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中的基石

2021-11-19 13:39蔡建清
天府数学 2021年3期

蔡建清

摘 要: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现,它体现在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灵活运用课堂语言、突显板书作用、巧妙设计练习等方面,这些元素都是构建成优秀课堂的基石。

关键词:重组教材;升华语言;突显板书;巧计练习

短暂的学期转眼而过,本人参加了两次市级公开课,面对课堂中的困惑,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知、新的感悟。一堂精彩的课堂固然少不了“画龙点睛”之笔,但更缺不了稳固的基石,籍此,本人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灵活处理教材

创造性地重组教材。教材是教师施教、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据,但传统处理教材的方法,不仅让教师失去了往日上课的激情,陈旧的教材处理早已熟记于教师的心中。因此,教师失去了继续发掘教材的动力,学生也因教师的陈旧教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师生双方面都安于现状,缺乏探索创新。如果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实现教材的重新组合,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课堂素材,让学生在全新的教学元素中充分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趣导学,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四年级教材简便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分开教学往往会造成的知识相互干扰,如果能够实现两种交换律合二为一,设计成A○B=B○A,让学生明白○中可以填加号,也可以是乘号,实现对知识的整合,脉络的梳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通过这样的教材重组,加深了对教材的深层理解,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由此可见,重组教材是一堂课上得精彩的基石。

二、升华课堂语言

数学语言是一门课堂艺术,作为传递数学思维的载体,如何发挥出语言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精炼。

首先,数学语言讲究表述精确到位,注重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以逻辑性验证结果,产生令人信服的推理过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一课中,学生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师对此表示肯定。接着教师质疑:“既然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反过来说,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可以吗?”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范畴更大,正方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正方体的概念包含的定义更多,也就是说,正方体的范围更小,并且用韦恩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见,通过数学语言的精准定位引出知识的冲突,再到思维的激烈冲撞,让学生在辨析中加深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正是教师想要看到的结果,也是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讨。

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信心百倍,一句“你真棒”、“教师喜欢你的回答”、“你的回答真准确”等言语,在大人眼中显得幼稚了些,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对自身努力价值的肯定,孩子听后不但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专注,而且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后续持续效果,让学生喜欢上老师的教学方法,继而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让鼓励性的语言更好地激发学生,活化课堂,就显得非常重要!

再次,教师要注重课堂中语言的节奏。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要教师从头到尾以相同的语速一说而过,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教学重点、难点的地方特意放慢速度,加重语气,来提醒学生。这不但不会影响课堂,反面使整个课堂呈现出节奏的变化,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在一成不变的语速中感到疲惫,产生怠学,厌学的情结,进而影响到学习的质量。

三、突出板书作用

随着现在多媒体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部分教师忽略了板书,觉得板书已经是过时的东西,其实不然,板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往往书写的字不多,但却是本课的精华所在,对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引导作用。巧用彩色粉笔,突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在文字上加上一些彩色的箭头,或者彩色的字母,不但可以丰富板书的颜色,防止千篇一律,审美疲劳,还可以突出全课重难点,通过箭头让推理过程更加直观,逻辑主线突出,也使知识的迁移更加便捷,有助于学生通过板书来回忆、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建构稳固的脉络系统。

四、巧设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是知识的巩固内化,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做到有的放矢,灵活多樣。在实际教学中,既不能让习题设计模式化、一般化,也不能一步摁到底把学生彻底难倒,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反面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设计时要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引导孩子不断向上挑战更高的难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长方体体积应用》一课中,教师先出示图形基本题一,让学生分别计算两个容器的水面高度,这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基本都可以顺利解决,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为后面题目变式转化提升做好前后联系。

接着出示图形变式提升二,基于前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两个容器高要相等,还是运用底面积×高=体积这一公式,只不过这个底不是单一的一个底面,而是由两个不同底面拼接而成的,把两个底面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巧妙解决两个底不同求高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难题的能力。这也是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梯度练习,准确定位“跳一跳,摘苹果”的最近发展区,使孩子们在学习中都有事做,不当“看客”,得到发展,促进思维提升,真正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上图练习不但让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应用问题能力,更是通过比较,建立起“直柱体”的概念,丰富了小学阶段的概念内涵,清晰建立底面积、高与体积之间的联系,准确抓住图形的本质,为今后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的计算铺平了道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由上可见,一堂好的数学课,稳固的基石必不可少,它是课堂成功的保障。基石还体现其它方面,比如: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教师把时间合理分配,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时间,用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等等。滴水成河,只有通过细节的不断完善,才能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永香,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第36期, 245-246

备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构建教研生态圈:农村小学“123”教研样态的新研究》(课题编号:FJJKXB20-12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