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铁的纪律铸就廉洁政权

2021-11-18 09:25刘成婧
党员文摘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玉璧陈嘉庚陕甘宁边区

刘成婧

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在此召开。《廉政瞭望》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年,积极倡导并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力开展根据地建设,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一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些人经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再加上受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部分党员对过去艰苦斗争的生活不愿意继续的情绪”。

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在抗战中仍继续坚持反动立场,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腐蚀破坏共产党及其革命政权,给党组织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同时,党组织的迅速扩大在增强我党政治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党员成分复杂,在党内滋生了非无产阶级意识;一些新党员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面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党员存在着腐化的可能;一些敌人的奸细、特务趁机混入党组织,破坏组织的纯洁性。

面对上述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铁的纪律锤炼党员干部,陕甘宁边区政府经受住种种考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延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设立法规制度,开创廉洁风气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里陈列着一部部政策文件。其中,展墙上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八条写着:“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

事实上,延安时期强调廉洁纪律的文件还有很多。

1935年12月,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仅两个月,就重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3年下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第26号训令,开创了中共中央及主力红军初到陕甘宁边区清正廉洁的风气。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纲领第四条最后一点指出,要“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

随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又相继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对实行廉洁政治和惩治贪污腐败作出具体规定,逐步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廉政制度体系。

除了出台一系列制度,党中央还以职能机构为抓手,将制度、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发挥了纪律执行的功效。

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新设“党的监督机关”一章,对各级监察委员会机构设置、任务、职权等作出明确规定。虽然中共七大并未选举产生党的监察委员会,但修订党章仍对党内监督制度的完善有着积极意义。

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体系:中央有党务委员会,统领全党的纪检工作。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均有监察委员会,监督党的机关、干部、党员的行为。党内监督体系的初步形成,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廉政瞭望》

严惩违纪干部,建立纪律之师

“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对于黄克功案件的处理,毛泽东曾这样回信。

1937年,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立下无数战功的红军干部黄克功,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案件发生后,黄克功本人写信给毛泽东,希望毛主席能看在自己过去的功绩上网开一面。

然而,经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黄克功最终被判处死刑。他临刑前,毛泽东派人将上述亲笔信送到公审大会现场,要求当着黄克功和群众的面宣读,再次强调了共产党的纪律。

同样因违法乱纪被判处死刑的还有曾经的战斗英雄肖玉璧。

1940年,毛泽东前往中央医院看望住院治疗的干部战士时,看到了身上满是伤疤的肖玉璧。为让肖玉璧尽快养好身体,毛泽东把自己每天半斤牛奶的份额让给肖玉璧,并叮嘱医护人员照顾好肖玉璧。

然而,肖玉璧康复出院后,因不满组织安排他任陕西省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的决定,遂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克扣公款,甚至还把根据地奇缺的粮、油偷偷倒卖给国民党军队,从中牟利。

肖玉璧的贪污行为被发现后,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经审查认为,肖玉璧身为边区公务人员,不能尽职责、廉洁奉公,利用职位实行贪污,克扣公款3050元,并携带款项和税票逃跑,叛变革命。依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肖玉璧被判处死刑。

延安时期,除了被判处死刑的黄克功、肖玉璧,其他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也纷纷被严厉查处。

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的某团政委刘振球居功自傲,漠视上级命令、欺凌下级干部,甚至经常拔出手枪恫吓下属,以致在短短4个月中,他的团里逃跑了8名干部。同时,刘振球还“经常拿公款购买私人奢侈品,几个月中,此类费用在300元左右,又将公款240元私吞”。

1939年,这个曾经的革命功臣被开除党籍并受到法律制裁。

同年,还发生了开除刘力功党籍的事件。刘力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畢业后,党组织安排他去基层锻炼,他却坚持要进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组织找他进行了7次谈话,他却始终拒绝执行党组织的决定。最后,中央党务委员会决定开除其党籍,并向全党公布。

这一系列案件的查处,在延安及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产生了强烈反响,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政府公正无私、纪律严明、严格执纪的良好形象,营造了民主平等、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领导干部作表率,坚持优良作风

共产党之所以深得民心,陕甘宁边区政府之所以能成为最廉洁、最有效率的政府,除了法规制度严格落实的缘故,也离不开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带头示范作用。

除了亲自开荒种菜的毛泽东,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也成了纺线能手;朱德常常天不亮就背着箩筐去拾粪,续范亭写诗称赞他道:“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1940年5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侨慰劳团”回国慰问考察,蒋介石为获得其经济支持,大摆筵席接待陈嘉庚等人,一顿饭就吃了几百大洋。

随后,陈嘉庚赴延安考察。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他,此外,饭桌上还有一只老母鸡。毛泽东解释道:“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

陈嘉庚得知这顿饭只花了几毛钱时,不由感慨道:“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在延安待了短短几天,陈嘉庚对共产党的态度迅速从怀疑转为信任。离开延安后,他在国内外大力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并向海外华侨疾呼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延安时期,在严明的纪律规章和领导人带头垂范的作用下,我们党得到进一步锤炼,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延安精神也成为我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玉璧陈嘉庚陕甘宁边区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陈嘉庚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略论战国出廓玉璧
玉璧金龙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