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实不寻常

2021-11-19 08:40张志君
教育传媒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抗联纪录片历史

张志君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纪录片,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相关传播介质的选用,或者是在妥善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方面,抑或是妥善处理好“正”与“奇”关系方面均有值得称道的突破。

【关键词】《白山黑水铸英魂》;影像纪传体;历史;现实;局部;整体;正;奇

一、引言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整合优质社会资源,用时一年多,精心制作推出了6集系列电视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这是一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的影像纪传体纪录片。该片看似寻常实不寻常,在播出后不仅受到了包括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志青等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和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也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这样一部看似寻常实不寻常的纪录片确有必要加以认真总结,以期为以影视作为介质来记录东北抗战和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白山黑水铸英魂》的多维度考察

《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6集,但是在很多方面却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突破。下面,笔者将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这些突破加以扫描和总结。

(一)选材方面的突破:由罗登贤想到了陈独秀

今年以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关方面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制作,推出了很多影视精品力作,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电视剧《觉醒年代》。《觉醒年代》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具备现下人们通常所说的“破圈”的可能性。但它却的确“破圈”了,不仅是中老年观众的最爱,而且也成了很多年轻观众和广大青少年的“新宠”,不仅在电视平台热播,而且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也受到热烈的追捧。①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它对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有意无意“尘封”了的历史加以重新“解封”和用当下的思维和视角进行了新的解读,将这些组合在一起,就给了广大受众,无论是电视观众,还是新媒体用户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观感,给他们以思维的启发乃至心灵的震撼。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的一些被有意无意“尘封”了的历史的发掘和艺术化的、影视化的呈现。通过这部电视剧作品,人们眼前呈现了一个多维的、立体的、以往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的陈独秀的形象: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带有某种“专制”色彩的父亲,而在开展新文学运动、主导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程中,他又不遗余力,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这部电视剧作品,人们眼前呈现了一个多维的、立体的陈独秀的形象。可以说,正是因为包括但不限于对陈独秀以往被有意无意“尘封”了的某些历史加以认真的研究和用心的解读和演绎,所以这部作品才能够得以在众多的影视剧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且一举“破圈”,培养了无数的“自来粉”和“自来水”。《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至少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在影视作品的选材方面,应该要想方设法去发掘、发现那些在以往被有意无意“遗忘”或者“尘封”了的某些历史,对这些历史进行重新“打磨”,使其焕发出应有的亮度和光彩。6集系列电视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在选材方面就和电视剧《觉醒年代》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前者选取了陈独秀一样,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一个名叫罗登贤的人作为系列节目的开篇第一人。罗登贤这个人在以往很多人的记忆中是没有什么印象,至少是没有什么深刻印象的。在谈到东北抗联历史的时候,一般的人往往都只知道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等,顶多再加上周保中、冯仲云等等,但是对于罗登贤却往往知之甚少。但这个人又的确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东北抗联早期的地位,差不多就相当于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中的地位。我们经常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东方主战场,也经常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以往的一些研究和相关的影视作品也从各个不同的维度说明了这一点,应当说,在这个方面有关各方已经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我们都知道,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场最初发端于中国东北,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抗日战争最早爆发于1931年,但是,可能不一定每个人都知道是谁最早在东北号召全民族抗日,以什么方式抗日!《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虽然发出全民族抗日“第一声”的不是罗登贤。但是,罗登贤却在1931年12月1日临危受命,代表中共满洲省委起草了《中共满洲省委宣言》,提出了“武装斗争与建立抗日政权应该同步进行”,而且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韩满蒙被压迫民族一致联合起来”抗日的口号。②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山黑水铸英魂》将罗登贤列为第一位传主,确实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创新意义。

(二)用“影像纪传体”记录抗联主要领导人方面的突破

“影像纪传体”是笔者杜撰出来的一个词,源自历史著作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纪传体史学著述。百度百科对“纪传体”的解释是:“纪传体,是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動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③以竹质、纸质载体记录的“纪传体”其历史非常悠久,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西汉时代,但以影像作为介质记录的“纪传体”历史却只有区区几十年的时间,用“影像纪传体”的方式为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立传”的历史此前更是暂付阙如。此前虽然有人曾经拍摄过一些诸如《赵一曼》《八女投江》的“纪传体”电影,虽然总体上都是真实的,但那些作品毕竟不是纪录片,其中不乏文学虚构的成分在里面,如果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那些作品更像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而不是陈寿老先生的“《三国志》”,《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纪录片则是“微缩版”的记录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的“《三国志》”,这个开创性意义应该充分肯定。从“传主”的分量来看,罗登贤的那集纪录片应该称为“纪”,记录其余几位的那几集应该称为“传”,至少在“东北抗联”这个大的“逻辑框架”内是如此。不管是“纪”也好,还是“传”也罢,这部作品确实在将现代影像技术与红色历史结合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果说,当年太史公司马迁将借助“人体介质”“口耳相传”的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历史用竹简记录下来是一次革命的话,那么,类似《白山黑水铸英魂》这样的将以往借助纸质介质记录下来的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的事迹借助电波介质记录下来,这同样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突破。早在1949年,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抗联干部领导抗联斗争及近年参加东北的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当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④《白山黑水铸英魂》用“影视纪传体”的方式为罗登贤、张甲州、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东北抗联领导干部立传就是贯彻毛泽东同志相关指示,吃水不忘掘井人的良心之举。

(三)在妥善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突破

任何对于“历史”的记载或阐释,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妥善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方面的问题,不管是使用纸质载体对历史加以记叙或阐释,还是运用电波介质的影像载体对历史加以记叙与阐释都是如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位名叫克罗齐的意大利学者才会说出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⑤对于克罗齐的这句名言历来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克罗齐想说的应该是:历史虽然都发生在“彼岸”,但是,对于历史的记叙与阐释却都是由“此岸”的人来完成的,这些记叙或阐释历史的生活在“此岸”的行为主体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而且必须引进“此岸”的视角、“此岸”的语言、“此岸”的场景等等。在妥善处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作品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妥善处理好了“历史事件”与“现实观察”之间的关系。“历史事件”乃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对于这些历史,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解读。同样是“项羽兵败,不肯过江东”这件事,唐代的杜牧和宋朝的王安石这两位著名的大咖就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前者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后者则认为“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后世的许多人都斤斤计较杜牧与王安石孰是孰非,我则认为,他们两个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时代对于既往的历史所做的“现实观察”。同样的道理,在涉及到东北抗联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候,《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作品也对既往的历史做了与时俱进的“现实观察”,比如说,该片第三集“杨靖宇”中,就提到了一个东北抗联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西征。以往,在谈到杨靖宇率领东北抗联西征的时候,人们一般都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西征”将士如何英勇,“西征”环境如何艰难等方面,而很少(或几乎没有)把此次“西征”放到当时的中国革命大背景的视域中加以考量,而《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作品则将此次“西征”与中共中央所领导的红军主力东渡黄河开展的“东征”联系在一起加以解读,认为这是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试图打通与中共中央及其主力部队联系的战略之举,这种新的解读就至少给予今天的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二是妥善处理好了“历史人物”与“当下话语评点与表述”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一样都是一种过往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人物是既生活在既往,又生活在当下的。说他们生活在既往,是因为他们早已不在人世,说他们生活在当下,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可能会有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观感和评价。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老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曾经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同样的道理,生活在崇祯末年的北京老百姓对于袁崇焕的评价和观感与生活在今天的北京老百姓对于袁崇焕的评价与观感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今天的我们普遍都认为袁崇焕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而生活在崇祯末年的北京老百姓可不是这么认为的。这些还都是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定性评价,至于那些看起来似乎与历史人物定性评价无关的话语有的时候也彰显出作为历史记录者的相关行为主体的是否与时俱进,这方面《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作品也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在该片第二集“张甲洲”中,在谈到张甲洲其人曾经接连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名校时,相关行为主体是有很多选项对此进行语言表述的,比如说,他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张甲洲非常聪明,智商极高”,也可以引用与张甲洲同时代的人说过的话,比如说“张甲洲善说,胡乔木善写”,但是,这部作品的主创团队却借助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人之口说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语。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人乃是黑龙江当地党史研究机构下属部门的领导,让这个在许多人心目中应该而且必须“一本正经”说话的人说出20年前绝对不可能说出的对张甲洲的评价:“学霸”——“张甲洲是个全才。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就是妥妥的一个学霸,而且是一个双料的学霸”!这种表述实际上就是对于既往的“历史人物”的一种“当下话语评点与表述”。正是有了包括但不限于这样的“当下话语评点与表述”才使得早已离开我们的英烈们与当下的我们有了亲密的联系,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四)在妥善地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方面的突破

“局部”与“整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没有“局部”的“整体”,也不存在没有“整体”的“局部”,离开“局部”而存在的“整体”和离开“整体”而存在的“局部”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一种互文见义的关系。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记录和阐释的时候,都有必要认真妥善地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用纸质的载体来记录或阐释历史也好,还是用电波介质的影像载体记录与阐释历史也罢,都必须妥善地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中,相关行为主体至少可以有以下三种选项:一种是只重视“局部”不重视“整体”,第二种是只重视“整体”不重视“局部”,第三种是既重视“整体”又重视“局部”。下面我们不妨分别展开略加阐述。首先来看,只重视“局部”不重视 “整体”,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记录和阐释历史的做法。在历史上,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在对相关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记录或阐释的时候,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比如说,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位著名的史官名叫魏收,此人非常贪婪,把皇帝任命他记录历史这件事情当成了一门生意而公开“明码标价”,谁家的后代给他出的钱多,他就把谁家的先人尽量地拔高,当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时,此人竟然恬不知耻地说:“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正是按照这种记录或阐释历史的思路,他最后编纂的相关历史,被人极为鄙视,称之为“秽史”。⑥说完了这种情况,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种情况,就是“重视整体,不重视局部”,如果说,第一种情况只是重视了每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内部的“自洽性”,而往往忽略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在特定整体内部的“互洽性”的话,那么,我们要说的第二种情况则是只重视了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的“互洽性”,而往往忽略了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内部的“自洽性”。这方面中国古人也是有很多教训的,最典型的就是被历史爱好者奉为经典的二十四史的撰写。二十四史的撰写确实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但是,这样一部大部头的历史,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的,鲁迅先生就曾经断言“二十四史非真史也,帝王將相之家谱也”。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二十四史中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外的相关历史人物的记载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记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重视“整体”,不重视“局部”的一种遗憾或者缺憾。说完了前面两种,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第三种,也就是既重视“整体”,又重视“局部”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是既重视每一个局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内在逻辑的“自洽性”,也重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互洽性”,将“局部”放在“整体”中加以考量,将“整体”视为由一个一个的“局部”构成的一个大的系统,《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好的尝试。这部作品将东北抗日这个“局部”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力图使这部作品的内容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互洽”。而当把这部6集的纪录片视为一个大的“整体”的时候,对于其所记录的6位历史人物之间,则既重视他们内在的逻辑的“自洽性”,又重视他们互相之间的“互洽性”,比如说,作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的主要领导人,罗登贤第一个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并且把很多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干部派出去组织抗日武装,所以他在这6个人中间是居于统摄地位的。而其他5位抗联主要领导人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的“互洽性”的。比如说杨靖宇和赵尚志,他们在临终前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都充分体现了“临难不苟免”的英雄情怀,再比如说李兆麟和周保中,之所以入选,是因为他们是东北抗日联军后期的主要领导人。提到后期东北抗日联军又不能不说到东北抗日战争事实上是分成几个阶段的:早期、中期和后期。以往人们关注的更多是早期和中期,而对于1941年之后的东北抗联的作为则往往着墨不多,而这部作品却用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浓墨重彩地展现了1941年到1945年,这段期间东北抗联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敌后开展的一系列战斗的光辉事迹,这些都是充满“互洽性”的。正是因为重视了这些历史人物之间的“互洽性”,所以这部作品在整体上既重视了为中共抗联早期领导人立传这个“整体”,又重视了这个整体内部的每一个“局部”个体,妥善地处理好了个体的“自洽性”与整体上的“互洽性”之间的关系,使得这部作品给人感觉是一个有机的逻辑统一体,为了解东北抗联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五)在妥善处理好“正”与“奇”关系方面的突破

“正”与“奇”乃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正”代表矛盾的普遍性,“奇”代表矛盾的特殊性,前者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常态和一般性面貌,后者则代表事物存在与发展的非常态和特殊性。在记录或阐释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时候,难免会涉及到如何妥善处理好“正”与“奇”之间的关系问题。离开“奇”的“正”往往会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造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审美疲劳”,⑦而离开了“正”的“奇”则有可能或者造成沟通理解上的障碍,或者引发歧义。清代的乾隆皇帝一生写过几万首诗,其中的很多作品中的某些话说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套用一个段子的话说可能只有上帝和乾隆皇帝本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宋代有一个人名叫李廷彦,为了追求诗歌创作的“奇”,所以在诗歌中写到“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导致他的上司不得不捏着鼻子前来慰问他,结果一问之下,露出了马脚,原来他并不是兄弟皆亡,而是为了追求写诗的“奇”,结果自然惹得上司大发雷霆。所以“正”与“奇”都必须要妥善地用好,要妥善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纪录片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叙事主体创新方面,这部作品做了“守正用奇”的有益尝试。我们都知道,纪录片的叙事主体,从理论上说至少有以下几种:一是“全能主体”,这里所说的“全能主体”一般是指纪录片的主创团队。至少是为了完成纪录片创作的需要,纪录片的主创团队都应该而且必须对所要呈现的内容有相对比较全面的总体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撰写文稿,并最终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这种叙事主体的好处是他们的叙事往往是比较全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不是在回望历史,而是在俯瞰甚至鸟瞰历史,但是这种叙事主体在进行相关叙事的时候,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用庄子的话说,那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每一个行为主体,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他们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需要他们了解和把握的东西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东西去对应无限,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处;第二种叙事主体是“间接叙事主体”。这种叙事主体顾名思义,就是与纪录片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着各种各样“关联性”的相关人物,这些“关联性”可以用一个关键词内加以概括,这个关键词就叫作“缘”,这些“缘”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血缘、业缘、亲缘、友缘、地缘等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关系而形成的种种关系,使得这些相关行为主体与纪录片所要呈现的人物及相关事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他们的叙事和讲述有可能会对相关纪录片创作起到“拾遗补缺”“添砖加瓦”的作用,但是这种叙事主体的叙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年代久远的相关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他们往往并没有直接参与或者直接接触,至少不是相关历史人物本身,所以,他们的叙事往往并不具有多么大的权威性;除了这两种叙事主体之外,还有一种叙事主体,那就是“当事主体”。顾名思义,“当事主体”就是纪录片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本人。从理想的状态出发,反映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涉及到相关历史人物的时候,最好能请到相关的历史人物现身说法,站在或者坐在摄像机镜头前娓娓道来,讲述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和他们的相关经历。但这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如果是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还可以,但是在历史题材纪录片,特别是记录或者讲述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上千年之前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时候,想要邀请到当事主体开展相关叙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满足人们让当事人出来说话,让当事场景浮现在眼前的审美需求,很多纪录片创作者进行了不少尝试,在相关场景再现方面往往通过“摆拍”的方式将相关历史的事发现场复原,而对相关历史人物,他们也往往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加以还原,但是无论是“摆拍”还是“角色扮演”,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带有几分虚构的色彩在里边,换句话说,都是不真实的,难免与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的内在要求发生矛盾,为了规避这种矛盾,有些人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种办法,那就是找到相关历史人物留下的相关文字材料,比如说文章或者书信等等,然后邀请一些当红的影视明星或主持人在特定的现场加以朗诵,以便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前几年曾经火爆一时的《见字如面》。⑧这种方式一开始的时候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经过那些当红影视明星或主持人的现场朗诵,确实能够触动观众的痛点或者泪点。但是如果往深了思考,比较挑剔的观众可能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朗诵者和那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换句话说,那些当红影视明星或主持人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或者能够真正代表那些相关历史当事人来朗诵出当时他们撰写这些文章或者书信时的真情实感吗?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而《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纪录片在这方面却有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将以往大家行动的“终点”当成自己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在找到了相关历史人物留下的相关文章或者书信的基础上,邀请相关历史人物的后代在特定的时空场域进行朗诵,比如说在这部作品的第二集,在谈到东北抗日早期领导人张甲洲的时候,就特别邀请到张甲洲的儿媳刘凤云在现场亲口朗诵了张甲洲夫人留下的怀念张甲州的书信:“他身材高大魁梧、刚毅大胆、爽朗大方、敏捷善谈,有智谋远见,组织活动能力强”,这一个举动看起来只是小小的一小步,但却是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在“当事主体”进行相关叙事创新时的一大步,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尝试!这样的现场朗读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相关历史人物的之间的距离,给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象,使得他们有一种“得其人哉”的感觉。除了叙事主体创新方面的守正用奇之外,《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作品在“场域叙事”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真实的“历史”只有一个,但对于“历史”的记叙则可以有无数种,无论是哪一种历史记叙,记叙者倘若想要使得自己的记叙能够尽可能地逼近真实的“历史”,可能都会想方设法地“逼近”真实的历史现场,因为这可能是“逼近”真实历史的最佳选择,无论是使用竹子介质作载体的竹简,还是使用纸张介质作载体的图书,还是使用电波介质作载体的影像都是如此,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这样的:“20岁时,我漫游江、淮,到了会稽,探寻大禹留下的遗迹,然后又渡过沅江、湘江,向北渡过汶水、泗水,到孔子的家乡鲁地观礼,考察孔子留下的遗风,然后又向南到了薛城、彭城,寻访楚汉相争的遗迹传闻,最后经过大梁,回到长安。”如果对于记录历史的路径不十分了解的人可能会对司马迁这样的旅行会感到有些不解,甚至很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想走就走的旅行”,颇有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味道,实则不然。司马迁之所以大费周章,耗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其目的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逼近”他想要记录历史的现场。从司马迁之后,几千年间中国历史的记录者们基本上都是遵循这个路径来进行相关历史的记录的。使用电波作为介质记录历史的影像历史纪录片肯定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并进入历史现场乃是使用电波作为介质记录历史的影像历史纪录片的“常态”,属于我们前面所说的“正”,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没有这样的“正”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仅仅只有这样的“正”又是不够的。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奇”,在“逼近”历史现场时如何“守正用奇”呢,套用一部老电影的一句台词,那就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作品在“逼近”历史现场的时候也颇有新意。除了摄像机镜头这样的“专业记录者”以及相关史学专家之外,这部作品还引进了许多非专业的记录者,将他们邀请到摄像机鏡头前,让他们像司马迁一样,带领观众找寻当年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现场,比如,张甲州领导的巴彦游击队曾经在1932年10月10日在黑龙江呼兰颠覆日伪军装甲列车,毙伤日伪军多人,这件事曾经上过伪满洲国的《滨江时报》,但这个历史现场究竟在哪里,当地很多人众说纷纭,《白山黑水铸英魂》的主创团队经过深入采访,找到了当年这次伏击战的参与者王英超的后代王光全,由他和另外一个人一起去寻找当年张甲州领导的巴彦游击队炸毁日伪铁路呼海线泥河火车站附近铁道线的现场,并且发声说“左侧的这个铁道就是当年炸毁日寇装甲车的地点,再往前就是当年扒毁的铁路,它那个陡坡特别陡,路基和下面有10多米,所以说选择那个位置,只要火车一脱轨,必翻。”这样的叙事主体与这一集前面刚刚出现的专业历史学者萨苏的相关讲述相互印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小结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座右铭,其后,创新不绝如缕。但创新又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严复先生在论及翻译之难时曾经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⑨套用严复老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创新三难胆、识、能”。这里所说的“胆”指的是勇气。“创新”的具体表现可谓千差万别,但究其实质其实都是做开创性的工作,既然是开创性工作,肯定都是言人所未曾言,想人所未曾想,做人所未曾做。“未曾言”“未曾想”和“未曾做”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观原因,一种是客观原因,抛开客观原因不论,许多事情之所以前人“未曾言”“未曾想”和“未曾做”,并不一定是他们不能言,不能想、不能做,而实在是因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风险。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同时存在着“风险”与“收益”,而“风险”大于“收益”的时候,许多人往往会选择规避“风险”,此乃人之天性,所谓“趋利避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创新则往往意味着有可能“风险”与“收益”并存,甚至“风险”远远大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愿意冒险开展相关创新性工作,确实考验着相关行为主体的胆量和勇气!这里所说的“识”指的是眼光。创新当然需要勇气,但仅仅有勇气也不一定能够达成所求!要顺利达成所求,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眼光,这里所说的“眼光”是指要能够拨云见雾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某些东西,要具备将别人思维的“盲区”或“误区”造成的“终点”变成思维的“起点”或“出发点”的视力。由于种种原因,同样是长着两只眼睛,可能有的人就是看不到应该看到的东西,这一点,香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曾经有比较精彩的描写,该书第二十章“与子共穴相扶将”有这样一段话:说的是武侠少年张无忌九阳真经的功夫练成之后,看到他的外公白眉鹰王与武当七侠之一的宋远桥比拼武功一开始时的困惑:“我外公和宋大伯都是武林中一流高手,但招数之中,何以竟存着这许多破绽?外公这一拳倘若偏左半尺,不就正打中宋大伯的胸口?宋大伯这一抓若再迟出片刻,那不恰好拿到了我外公左臂?难道他二人故意相让?可是瞧情形又不像啊。”其实,白眉鹰王与宋远桥并不是故意想让,而是他们的眼光并没有达到张无忌那个境界,用金庸先生的话说就是“张无忌学会乾坤大挪移心法后,武学上的修为已比他们均要胜一筹”,这种“胜一筹”胜的就是眼光。正是有了这种眼光,张无忌才能够力压群雄。同样的道理,要想使得创新工作确实能够做到可持续,相关行为主体就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张无忌那样的眼光;这里所说的“能”当然指的是能力,从理论上说,“识”应该也属于“能”的范畴,但笔者这里所说的“能”主要还是指能够将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说的“胆”“识”相结合后的相关思考与想法落实到实处的能力,也就是中国古人通常所说的“剑及履及”的能力。概括起来说,本文所说的创新就是要以敏锐的眼光寻找到前人由于种种原因留下的思维“盲区”,通过一番努力想方设法突破这些“盲区”,将因为包括但不限于这些“盲区”所造成的“终点”当成自己思考与行动的“起点”,把创新性思维变成一个个的具体可感的成果。在这些方面,《白山黑水铸英魂》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相关传播介质的选用,还是在妥善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抑或是“正”与“奇”关系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这些突破对于这部作品来说可能只是一小步,但是,对于中国本土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来说,却是一大步。

注释:

①孙佳山:《〈觉醒年代〉藏着什么样的破圈密码》,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3/15/34685609.html,2021年3月15日。

②高洋、闻秀:《鸣警与探索:中共满洲省委的五次抗日宣言》,《理论观察》2021年第2期。

③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纪传体”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A%E4%BC%A0%E4%BD%93/914490?fr=aladdin。

④黑龙江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进一步认识东北抗战历史地位》,《黑龙江日报》2017年3月21日。

⑤陈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原典解读》,《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⑥张云华:《〈魏书〉号为“秽史”的历史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6期。

⑦雷敬敷:《赏石中的审美疲劳及应对策略》,《中华奇石》2020年第8期。

⑧钟倩:《場域”理论视角下〈见字如面〉内容生产及优化策略》,《传媒》2021年第15期。

⑨管雪兰:《论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丽水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传媒研究》编辑部总编辑、三级研究员、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双千计划”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 旖】

猜你喜欢
抗联纪录片历史
Rough Cut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等待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抗联英雄赵尚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