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

2021-11-18 06:42黄文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模式,已经在各地高校蓬勃开展,其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回顾课程思政形成的脉络背景以及其育人意义方面分析其重要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一、课程思政形成脉络背景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全国各个学校就“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思考,“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有其必然性。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会议后,各地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做出不少有益的探索。2017年上海市教委根据这一精神颁布《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了具有时代感、高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2018 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定位、要求及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由此看出,课程思政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举措,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所有课程教学之中,明确高校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其根本任务就是要“立德树人”。

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意义分析

(一)从国家层面看,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是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与国之间合作与冲突并存,政治、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国际范围内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同时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极力向外输出西方价值观,扶植反华分裂势力,妄图搞乱中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而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平演变、极力争夺的目标,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习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对大学生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程二者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上是同向的,在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的维度上是高度一致的。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以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因此,课程思政是“强国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二)从个体层面看,对个体全面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世纪中叶,英国大教育家纽曼曾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本科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他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一个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如果缺少道德和法律的支持,将会是个不健全的个体。”一个人成为某种专才固然重要,但还不够,一个人还要懂得“道”,他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全面完整的人,人与人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的理想和信念,他的精神和道德。近些年来媒体屡屡报道大学生道德观失范事件,无论是从“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霸座男孙某事件”、 “洁洁良田某挑战良知社会底线事件” ,还是破译北斗二代定位导航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拱手交给美国人的清华女高某,这些都是拥有博士高学历的个体,这一系列事件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反思和深思: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学历与素质不能混为一谈。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认同感降低、对道德缺乏敬畏,折射出我们教育的短板,只教不育的“工具人”,重知识技能、轻德行素养,德智体发展不均衡,特别是个体全面发展中的道德缺失,足以给国家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而全面推进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新路径,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实现三者统一,培养起学生的大局观、责任感、使命感,弥补教育的短板,解决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形式化”和“两张皮”的困境,构建起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承担起思政育人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合力育人”目标,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作为重要渠道,以隐性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原则与各门具体课程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调动学校所有力量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举措,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的协同育人效应,开辟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拓展了思政课程。改变了过去思政课程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育人的载体增多了,教育的平台也拓展了。

由于课程思政主要依托专业课程教学,比如理工类学科专业课对学生的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相比于显性独立的思政课教学,其“隐性的价值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对价值理解的浓厚兴趣和情感,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所学知识和能力有了温度,专业课也找到了肯定自我价值的新兴奋点,既满足了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需求,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和 1+1>2的育人效果,完成了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作者简介:黄文艳(1968年),女,广西荔浦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建设。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