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疆地域文化对历代文人创作的影响

2021-11-21 07:22邹淑琴
新疆艺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西域书写新疆

□ 邹淑琴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自古以来就非常密切。古往今来,有众多的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以地名或地域特色来命名,如“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等说法,都体现出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基于一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产生的文学,必然体现出特定人群的独特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精华乃独特的文化之底蕴,因而地域在文学层面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作为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民俗文化,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传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住民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意识观念。

在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集体无意识的民俗化洗礼。因此,作家的创作意识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了民俗的视角、表达方式和特定内容,有了这种渗透,作品才会融入民俗化的群体而被读者接受。作家自身及其作品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地域和民族特性,他们虽不是民俗专家,不是单纯地记录民俗,但往往能够通过对民俗的书写来反映现实。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涉及民俗,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书写和表现民间风情,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地域风俗。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作家,对其生长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他了解自己所在一方水土中的山川风貌、人文景观、民俗习惯、人情世态等,这些表现在作品中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新疆特殊的地域、历史和多民族共居所形成的特有的民俗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自古以来,作家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新疆不同时期的民族风貌进行了精彩丰富的描写。这些诗人文士中,有的是身处中原但憧憬西域文化而创作,如唐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写过关于西域文化和生活方面的诗篇;有的是曾经被派遣或者流放到西域,亲身体会了这里的异域风情;还有因为战乱、迁移等原因来到这里等等。总之,不论什么原因,他们都对西域文化作了书写,他们笔下的西域文化独具一格。

辽远的西域风情曾令很多中土地区的诗人文士动容,尤其是在唐代。大唐盛世,中华文化自信满满,许多大诗人都热衷于书写遥远颇有几分神秘、浪漫的西域,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人都写过西域的歌舞、物产、美酒、美食、胡女以及各种与中原风俗迥异的西域生活习俗。如元稹、白居易都写过《胡旋女》,李白、杜甫笔下的胡姬,张祜等诗人笔下的柘枝舞、胡腾舞,以及西域乐舞特有的鼓乐节奏,琵琶、筚篥、羌笛等各色乐器,诗作中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舞者洒脱活泼,气氛热闹欢快。歌舞时宾客们畅饮西域葡萄酒,宴会上各种西域美食,如手抓羊肉、乳酪、馕等西域民俗文化元素,在唐诗中有大量的涉及。与中土地区对西域歌舞宴饮、风物的书写不同,岑参笔下突出了西域特有的自然地理风貌,如“白草磨天涯,胡沙莽茫茫。”(《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等诗句,展现了古代西域风沙漫漫、人烟稀少的环境风貌。还如陶翰的《燕歌行》:“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描写了西域的寒冷。这类诗作体现了西域特有的地理物候风貌。

胡旋舞

元代作品也有很多书写西域风情民俗的内容,如政治家兼学者耶律楚材描绘的西域城郭的居民生活:

“寻思干甚富庶,用金铜钱,无孔郭,百物皆以权平之。环郭数十里皆园林也。家必有园,园必成趣。率飞渠走泉、方池圆沼,柏柳相接,桃李连延,亦一时之胜概也。瓜大者如马首许,长可以容狐。八谷中无黍糯大豆,余皆有之。盛夏无雨,引河以激,率二亩收钟许。酿以蒲桃,味如中山九酝。颇有桑,鲜能蚕者,故丝茧绝难,皆服屈眴。土人以白衣为吉色,以青衣为丧服,故皆衣白。”(耶律楚材《西游录》卷上)

这里涉及到了西域的物产、庭园格局、风土习俗等等,十分详尽。文中还写道“留得晚瓜过腊半,藏来秋果到春残。”由于西域冬季寒冷,老百姓秋末把瓜果以埋入地下等方式储藏起来,留到冬天或来年春天食用。另外他还有诗句:“黯紫葡萄垂马乳,青黄杷揽灿牛酥。”(《赠蒲察元帅七首》)形象记录了西域特有的物产饮食。明代陈诚的《达士干城》:“桑麻禾黍连阡陌,鸡犬牛羊混几家”描写的是西域城市面貌。“巍巍金璧甃高台,窗户玲珑八面开。”(《至撒马尔罕国主畏鲁百果园》)则是对独具特色的西域(今中亚部分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的描写,此诗还写到了此地的饮食习俗,吃抓饭“不用匙翻手自拈”,喝马奶和自酿的葡萄酒等等。陈诚的诗中还写到当地民众的射葫芦游戏(《射葫芦》),以及歌舞等活动。

清代诗人对西域文化的书写更加丰富多彩。清朝乾隆年间,国梁赴任乌鲁木齐,写下了许多反映西域生活与文化的诗作,如“行爱冰车轻胜马,坐怜熊席软于绵。”(《即景》)这里“冰车”就是新疆人所说的“爬犁”,冬季在冰雪路面上用于滑行很轻快,熊皮做的席子又软又暖。清代书写新疆地域风俗、文化最有影响的学者文人是纪晓岚。他在被流放乌鲁木齐的两年多时间里,亲身经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写下160 首诗作,总名为《乌鲁木齐杂诗》,从风土、典制、民俗、物产、游览、神异六个部分多侧面展示了新疆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信仰观念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部分,一共有38 首,是对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民风的真实记述。其中有对民居风格的描写,如其二:“雕镂窗棂彩画椽,覆檐却道土泥坚。春冰片片陶家瓦,不是刘青碧玉砖。”这是说,在新疆,除祭祀神灵的祠堂庙宇外,其他屋宇的屋顶上都是缀泥而不用瓦,且每年都要用泥涂抹一遍,这自然是受新疆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的影响。有对当地婚俗的书写:“婚嫁无凭但论赀,雄蜂雌蝶两参差。”(其八)。诗注中说,此地风俗“娶妇论财,多以逾壮之男而聘髫龀之女者。”写了当时乌鲁木齐地区民间婚姻的特点,一是娶妇论财,二是夫妻年龄悬殊。“鸡栅牛栏映草庐,人家各逐水田居。”(其十八)。可见当时地广人稀,许多农户伴田起屋,居住分散。“只怪更深齐吠影,不容好梦到南柯。”(其二十二)。写了乌鲁木齐家家户户养犬的风俗。也有对新疆农民春播方法的书写,如“十里春畴雪作泥,不须分陇不须畦。珠玑信手纷纷落,一样新秧出水齐。”(其二十三)。农民撒种熟练,出苗自然齐整。“半带深青半带黄,园蔬已老始登床。”(其二十九)。写当地百姓不买嫩绿的新鲜蔬菜却爱买深青发黄的蔬菜的奇特风俗。也有对当地军民着装衣饰风格的书写,如“氆氇新裁短后衣,北人初见眼中稀。松花惨绿玫瑰紫,错认红妆出绣帏。”(其三十四)。作者为此作诗注道:“地本军营,故以长褂为亵衣,以短褂为公服。官民皆用常色,惟商贾多以紫绿氆氇为之。”还写到新疆人爱喝茯茶,原因是新疆水寒,茯茶暖胃(其三十五)等等。另外,在《风土》部分,也有对新疆气候、农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书写,如“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写了当时新疆的农业生产几乎都要靠雪水灌溉,引水出山之处被称为“龙口”。纪晓岚的诗作中还写到新疆的物产,如小麦、葡萄,写到戈壁荒漠、红柳、芨芨草等等。《乌鲁木齐杂诗》对当时新疆民俗风情的详细描写是作者纪晓岚在新疆生活的真实记录,抒发了对新疆生活与文化的情感和思考。

纪晓岚画像

另外,清代前期曹麟开在《塞上竹枝词三十首》中也描写了新疆的民俗文化、环境气候以及物产等方面的内容。如描写维吾尔达瓦孜艺人高空走绳的技艺:“百尺竿头步可登,分棚云际絙长绳。捷儿逞技凌空舞,不数寻橦度索能。”诗作中还表现了新疆地区由于区域不同气候、气温差别很大的特点,如:“一样地形天气异,庭州多雪火州炎。”成书的《伊吾绝句三十首》描写了新疆农业特点。新疆土地广阔,气候、灌溉等原因使得农业种植方式上与内地大不相同,小麦、水稻一年一熟。诗中写道:“早耕晚获看农忙,一熟须教歇两荒。蔡巴什湖四千亩,三秋麦豆始登场。”和瑛对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独特性观察得更加细致,如《观回俗贺节》:“怪道花门节,刲羊血溅腥。羯鸡充乡里,娄鼓震羌庭。”诗作描写了新疆少数民族庆祝古尔邦节时宰羊献祭、击鼓欢庆的场面。祁韵士的《无题》中有“羊肝下酒沙壶暖,牛乳烹茶木钵温。”描写了新疆少数民族居民用陶土和沙制作的沙壶盛酒、羊肝下酒,喝奶茶等习俗。《回节》一诗写了维吾尔族开斋节的习俗:“五十二回八杂尔,把斋入则过新年。”等等。

西域民俗文化、生活对清代后期文人的影响更明显。林则徐在《回疆竹枝词》中还写了西域特有的瓜果饮食:“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之十六);“稻粱蔬果成抓饭,和入羊脂味总膻。”(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之十五);衣饰方面的描写,如“赤脚经冬本耐寒,四时偏不脱皮冠。”(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之十九)这里写了维吾尔族男子一年四季戴皮帽的习俗,从这些诗作可见,林则徐十分了解当时新疆的风土人情,并把他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诗,写实与诗意相得益彰。

史善长在诗中也描述了西域生活风俗:“羊头高护屋,马粪细煎茶。”(《马莲井子》)“苦水煎茶马粪香”(《过瀚海》),吃羊肉、用马粪烧火煎茶,这都是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施补华的《马上闲吟七首其三》中有写牧人生活起居的诗句:“山居只觉穹庐大,半住牛羊半住人。”有写老人大多蓄长胡须,少妇多喜欢编辫子的生活习俗:“老人多垂胡,少妇工结辫。”(《纪行十四首》)。有写少数民族服饰饮食习俗的:“白布缠头两辫斜,布回风俗妇持家。密藏马乳旋成酒,细醮牛酥待点茶。”(马上闲吟七首 其二)。肖雄的《西疆杂述诗》里,对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所感更是做了分门别类的详细书写,涉及到“伦理”“宗教”“风化”“服饰”“婚嫁”“丧葬”“耕种”“牧养”“饮食”“园蔬”“鸟兽”“草木”“土产”“艺术”“娱乐”等32种,当时新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被书写,细致丰富,令人叹服。如《衣服》中,写到新疆居民的着装风格:“章身多爱锦衣鲜,窄袖长裾领自圆。袍绔暑天齐尚白,腰间犹系一条棉。”(《西疆杂述诗》)等等。

林则徐画像

中国现当代作家对新疆地域、民俗风情的关注和书写,更加深入具体,对其思考和认识也更明白清晰、全面、透彻。如闻捷在《天山牧歌》中,写了诸如雪莲、羊群、葡萄园、白桦林、鲜奶、烤肉、手鼓、三弦琴等极富新疆地域特色的事物,写了小伙子在葡萄架下弹琴唱歌向姑娘表达爱意、“姑娘追”等独特的爱情表达方式,他的诗作将甜蜜的爱情与优美的情思置入风景画和风俗画之中。例如《婚礼》一诗中写到的维吾尔族婚俗:“新人脸对脸坐下了。/他说:‘我可要按照风俗办,狠狠地打你一拳……’/他的手没有落上她的背,而在轻轻抚着她的发辫。/她说:‘那你也该伸出脚,让我按照风俗脱去皮靴。’/她的手没有去碰他的腿,而是把他的双手紧紧拉着……”。《阿合买提与帕格牙》(王玉胡)《在欢乐的天山草原上》(梁学政)《叼羊场上的故事》(马康健)等众多作家作品中都有对新疆少数民族共同喜好的娱乐游戏活动、习俗的描写。

大漠绿洲

建国以来,对新疆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民族语言、心理关注书写得最为丰富细腻、生动真实的作家当属王蒙。他的小说中描写了维吾尔族的劳动、农牧民的衣帽服饰,谈吐习惯等。这些与他对农村、城镇、草原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一道,共同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他的《在伊犁》《鹰谷》《温暖》《歌神》等系列小说中详细书写了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礼仪习惯、婚丧嫁娶、语言称谓、伦理规范等等。如认为吞吃生鸡蛋能治嗓子,喝羊尾巴油包治百病,习惯盘坐或跪坐在毡子上,饮食如馕、抓饭、烤包子、拉条子、面肺子等日常生活细节。从自然地理特征,到农村城市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南北疆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人们的性格气质等方方面面,加以表现,由此可见新疆民族民俗文化对作家影响之深之广。王蒙不是以他者的身份书写新疆,搜异猎奇,而是以亲历者、在场者的视角审视、反映,这是很多同类作品缺失的。

新时期以来,以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为题材,在作品中着力书写新疆生活的作家还有很多,如碧野、张承志、红柯、白练(回族)等。还有部分作家书写新疆兵团生活,如董立勃、韩天航等。以描写新疆阿勒泰地区日常生活而享誉文坛的作家李娟在其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冬牧场》等作品中对她所接触的新疆生活的原生态体验与书写,无疑是另一种文化视角的思考与解读。

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历代文人、作家、诗人的创作之源,他们的作品再现了不同时期的新疆人的生活、形象,不仅在文学领域,也为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猜你喜欢
西域书写新疆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书写春天的“草”
祖逖闻鸡起舞
新疆多怪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