶流”,而不该是旋生旋灭的“一阵风”。它可能走入哪些误区,值得我们关切。

比如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假国风”。一些创作者对国风的理解出现偏差,将国风简单化为民族符号的堆砌、传统元素的拼贴,以为贴个图腾符号、设计个字体、把舞美弄得古风一点就是国风了,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得“形”忘“意”,满满的商业味道,根本就没有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观念或思想智慧。

再比如将国风片面理解为“阴柔之风”或者“娘化”。如果青少年过于沉迷在“阴柔之美”中,审美出现重的偏向,就会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要切记,典雅不等于“萌”,柔和不等于“娘”,惊艳不等于“媚”,国风的雅致背后亦浸染着勇敢、坚毅、自强的民族精神。就比如梅兰芳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开创的“梅派”具有独特风格,华贵典雅刚柔并济令人难忘,此外,梅兰芳在抗战期间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与铮铮铁骨,至今令人感佩。

国风要成为永恒的“顶流”,除了必须走出误区,还应做到两个坚守:坚守“创新性转化”,坚守“创造性发展”。

所谓创新性转化,即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重新编织、谱成新章,积极拥抱年轻受众。可以利用各种新的元素、形态和科技手段,打造符合当代的文化样本,让传统文化更具表现力、更显活力、更有生命力。

比如《国家宝藏》对文物的展现分为“前世”和“今生”两部分。在“前世”部分,明星守护人的设定,让严肃的节目有了娱乐的外壳,公众更容易亲近。而明星小剧场的演出,则向公众释疑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生动、有趣、活泼的方式有效传递出文物的歷史背景。《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改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让文物们开口说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寓教于乐。

所谓创新性发展,即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扩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成果做必要的梳理、总结、提炼、发掘工作。先了解它、吃透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根据时代要求进行现代性阐释,并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精神价值。

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不仅把人们对故土的依恋、对团圆的期盼、对天伦之乐的向往、对祖国的祝福等传统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做出了新的时代解读。

今年总台秋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举办。西昌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主阵地,探月工程的主战场,也因此西昌有“航天城”之称。晚会不仅在西昌打造了具有未来感的全景式舞台,也通过《觉醒年代》主题音乐节目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并以歌曲《繁星璀璨的天空》致敬每一位航天人,寄托了中国年轻一代对宇宙的向往。从此,中秋赏月有了更丰富的意蕴,象征着我们对星辰大海的不懈追逐,寓意着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可期。

国风的远大前程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国风在国际上的能见度不断提高。

国风远不止于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彰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1990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这一概念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与高度重视。与硬实力一样,软实力也是通过影响他人行为,进而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但硬实力往往依靠军事、经济,以强迫或利诱作为手段;而软实力则依赖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并塑造他人。

所谓“太阳比寒风更容易让人脱衣”,软实力是一种让人心悦诚服地跟随、模仿和趋同的吸引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局势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输出和交流越发频繁,软实力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销售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竭力输出价值观念和政治意识形态,并形成一整套扭曲、贬低和妖魔化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不断侵蚀、逐步消解中国文化的特色,企图让我们在“失语”的同时失去主体性和自主权,沦为西方价值和西方文化的附庸。

包括国学、国漫、国剧、国影、国货等在内的国风,是重要的文化输出,也扮演着文化软实力的急先锋角色,肩负的责任之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打破西方媒介霸权对中国的形象抹黑,有助于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现状,从而不断消除隔阂、化解分歧、加强理解、赢得认同,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

进而言之,我们还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国风。很多时候,我们默认国风只涉及传统文化,但既然是“中国风尚”,国风为何就不能包括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文化呢?

中华文化既源远流长,也与时俱进,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文化表现形态,既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我们提到最多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却常常疏于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注。西方世界对中国体制的偏见,也源于我们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的不足。但它们也是“新国风”的组成部分。

从这个层面上看,国庆期间爆火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这一类体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作,是值得重视的“新国风”。

“新国风”不仅面向过去,也可以且应当面向现在与未来。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所说的:“面对相对于中国崛起作为一个经济事实,进而成为一个政治事实,跟这样一个事实相比,我们在文化上还远没有能够拿出与中国崛起相对应的文化结构。”

戴锦华还认为,我们面临着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不仅仅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同时意味着中国崛起并不仅仅是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艰辛历史,我们终于走到了世界舞台的高端,我们终于进入到了整个世界性的事务,终于开始参与乃至主导,甚至改变世界的走向的时候,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表述中国上,是不是可能意味着中国向世界提供一种不一样的价值。

这是我们对国风更大的寄望与期待。

我们应该“拿出与中国崛起相对应的文化结构”,在讲述好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声音的同时,让国风为世界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标准,看看中国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可以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带来些什么。

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也是文化的崛起,这是盛世中国该有的风范!

猜你喜欢
国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国风时尚关键词
首届晋祠国风文化节举行
谁远谁近?
新疆风情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