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的“悲凉”意蕴解读

2021-11-19 15:42吴雨熹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游仙诗贤才苦寒

吴雨熹

作为社会动荡变革的见证者,曹操与其他魏晋文人一样,有着浓郁的悲情文艺心理,其诗歌也展现着浓厚的“悲凉”意蕴。曹操诗歌现存二十余首且皆为乐府诗。曹操的这些诗歌普遍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新精神,其诗歌无论反映民生还是抒发自己的理想,都充满了浓厚的悲戚之感。曹操诗歌悲凉意蕴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确实使曹操产生了无尽悲情,二是因为汉末普遍流行“以悲为美”,文艺审美倾向于悲凄美、悲凉美和悲壮美。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曹操诗歌作品,探寻其创作中的“悲凉”意蕴所在,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解读曹操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思想特征,以期对曹操的创作悲情和当时以悲为美的创作审美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

一、悯时伤乱之悲凉

曹操身处的汉末时期,是一个黑暗动荡、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中的百姓除了要面对冷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会受到战乱的侵扰。此时的文人志士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其建功立业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甚至身家性命也难以保障。在此状态下,当时的文人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并在其创作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对百姓民生的强烈关怀。曹操同样如此,汉末的四处战乱、满目疮痍让曹操“断人肠”,让其“心多叹怨”。从曹操的诗歌中可以发现,他对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大乱的现实的悲叹。曹操是一个有着宽阔胸襟、希望社会太平的人,比如《对酒》一诗中,曹操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太平社会。然而,社会现实却与其理想截然相反,皇室衰败、帝业崩溃,奸贼作乱、民生艰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曹操难以释怀,预算不可避免地为其诗歌创作带去了浓厚的悲叹之情。例如在《蒿里行》一诗中,曹操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看到的是“生民百遗一”,这种恶劣社会现状使其满腔忧愁,心情沉闷,让其诗歌充斥着浓浓的悲凉色彩。曹操在《薤露行》一诗的前两句中,就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述了出来,悲凉气息于开头便涌现了出来。然后曹操将社会动荡的原因简明扼要地说了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最后曹操以殷朝残存的旧址为引,以被杂草所覆盖宫室为意象,表达了其对汉朝四百年基业的轰然倒塌的悲痛,同时也表达出对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同情。曹操在创作《薤露行》这首诗歌时,洛阳城已被董卓洗劫一空,看到昔日鼎盛的洛阳城已经成为死城,其内心悲悯之情泛起,发出了“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的叹息。学者东方树认为,“《薤露行》一诗,起时雄直悲壮,收时悲凄哀远”,悲凉之情溢于言表。

二、贤才难求之悲凉

在追求“大业”的道路上,曹操对贤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曹操对贤才的渴望非常明显,不过多数人以为这是曹操要依靠贤才成就理想,实际上,这种渴望也源于曹操的爱才性格,而并非单纯地利用人才。曹操曾实行“唯才是举”制度,并发布“求贤令”,试图广揽贤才。然而纵观历史可知,真正依附并始终效忠于曹操的贤才并不多,时间慢慢流逝,曹操期待的贤才却迟迟不来,这种情况使其“有缘而发”,在诗歌中感叹贤才难得并表达出悲凉之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虽然知人善察,在行伍之中拔擢于禁,在俘虏中收获张辽、徐晃并任其为大将,不过其一生始终都在求贤并难以得贤,尤其在郭嘉逝世后,曹操的求贤之心越来越强烈,而悲叹求贤而不得的语句也越来越多。在《短歌行》一诗中,曹操说自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里的“忧”指的便是曹操思慕贤才而不得的忧愁。此外,“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表达的也是曹操贤才难求的思想。最后,曹操在本诗最后一句感叹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要效仿周公,怀揣着热烈的求贤精神邀请天下贤才。总体上看,《短歌行》一诗虽然饱含着曹操求贤而不得的忧思,不过曹操却将这种忧思说成“不可断绝”,此时已经有一种悲凉之情,在最后“天下归心”的求贤思想表达完后,其悲凉之情达到顶峰,昭示着曹操此时求贤若渴的心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表示,《短歌行》一诗是曹操贤才难求的真实写照,该诗“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笔者认为,曹操诗歌中求才而不得的悲凉,也是其大业难成、前路艰辛的悲凉。

三、人生苦短之悲凉

曹操一生都在追求丰功伟业,即统一中国、安定社会,复杂的经历让曹操产生了诸多感悟,这是形成其诗歌悲凉意蕴的重要因素。曹操常年征战,而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上文说到,曹操对战乱是怀着悲叹之情的,他不愿意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也不愿意看到“铠甲附蛆”,因此作为军事指挥者,每一场战争自然都会给曹操带来一定的压力。在战争层面,曹操给人的印象虽然大部分是生性豪迈、顽强抗争的人生态度,但曹操也会将战争过程中的感伤、悲凄存于内心,并通过诗歌创作表达出来。《苦寒行》正是曹操表达战争艰辛的一首诗歌。《苦寒行》一诗创作于曹操征伐高干的路途中,曹操途径太行山,而此时太行山正处于苦寒冬季,曹操一行人马行军非常艰辛。《苦寒行》描述道:行军过程中,寒风呼啸,人困马饿;周围有虎豹出没;途经的河水非常深,桥梁已断,无法使用。可见曹操这一次征伐之路的艱难。在《苦寒行》最后一句中,曹操想到了周公东征胜利而归的故事,不免“悠悠令我哀”。此诗充满了曹操对征伐之路艰辛的悲叹,且最后一句具有浓重的悲凉之感。在后续的发展中,曹操体验着人生的艰辛和悲壮,无论平定战乱、统一北方,还是兴置屯田、发展经济,都给曹操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而曹操也习惯将这些压力借助诗歌创作宣泄进大自然中。时间慢慢流逝,步入晚年的曹操悲凉之情更盛。时间不断减少,而大业依旧未成,此时的曹操渐渐失去了挥斥方遒的壮志豪情,原本对艰辛人生的悲叹越来越明显,逐渐演化成暮年将至、壮志未酬的悲凉。晚年的曹操喜好写“游仙诗”,如《气出唱》《秋胡行》等。曹操在这些游仙诗中表达着自己希望与神仙一般长寿的愿望,同时也表达着自己对晚年生命的珍惜。如《气出唱》中,曹操说“但当爱气寿万年”,即渴望自己能够长寿万年。从表面上看,曹操晚年的这些游仙诗表达的是曹操追求长寿的理想,实际结合曹操生平可知,这些游仙诗中也饱含着曹操感觉时间所剩不多、事业无法实现的悲凉之情。简言之,曹操晚年诗歌中的悲凉体现,并非单纯的因为年岁已高、生命将逝,而是理想抱负还未完成便已老去的现实悲哀。

四、内心落寞之悲凉

纵览曹操生平,可以发觉曹操诗歌中的另一层悲凉之意,来自其内心深处的悲凄寂寞。曹操出生于官宦家庭,而官宦在当时声誉极差,这成为了当时之人侮辱曹操的惯用借口。在重视门阀家庭的社会里,曹操没有高贵的血统,却敢于起兵治乱,最终甚至敢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这种成就必然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不过他并不在意,继续一往无前地开展政治动作,改革恶政、发展生产、实行法治等等,尽管在后世之人看来这些行为都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不过在当时大部分人看来,曹操依旧是“汉贼”形象。当曹操成为“三足”之中的最强者时,其“汉贼”形象被孙、刘联盟广而布之,朝野上下皆有相关谣言。曹操一生功绩鲜明,期望得到世人的肯定,不过其最终并未得到理解,于是发出“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的解脱和悲凄之情。在其晚年所著的《气出唱》《精列》《秋胡行》等诗歌中,曹操表达出深深的低沉和落寞的情绪:在人生末年,达成的政治功绩在曹操这里不再重要,他虽然获得了旁人不敢企及的功业,却失去了“悠游烟霞、独卧诗书”的闲逸生活,只有与神仙一同“神游”才能弥补。曹植在其《杂诗》中说道:“烈士多悲心。”笔者认为,曹操诗歌中的悲凉,正是其作为烈士所表现出的“悲心”。

五、结语

曹操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的创作精神,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矛盾,更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悲凉气息传达了出来。在当时以悲为美的文艺创作审美倾向下,曹操的诗歌创作虽然有悲凉之意,不过并未有自怨自艾之感,要么是在悲凉中继续奋发,要么是在悲凉中抒怀感叹,均表达了曹操作为枭雄和烈士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游仙诗贤才苦寒
难得则易毁
成员关系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
观菊赏鹦有怀
五张羊皮
咏棕树
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考论
——兼与赵沛霖先生商榷
苦寒伤阴与坚阴之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
论曹操游仙诗之成因及主题
郭璞《游仙诗》思想情感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