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作业

2021-11-18 08:53柴纯青
中小学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界限作业改革

柴纯青

作业改革始终是“减负”政策的核心要点。1982年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提出“不得砍课程、搞突击、提前结束课程,不得搞大量复习题。要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等要求,总体目的是“不要使学生的负担过重”。这大概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干预作业问题的政策文本。随后40年中,作业改革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网传的作业“段子”表明,政策的预期效果有待商榷—

从前有一个人,他想写完作业再吃饭,结果他饿死了……

寒假作业其实就是你写一个月,老师写一个“阅”……

甚至有学生直接怪罪现代作业发明者Roberto Nevilis:“给我一台时光穿梭机,我去找他,把他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之中。”

这些“段子”形象表达了中小学生作业多方面的问题,反映出作业改革政策在设计“减量”“提质”“批改要求”等技术路线的同时,必须有引领性的改革理念。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该文件指出了作业“育人功能”的价值定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的工作定位、“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的专业定位,为中小学一线重新思考作业的内涵与价值、开展作业改革提供了可能。

作业“育人功能”的强调,意味着作业改革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立场检视作业问题的来龙去脉,调整作业的目的、结构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首先,明确作业功能,培养“完整的人”。诸多研究表明,作业被多数人认为是“巩固知识”的工具,服务于单一的智育需要。这种作业往往整齐划一、数量多、偏机械训练,难以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为此,我们要理解“完整的人”的内涵。“完整的人”是国家致力于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指出的体力、智力、创造力、社会能力及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人。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作业是教育的一部分。作业量与难度要符合儿童生理、认知规律,在与儿童生活的连接中激发探索欲,培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致性、连续性、稳定性、开放性与可塑性的能力与品格。同时,作业是整个学习历程的一部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作业是课程和教学的自然延伸,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在更高层面上的“再实现”,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异化为对课堂教学知识的重复演练。

其次,改革作业结构,“完整地”培养人。若干年来,很多学校在探索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线上线下融合性作业等,其目的就是改变当前作业形式单一、割裂知识关联及与生活关联的状况。作业结构要打破以下几个界限。一是学科间的界限,用领域化的思维,设计跨学科学习的作业。不同学科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横向迁移能力的提升。二是知识与真实世界的界限,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看到知识在真实世界的运作,从而建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建立间接与直接经验的连贯与整合。三是师生、生生间的界限,形成合作作业的机制。不同层次的学生彼此支持,在自己的起点上获得进步,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生生合作可以跨越年級,蒙台梭利认为打破年龄界限的学习更加符合人性和经验增长的规律。

再次,明确作业主体,让学生主导作业过程。现在的作业是教师布置、批改、讲评,工作量大,效果却不佳。真正的作业是为自己而做,起点是学生反思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因此,建议教师重新设计课堂的反思环节,让学生提炼需要巩固和应用的问题,经教师评估后,成为个性化作业。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判,列出作业菜单,供学生选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后,倡导采用段力佩先生提出的“学生互批”,教师进行指导。不以“成败”评价作业。学生主导整个作业过程,并体会到过程的快乐和完成后的满足感。周作业、月作业,乃至学期作业都是如此。

总之,作业改革应当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反思、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塑造并向“完整的人”发展的过程。

(作者单位: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编辑 孙金鑫)

猜你喜欢
界限作业改革
间隙
过去
快来写作业
破次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作业
材料作文“界限”导写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