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命题立意助推考、教、学一体化

2021-11-20 08:37谭方亮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复习备考关键能力基础知识

谭方亮

[摘   要]高考是指挥棒,永远走在前面。当前的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的情况。随着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思路倒逼中学历史课堂进行改革。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历史课堂的使命和主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考、教、学一体化,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复习备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46-03

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据此推断,此后(        )

A. 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

该题素材来源于美国学者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其记载的是1939年初,随着日军的大规模进攻,国共两党力量的变化和区域的变动情况。

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该题测试情况很不理想,全校282人参考,仅24人得分,正确率为8.5%,成为全卷最难的题。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有两个,一是“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二是“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学生能否准确把握这两个关键信息,直接影响到答题的正确率。

错选A项的学生只抓住了第二个关键信息,忽略了第一个关键信息。他们一看到“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就立刻联系到农村革命根据地,于是选择A项。实际上,选择A项的学生,除了没有关注另外一个关键信息,他们还混淆了两个概念,即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建立起来的两类根据地,它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也有着许多相同点。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工作重心都在农村,其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代表人民的利益,始終坚持走群众路线。因而位于农村、得到人民的支持是两类根据地的共性,并不仅仅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特征。

错选C项的学生抓住了第一个关键信息,也留意了第二个关键信息,却在历史时序上犯了错误。他们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军队逐渐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丧失了精锐部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在农村不断发展,并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这似乎跟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是吻合的,但他们没有留意时间的先后,把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弄错了。应该说,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随后通过渡江战役才逐渐把国民党军队主力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共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区域也随之发生变化。错选C项的学生,对于这种变化,并没有准确的认知。

错选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存在偏差,没有建构起流畅的知识链,或者存在知识断层的现象。正是因为基础知识存在偏差,导致他们在材料的阅读、信息的提取、知识的迁移、概念的理解、结论的判断上都存在着问题。基础知识的偏差固然与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能力有关,但与教师的教学也不无关系。

首先,留意时间有余,关注空间不足。大部分教师对时序会比较关注,在教学中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时间的演变,如通过时间轴、坐标图、大事年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呈现出时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但是在空间观念的培育上,教师普遍都关注不够、着力不足,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其次,关注知识有余,关注思维不足。一轮复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按部就班,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复习,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突破,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但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单元之间的逻辑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导致他们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也缺乏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他们得到的知识有不少是孤立的,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的系统理解和整体把握。

二、学科素养考查情况分析

该题考查效果不理想,区分度不高,但在试题的命制上,却有其可取之处。从试题立意来看,该题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考查了中共党史和近代革命传统文化,与当前高考命题的立意基本一致。从知识考查来看,该题立足于抗战前期敌我战略态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和区域变迁等相关史实,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从思维考查来看,该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从而解决问题,四大学科能力均有涉及。从素养考查来看,该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并隐性地考查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素养。因此该题较好地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理念。

1.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

时空观念素养是高考考查的着力点,属于核心思维层面。该题较好地考查了时空观念素养。题干材料没有时间界定,学生须根据国共两党力量的变化和区域的变迁,准确判定材料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否则就容易答错。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并“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时空观念素养水平一)。该题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时间的基础上,结合题干材料注意空间的变迁,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区域的变动、军事力量的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工作区域的相应变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时空观念素养水平二),然后再对选项进行分析,以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时空观念素养水平三),从而培养学生“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时空观念素养水平四)的思维方式。

2.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历史解释素养是高考考查的创新点,属于学科核心能力层面。该题直接考查了历史解释素养。首先,选项中涉及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大战役、敌后战场等重要的历史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是准確答题的前提。而这本身就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其次,学生必须在广泛占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迁移“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历史解释素养水平一),还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历史解释素养水平二),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3.其他学科素养的考查

该题还隐性地考查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三个核心素养。该题是典型的情境材料题,命题者通过提供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要求学生“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史料实证素养水平一),并在此基础上,“在对史事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二)。该题的主旨是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逐步摆脱列强控制走向自强?作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该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家国情怀素养水平一、二),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家国情怀素养水平三、四)。该题呈现了国共两党力量消长及区域变迁,表层原因为日军的进攻,但其本质原因在于民心的向背。命题者就是想“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而这就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就高三复习备考而言,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考,考、学、教三者应该和谐统一、全力推进。该题命制的意图、考查的方式、测试的状况、反馈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并以此优化教学流程、完善备考环节、提升复习效率。

1.方向是核心,平衡是关键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评析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时说,命题深入贯彻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遵循“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充分发挥历史学的育人功能,增强立德树人的时代气息。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一直以来都在承担着为国育才的大任,体现着国家的意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答案。高考命题有了更明显的方向,这有利于中学备考。

2.文本最重要,真题须钻研

2020年起,现有高考体系中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再修订,取而代之的主要是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和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20年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进入了“后考纲时代”。在“后考纲时代”,师生备考必须用好三个文本:《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教材。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创造性地提出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上述选择题就是一道典型的“素养导向”的试题。因此,中学教师要从学科层面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深刻理解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性质,准确把握“一核四层四翼”的含义,深入探究问题情境在高考中的价值和功能。

课程标准从学科层面,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检测、实施建议等作了一些规范和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新旧课标之间的关系,做到知识内容基于旧课标、核心素养来源新课标、教学要求和考查方式二者皆兼顾。

教材是学生备考最权威的文本资料,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几乎都来源于教材。不少省份2021年高考采取的是“三旧一新”,即旧标准、旧课标、旧教材、新高考。因此复习备考必须立足旧教材,抓住学科主干,同时也要关注新教材,但切勿过度解读新教材。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新教材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学习素材和试题情境,如多元一体、民族交融、文化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等历史概念,《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习拓展》等栏目中的学习资源以及大量的历史地图和学术前沿观点。

高考是指挥棒,高考真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中学教学。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务必要加强对高考真题的研究。首先,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近年来的各套全国卷,至少五年,甚至八年。对于这些试题,教师应该进行分类研究,详细了解材料的形式、问题的呈现方式、知识的考查角度、考点的出现频率、试题的演变趋势、学生的潜在问题等等。其次,要让学生多做真题,从中寻方法、悟启示、找题感、得规范。最后,要对真题进行改编,充分发挥真题的价值。如可对选择题修改选项、主观题改变角度、常规题变换条件、开放题重构答案等。

3.基础是王道,提升靠训练

基础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高考命题强调基础知识,关注主干内容,因而教师在平时需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在复习时,全面准确掌握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等才是学习、提分之道。必修与选修要主次分明,整体与局部要强弱得当,中国史与世界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要配置合理。

复习必须要与练习相结合,正确而科学的训练能巩固复习成果,排除思维障碍,培养学科能力。高效训练要注意三点:一是精选题目。所选的题应包括三类,即教材基本内容重现或变通的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题、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题。二是科学做题。不能仅仅停留于获取答案,还要关注做题的过程,做到归纳答题方法、分析错因、总结做题规律和技巧。三是重点讲评。既要讲知识,更要讲方法。既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知多题的练习效果,训练学生答题规范化、知识系统化、思路规律化。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复习备考关键能力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考纲变化与应对策略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的方法研究
中考英语复习备考的实践与体会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基于应试能力培养的政治复习策略研究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