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种机织物密度测定方法

2021-11-21 11:41吴定英丁心华
中国纤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根数用具测定方法

文/吴定英 丁心华

1 引言

机织物是由相互垂直的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织机上按一定规律交织而成的织物,所以机织物密度包含经密和纬密,是机织物在无折皱和无张力下,每单位长度所含的经纱根数和纬纱根数(一般以根/10cm表示)。对于纱线线密度相同的织物,密度不同则织物的紧密程度就不同,织物的重量、坚牢度、手感、透气性亦不同,因此,密度是织物重要的技术条件[1]。我国现行的机织物密度测试方法标准为GB/T 4668—1995《机织物密度的测试》,标准中规定了机织物密度测定的三种方法,分别是织物分解法(以下简称为方法A)、织物分析镜法(以下简称为方法B)和移动式织物密度镜法(以下简称为方法C)。该标准发布实施时间距今已有20多年[2]。随着时代的进步,织物质量要求和市场需求多元化发展,设计的创新、织造装备水平的提高使织物组织结构多种多样。因而近年来,纺织面料趋向于多样化、多元化及复杂化方向发展[3],导致标准测定技术要求难以满足质量检测需要,这给检验人员测定机织物密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科学、合理试验,提高检测质量,本文从这三种线密度测定方法的试验原理、适用范围、用具装置、试样准备和操作步骤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建议,对检验人员测试线密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针对标准的分析与讨论

我国现行机织物密度测试方法标准为GB/T 4668—1995《机织物密度的测试》,标准中规定了机织物密度测定的三种方法,检验人员要根据织物的特征和方法的适用范围选择任意一种来进行测定。

2.1 试验原理方面

方法A需剪取、分解织物,方法B与方法C是通过用具装置直接分析观察织物,三种测试方法试验原理有所差异主要是用具装置的不同,但都是通过人工计数一定长度的纱线根数,然后再折算至10cm长度的纱线根数来判定机织物密度的大小。

2.2 适用范围方面

方法A与方法C的适用范围相同,方法B只适用于大于50根/厘米的织物。但结合织物特征、标准规定的最小测量距离和测定方法的用具装置三个方面来分析发现,标准规定方法B和方法C的适用范围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适用范围有差异:方法B不适用于测定使用织物分析镜未能观察清楚窗口内所有纱线的织物,不适用于测定组织循环宽度大于织物分析镜窗口宽度且密度不匀的织物(由大面积图案组成且分区域测定的机织物除外);方法C不适用于使用移动式织物密度镜未能观察清楚标志线下所有纱线的织物,不适用于组织循环宽度大于移动式织物密度镜上刻度尺量程且密度不匀的织物。

2.3 用具装置方面

三种方法完全不相同,但三种方法的用具装置简单,主要靠人工手动操作,主要作用都是便于检验人员观察计数纱线根数及测量长度。方法A是剪刀剪取试样和钢尺测量长度,使用方便,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但破坏织物引起浪费。方法B和方法C的装置放在织物一面,直接观察并计数纱线根数,操作简单、速度快,织物可再充分利用,但对于密度较高、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的织物,这两种方法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4 试样准备方面

三种方法中除了方法A需剪取制样、破坏试样,其余基本相同。标准方法中对如何测试每厘米纱线根数没有明确规定,而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织物因设计需要使其织物密度大小不匀,若检验人员测试所得的每厘米纱线根数偏大或偏小,那么最小测量距离则偏小或偏大,最终影响测定结果。所以,织物的每厘米纱线根数应按照织物的完整组织循环包含的纱线来换算,在确定测量距离时,不仅要满足标准规定的最小测量距离要求,还应满足所测的为织物完整组织循环的整数倍。

2.5 操作步骤方面

三种方法的操作步骤主要在于使用装置的不同而导致有所差异。方法A是通过检验人员直接手工拆纱计数纱线根数,测量精度高,试验数据可靠,但属于破坏性试验。方法B是检验人员将织物分析镜放在平整无折皱、无明显纬斜的织物上,通过分析镜窗口观察织物并计数窗口内的纱线根数即可,但对于一些高密、复杂组织物,通过一面观察并不能看到窗口内所有的纱线,导致少数漏数,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方法B不适用于测定使用织物分析镜未能观察窗口内所有纱线的织物;一些织物组织循环较宽且密度不匀,若织物分析镜窗口宽度小于组织循环宽度,在只满足标准规定测量距离的情况下测定会导致结果数值偏大或偏小,试验并不科学合理,所以方法B的用具装置不适用于测定组织循环宽度大于织物分析镜窗口宽度且密度不均匀的织物(由大面积图案组成且分区域测定的机织物除外)。方法C的用具装置是利用刻度尺和可往复移动的带标线的放大镜从织物的一面来观察计数一定长度内的纱线根数,该方法用具装置的作用与方法B的用具装置相似,可普遍用于一般机织物,对于一些结构紧密、组织复杂的织物,此用具装置不能精确测定,所以方法C不适用于使用移动式织物密度镜未能观察到标志线下所有纱线的织物,不适用于组织循环宽度大于移动式织物密度镜上刻度尺量程且密度不均匀的织物(由大面积图案组成且分区域测定的机织物除外)。

整体来看,由于三种测定方法的用具装置不同,导致试验原理、适用范围、试样准备及操作步骤有所差异。

3 问题和建议

目前这三种测定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如何选择测定方法,标准并没有特别详细的阐述,检验人员选择方法的依据较为单一;(2)标准规定方法B和方法C的适用范围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适用范围有差异,易误导检验人员选择测定方法;(3)如何测试每厘米纱线根数,标准方法并未做详细说明,影响确定测量距离;(4)用具装置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机械化程度不高,人为影响因素较大;(5)操作步骤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操作人员的情绪、目光、对织物的分析、标准的理解程度、方法及测定部位的选择等,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鉴于上述情况,为顺利进行试验操作、出具准确有效的报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对检验人员要有严格的要求。检验人员平时要注重对标准的学习,多交流探讨,加深对标准的理解;要注重学习分析织物基本结构,特别是织物经纬的区分、织物明显疵点及纬斜的判定、织物组织循环的鉴别等,获取这些信息与机织物密度测定部位及测量距离大小的选择有关。三种方法主要以人工操作,而标准对于一些细节并没有做进一步的阐述,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具备一定的经验,检验人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谦虚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在检测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检测能力水平。在测定过程中不能忽视操作规范,要仔细分析面料,正确选择测定方法,合理选择测定部位,要从细节抓起,如目光、手法及计数等每个步骤都应认真细致,只有操作步骤规范了,才能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二是合理选择测定方法。对如何根据织物的特征来合理选择测定方法,标准中并没有特别详细的介绍,通过多年实践经验,作者总结步骤如下供参考:(1)分析织物。主要分析织物结构及织物组织循环和每厘米纱线,然后观察织物通过采用方法B和方法C的用具装置是否能看清完整组织循环内的所有纱线,并测量、计算每厘米纱线根数。(2)确定测量距离。测量距离不仅仅要满足标准规定的最小测量距离要求,还应不小于织物的一个完全组织的宽度。(3)选择测定方法。如有争议的情况下,选择方法A;依据面料分析结果和测量距离,如使用织物分析镜能看清窗口内所有纱线的织物,织物组织循环宽度小于织物分析镜窗口宽度的织物(由大面积图案组成且分区域测定的机织物除外),最小测量距离不大于织物分析镜窗口宽度的织物,满足以上要求可采用方法B;如使用移动式织物密度镜能看清标志线下所有纱线的织物,组织循环宽度小于移动式织物密度镜上刻度尺量程的织物(由大面积图案组成且分区域测定的机织物除外),最小测量距离不大于移动式织物密度镜中刻度尺量程的织物,满足以上要求可采用方法C;如未满足方法B或方法C的条件,则选择方法A;方法A属于破坏性试验,在满足情况的条件下建议优先考虑选择方法B或方法C,无需剪取,织物可再次被使用,减少垃圾的产生,节能又环保。

三是规范操作步骤。合理选择测定部位,测定部位离布边至少5cm,阶梯状选择部位,部位之间不应包含相同的经纱或纬纱,应包含织物组织循环的整数倍以上。使用方法A时,对于密度较小、组织结构易松散的织物,标示测量距离时注意防止拉伸或松散,避免产生偏差。使用方法B和方法C时,使用装置小而轻,使用时注意固定位置,防止滑移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检验人员观察计数时应双眼睁开,视线应始终垂直于刻度线和织物表面,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对机织物测定方法标准进行修订、更新:应根据市场各类机织物特征进行分析、统计,结合用具装置规范适用范围;织物的每厘米纱线根数应参照织物组织循环的纱线根数来换算,测量距离不仅要满足标准规定的最小测量距离要求,还应满足织物组织循环的整数倍,完善测定最小测量距离规定;加强优化使用装置,使操作步骤转向机械化,规范统一操作;详细阐明如何根据织物的特征来选择测试方法,严谨操作步骤,标准中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猜你喜欢
根数用具测定方法
更正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漂白粉有效氯测定方法
粗苯中氯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改进的高氯废水CODCr的测定方法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玉米的胡须
基于改进型号第二娄无厅点根数的北斗CEO卫星广播星历拟合算法及实现
茶叶专用审评用具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