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于生 打造探索型的生态课堂

2021-11-21 12:01戴古月
小学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合数质数因数

戴古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媒体的“炫彩”效果,或囿于“精心”预设的内容授课,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在教学求真务实的今天,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与生活进行互动交融,能促进多元思维的碰撞,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生机。

一、留有言说空间,让学生“说”数学

一些学生不愿说,或是说不出,教师往往让学优生“说”思路,“说”解题步骤,再让其他学生从倾听中获得“顿悟”,至于他们是不是真懂、掌握到何种程度,教师往往无暇顾及。教师要多鼓励他们的大胆表述,他们学会规范地“说”、创新地“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掘。学生“说”得规范,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清晰有序准确地表达,才能让他们能听得懂。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他们会用“说”来征服他人,或据理力争,或展示观点,这都需要学生进行细致的准备。教师也要为学生展示“说”提供空间,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掌握“说”的方法,从而能相互激励、相互分享,形成活泼生动地“说”数学的氛围。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关注,增进他们对新知的感受。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下《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一课内容时,教师在小结时让学生说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学生总结出两种方法:一是运用“数枝”分解法,利用低年级学过“分一分”的经验将其分解为两个数的积,如果因数是合数,仍需继续分解,直至所有因数都是质数。另一种方法是运用试除法,从最小的质数试除,如果仍是合数,就会一直除下去。也有学生说出质因数与因数之间的区别,因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1,是合数,而质因数只能为合数的因数,且自己须是质数。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类比质因数的分解,通过对比探析质因数与因数之间的区别,能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在言说中走向深入。

二、发展实践能力,让学生“做”数学

教师还要为数学课堂增加营造活动的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启迪,促进学生数学技能的提升。动手操作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在强调动手的同时,要做到手脑并用、做思并进,不能为操作而操作,不能使实践变得盲目无序。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下《圆的周长》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在硬纸板上画出4个大小不同的圆,并剪下来,小组讨论出测量圆的周长的办法。大家彼此分工,有学生负责测量圆的直径,也有通过在刻度尺上“滚”的方法量出周长,也有学生从“曹冲称象”中获得启示,拿出细线去测量圆的周长,大家在测量后记下圆的周长、直径,再求出周长与直径的商。学生探索的虽然不够“精密”,但学生在操作中有了自己的猜想、测量、计算、讨论,会增进对圆周率的理解。“注入式”会使数学知识变得枯燥乏味,教师要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让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中“生长”出来。动手操作不再把知识原原本本地搬进大脑,而是以原有知识为桥梁,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产生、发生、形成过程中建构新知。

教学的过程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教师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的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操作经验,让他们累积数学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他们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几何模型,学会用学具去探索数学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数学规律的把握。

三、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用”数学

教师要引领学生留心生活,观察周围世界,让生活与数学无痕连接,用数学思维去考虑生活问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解决方案,这样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能探寻到生活的本质。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思想,如探讨学校圆形花坛面积的求法,统计出班级家庭中每月的用电量,让学生尝试从数学角度去分析思考。

学生在完成应用题时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支撑,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基础知识,就会出现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在审题时要具有语言转换的能力,或会读图、或会读文,这样抽象的知识才会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信息。教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让他们不仅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建立知识的连接点,还要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建立联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的记忆更准确、思维更敏锐。教师要加强审题的训练,让他们能读透、读懂题目,要避免思维的干扰,让他们说问题、说条件,能促进对题目的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教师要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他们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合理设计应用题,具有实际性、开放性,能提高学生搜集、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学生要学会寻找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能获得广泛的经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让学于生,为学生留有空间,让他们去“说”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能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合数质数因数
质数迷宫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组合数算式的常见化简求值策略
质数找朋友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质数“嫌疑犯”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
质数嫌疑犯
巧记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