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谈判风云 《双十协定》在此诞生

2021-11-18 12:16宋婷婷
公民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上党国民党谈判

宋婷婷

从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上的周公馆往上清寺方向走,很快就能看到桂园。

这是一处由深灰色砖墙与门楼围成的小院,院内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矗立其间,与两株桂花树相映,构成一幅典雅别致的画面。

对一些人而言,桂园只是一座安静的建筑,一处不可错过的打卡点。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其重要性远超人们想象——1945年10月10日下午6时,《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仪式便是在此举行。

亲临重庆谋求和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可是,在抗战中后期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越来越把注意力放在内战准备上,迅速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

然而,由于受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政治力量的制约,国内外民意和舆论对中国和平民主的强烈呼声,以及中共领导的强大的解放区人民武装力量的客观因素制约,加上精锐军队远在大后方,尚未完成立即发动内战的军事准备,因此,国民党在积极调遣军队准备内战的同时,表现出了愿意与中共就解决战后中国政治前途问题进行和平谈判的姿态,借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这三封电报,将中国共产党推向了风口浪尖,使其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蒋介石摆下的“鸿门宴”。

但是,为了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决定亲赴重庆谈判。

这一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从延安来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当日下午,飞机飞抵重庆九龙坡机场。头戴灰色拿破仑帽、身着中山装的毛泽东第一个走出机舱,并向在场的人们挥手致意。

山城重庆沸腾了!

毛泽东在机场发表书面谈话,指出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之新中国;希望中国的一切政党及爱国人士团结起来,为实现上述任务而共同奋斗。

周恩来将毛泽东的书面讲话稿,当场发给了前来迎接的社会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

毛泽东的到来似春风拂来,受到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欢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称颂毛泽东亲临重庆的行为是“弥天大勇”。

重庆《大公报》社评指出:“毛先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战胜利后,“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新华日报》特别发行号外,对毛泽东到达重庆的事情进行及时报道。

这些报道,引起人民广泛关注、争相阅读;在市区的一些街道,人群拥塞,争相索取,奔走相告;重庆市的广大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纷纷向《新华日报》馆表达他们对毛泽东到达重庆的无限喜悦、希望和敬意。

民众认为,毛泽东“给中国带来了和平与光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真正的和平与团结的希望”,并表示愿意在毛泽东“建设和平民主团结幸福新中国的伟大号召下奋斗!”

谈判背后危机四伏

国共两党经过43天的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彼时的桂园,自始至终是整个国共谈判的中心,是中外记者与舆论关注的焦点。

桂园原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私人寓所。院内主楼前有两株碗口粗细的桂花树,每年秋天开花之时,满院花香馥郁,据传桂园因此得名。为方便毛泽东在城区会晤谈判,张治中主动让出桂园。从此,桂园便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国共两党谈判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

中共对谈判表现出极大诚意,从1945年8月29日谈判一开始,就首先提出11点意见,内容主要包括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的党治等;并表示拥护蒋介石在全国的领导地位,承认国民党的第一大党地位,也不提建立联合政府,只提参加政府。

1945年8月29日,蒋介石提出三条谈判原则:(1)不得于现在政治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2)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3)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也”。1945年9月8日,国民党根据蒋介石确定的方针,对中共的11点意见作出书面答复,表示接受中共代表提出的和平建国,承认党派合法平等、结束党治等主张,对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问题也基本同意。但对解放区政权作为合法地方政府却坚决不同意,对于军队编组问题也有种种限制。这些问题也成为谈判中争论的中心问题。

中共方面为显示谈判诚意,使谈判获得进展,就解放区政权问题和军队问题作出多次让步,如在承认解放区人民政权合法地位的前提下,解放区各级民选政府可重新进行人民普选,选出的各级政府由国民党加委;在军队数量上作了巨大让步,承诺在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的原则下,中共愿意大大削减军队数量,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按照与国民党军队1:6的比例,缩编为24个师或少至20个师,并将南方八个地区之军队撤退,集中于苏北、皖北及陇海线以北地区。

但是,国民党方面不肯松动,反以“政令军令统一”为借口,一再要求共产党“放弃其地盘,交出其军队”。对此,周恩来、王若飞据理驳斥,谈判陷入僵局。

谈判桌外亦是风云变幻、危机四伏。

蒋介石电令山西的阎锡山向刘邓大军所驻守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上党地区发起进攻,致使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个“战场”,和平談判与军事斗争交错进行。

上党地区,西出同蒲,可以进窥陕甘;东出平汉,可以争夺华北;南渡黄河,可以逐鹿中原。而且,它南有黄河之险,西有中条山作屏,东有太行山为障,易守难攻,历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阎锡山集中了13个师的兵力,气势汹汹地侵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腹地长治地区(故称上党郡),并占领了长治及其周边的襄垣、屯留、长子、潞城、壶关5座城市。长治,乃是上党地区的首府。这一次,阎军就是妄图以此作为插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一个楔子。

为了坚决打击国民党的内战阴谋,支持毛泽东的重庆之行,刘伯承、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决定进行上党战役,坚决歼灭进入上党地区的敌人。

1945年9月10日,刘伯承出动了太行、太岳、冀南3个纵队,开始攻打位于长治西北部的屯留城,打响了上党战役的第一仗。直至1945年10月12日胜利结束,共计歼敌13个师及2个挺进纵队3.5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74门,轻重机枪2000余挺,长短枪1.6万余支及大量军用物资。

上党战役不仅解除了国民党军对晋冀鲁豫解放区的直接威胁,也有力配合了重庆谈判,实现了“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预期目的。

桂园成为历史见证

穿过桂园的小院,进入主楼,进门是走道和衣帽间,两边分别是会客室、餐厅等。会客室的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手书横幅“天下为公”。毛泽东、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位于二楼。

桂园的整个环境和氛围显得朴素而雅致。在这样的氛围里,毛泽东会晤和接待了众多拜访者,以推动重庆谈判顺利进行。虽然,这些客人的来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对战后中国的和平和民主前途寄予期望。

毛泽东还登门拜访了政界、军界、经济界、妇女界、文化界中具有各种倾向的代表人物,与他们促膝交谈,交换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应邀会见了民主同盟、青年党、九三学社等在渝中委和几十位国民参政员;与中国妇女联谊会、工商产业界、科教界、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等代表人物见面、交流,听取他们对谈判的意见;往访苏、美、英、法、加等国驻华大使、在渝各国援华团体以及国际友好人士,向他们阐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促进了抗战胜利后的国内政治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方向发展,把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民主统一战线推向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红岩联线收藏了一本由时任国民政府宪兵司令部司令张镇派人记录的《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真实再现了重庆谈判的历史细节和毛泽东的胆识担当,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见证。

经过艰苦的谈判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与作出的重大让步,一个基本符合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谈判结果——《双十协定》,于1945年10月10日在桂园客厅由国共双方谈判代表签字生效,中国的上空由此出现了一缕和平的曙光。

重庆谈判以及《双十协定》的签订,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党统治区各阶层民众争取和平、实现民主的信心,尤其是广大中间党派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双十协定》的落实,进而进一步导致了广大民众和平民主政治诉求的表达,推动了民主力量的新聚集,为促成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以及民主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提到,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慶谈判。桂园,也作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领袖共商国是和中国共产党真诚谋求和平民主的历史见证,而名扬中外。

猜你喜欢
上党国民党谈判
俄乌第五轮谈判
哲理漫画
快过关了
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探析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论宋初李筠之乱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第十三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