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数学“量感” 提升数学素养

2021-11-19 12:00张媛
天府数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量感数学素养小学

张媛

摘 要: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即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短等特征,并具有利用数学知识准确量化的能力。但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却存在数学量感缺失的问题,虽然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但无法灵活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促进其学科素养提升。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量感”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量感;数学素养

引言: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缺少量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多样化方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对提升其数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导致学生量感缺失的原因

“量感”归根究底就是一种感受,是对物体大小、重量、快慢、长短等感受。学生有了良好的量感,在学习知识时效率会更高,但如果缺乏量感,则会在无形中增加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就会出现一些令人错愕的错误,如“橡皮的长度为5()”要求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单位,一些学生竟然会填“m”、“mm”等,这些错误简直令人费解。这就是其缺失量感的直接表现。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无法理解某些“量”,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学习很多“量”相关的知识,对于身高、体重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其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1]。而对于“吨”、“公顷”等计量单位的学习,由于生活中很难真实感受到,理解起来就会比较难。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没有正确的认知,在应用时出现错误也是人之常情。第二,教学缺乏实践性。在计量单位相关知识讲解时,虽然教材中提供了“实际测量”相关的引导,但教师考虑到一些因素,将这些操作和测量的步骤省略了。如在学习“厘米”这一单位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利用直尺测量书本,通过实际测量对“厘米”产生正确的认知。但在学习“公顷”时,只是简单的教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计算规律,却不会引导其真正感受“公顷”的大小。因为要加强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实验或是活动,部分教师宁愿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练习上,也不愿意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量感迟迟得不到提升。

二、培养小学数学量感的策略

(一)借助问题培养量感

为了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兴趣才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大的动力,当其对数学产生兴趣后,自然会产生求知欲,学习潜能也会被开发出来。教师在教学刚开始就要通过提问引出新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可以让其对所学知识充满了期待[2]。举例来说,在学习《角的度量》一课时,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建立1度角的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问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角的概念”,让其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之后再利用故事引出新课,“在角的王国中有很多成员,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做游戏,玩着玩着两个角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更大。角a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更大。’角b说:‘我的开口比你大,应该是我比你打。’”故事讲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两个角到底谁更大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新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用多媒体展示两个角,并向其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用量角器测量一下,看看究竟哪个角更大。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对角的大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通过测量培养量感

测量是培养学生量感较为有效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其在学习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设计测量活动,能够更好的帮助其对计量单位产生正确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准备天平、卷尺等工具,带领学生测量生活中真实常见的物体。通过开展测量活动,引导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续应用中也就不会出现低级错误[3]。举例来说,在学习《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中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已经了解了角的概念,那么要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会提出将两个角剪下来,重叠在一起比对。教师要赞赏其这一想法,再指正出这一方法的不便性。接着拿出量角器这一教学工具,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其有哪些特点。同学们观察后会发现,量角器虽然是一个半圆形,但是却被平均分成了180份,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而度则是角的计量单位。接着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探究1度角的大小,并尝试在空白处将1度角画出来,并尝试用量角器测量。这种先估后测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对“角的认知”。

(三)开展体验性教学

仔细观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难发现,与计量单位相关的教学内容多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相关的理论知识;知道每一个计量单位所代表的是什么;第二,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换算方法;第三,则是引导学生利用“量”来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形成数学素养。这三个部分存在递进式关系,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更切实的感受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4]。举例来说,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认识量,就要先从认识量开始。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先向学生分析并讲解量的概念,让其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初步的认识;第二,带领学生回顾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等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其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化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对面积单位有更系统的认识。

(四)借助参照物培养量感

量感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是需要后天培养而来。众所周知,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从基础知识开始讲解,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深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部分“量”较为抽象,其理解起来难度较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参照物来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真实的物品讲解“量”所代表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其产生正确的认知,并形成独特的感受,有利于数学素养的提升。举例来说,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量感,不要将教学局限在室内,可以借助参照物开展教学活动。“公顷”、“平方千米”等单位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教师即便是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也很难让其真正理解。为此,可以组织学生带着米尺到操场上集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操场中测量出一公顷和一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大。之后,用粉笔将其勾画出来,并让学生围绕其走一圈。这种利用参照物讲解面积单位的教学形式,可以将抽象的“量”更直观的展示出来,从而加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有利于提升数学素养。

(五)创设有效情境

量感的形成不仅需要视觉上的观察,还需要其他感官相互配合,如用手触摸等。学生建立了清晰的量感后,才能接受更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单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学,还要设计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感知“量感”,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5]。举例来说,在学习《亿有多大》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材料:国家体育馆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建成后可容纳观众19000人。 总票数约900万张,预计可销售门票约700万张,预计收入1.4億美元。之后引出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较大的数,上面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到奥运信息中,就有万、亿等单位的大数。那么,谁能描述一下一亿是多大呢?”由于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种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重视“量感”的培养。接着进入新知探讨环节,由于一亿太大,无法实践探究,教师只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并通过推算计算一亿张纸的厚度,从而对“亿”这一单位有更明确的认知。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缺少量感就会影响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教师应加强对量感的教学。但量感的培养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内完成,而是要通过时间的积累,由量变转变为质变。教师在课堂中应突出重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其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张剑.“体验式作业”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添砖加瓦[J].智力,2020(27):49-50.

[2]王学忠.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分析与研究[J].新课程,2020(29):134-135.

[3]梁秋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开展[J].百科知识,2020(12):62-63.

[4]胡跃攀.巧用三个借助 培养数学“量感”[J].教师,2020(09):72-73.

[5]李莉.借助三大策略,培养学生“量感”[J].教书育人,2020(07):57.

猜你喜欢
量感数学素养小学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低段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
兼收并蓄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