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科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写作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2021-11-21 17:16
写作 2021年5期

王 辉

中国写作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于12月26日举行,全国各地学者围绕“写作学科的历史与未来”主题和“写作学历史与契机”“写作教学理念与实践”“写作学科当代发展”分论题做学术报告。本次会议既有对写作学科历史起源的回溯,又有对写作学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同时还涉及高校写作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具体写作实践的讨论,充分体现了当下中国写作学不断创新的生命活力和研究生态。

一、主题阐释:写作学科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新认识

中国写作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会长方长安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写作学会40年来始终致力于联合全国写作界力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与时俱进,以各种形式努力促进写作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历史已经进入到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回顾来路,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更要坚持不忘初心,谋划新的发展愿景。方长安呼吁,“中国”“写作”“学会”构成了我们的三个关键词,“中国”是我们的身份,“写作”是我们的专业研究范围,“学会”决定学问性、研究性是我们的特征和属性,我们应围绕这三个关键词研究写作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自己的写作学。

回顾学科历史、展望与规划学科未来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写作学有什么期望、写作学能对社会和时代发展做什么,是写作学科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主题发言阶段的7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武汉大学涂险峰和四川大学李怡都认为写作学科不应自我孤立在学科或课程教学内部,而是要拆除学科边界,让写作成为所有学科教育乃至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涂险峰从中外文学史课程中的写作训练和教学出发,提出“写作课程与很多学科关系密切,拥有巨大拓展空间”这一鲜明观点。他引用米兰·昆德拉将小说定义为对存在的探寻的概念,强调了写作实践的重要性。在涂险峰看来,只有真正动笔书写才能体会仅仅是解析或学习无法体会的对作品内涵、韵味、方式的真切感受。写作看似有边界,实则无边界,这种无边界就是写作的边界。李怡认为仅仅用文艺理论形式讲授写作知识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时代要求,创意写作兴起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创意写作的兴起使写作研究和思考进入到一个更富于个性的历史时期,既对传统写作课和写作训练提出了挑战,又为写作者提供了更加完美有效地表现情致、思想和语言感悟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认为去知识化是文学写作专业痛苦而必然的抉择,应该重视实践能力,要把虚构的文学创作能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他认为文学教育复兴的关键在于去知识化,作家入驻高校中文系、文学院和中文学科起到的主要作用便是通过去知识化的方式教给学生更多的实际操作方法,而不是传授一套看起来正确完备的写作知识。四川师范大学谭光辉讨论了写作中的“真实”与“虚构”问题,详细阐述了虚构判定的四条原则:一是体裁形式与虚构性互为判定依据;二是声源人物不影响叙述内容的虚构性判定;三是纪实与虚构可以交叉;四是作者并不能决定读者对文本纪实性的判断,纪实或虚构最终由读者决定。

与理论探索相呼应,武汉大学李修文、清华大学梅赐琪、信阳师范学院沈文慧分享了武汉大学驻校作家制度、清华创意写作课、信阳师范学院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况,从实践层面对高校写作教学模式和路径进行了多元化探索。李修文对作家入驻高校后的可能路径做了三方面思考:一是现代大学学科教育对创作的挖掘和研究应该强调源头意义上的文学经典性,要密切关注创作本身;二是要围绕增强写作现场感、拆除文学与生活边界两个重点展开具体的创意写作教学;三是作家应当有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中的抱负和志愿。梅赐琪回顾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开设历程,介绍了清华写作不是语文课,不是学术论文写作课,也不是辅导如何写作的“修车铺”,而是具备主题式、小班制、深度浸润三大特色的通识写作教育课。沈文慧论述了信阳师范学院五位一体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一是着力进行创意写作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合理设置创意写作课程体系;三是着重加强创意写作教材建设;四是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围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来设计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五是注重思政课程,以扎实的精神养成教育助推创意写作能力提升。沈文慧表示,当前新时代高等学校一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如火如荼,大学创意写作应当趁势而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毛正天在主题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7位学者的精彩论述,并谈到写作学虽然已经鸟枪换炮,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仍需要从问题、学理、方法三方面考虑自身的发展。首先是问题,写作学研究要从核心问题出发,不能停留在现象层面;其次是学理,学理是写作学科赖以生存的方向和核心,我们关于写作的认知和观念需要重新建构;最后是方法,写作学科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完成自己的方法论转变,明确自身建立什么样的写作观念。

二、写作学历史与契机讨论

“写作学历史与契机”论坛专家的研讨涉及写作学理论、写作学历史、大学写作基础教学课程建设、写作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问题,形成了多声部、多主题、多角度、多观点的对话和思考。

写作学理论方面,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认为“非构思写作学”在走出传统写作学框架之后能够对建构现代思维现象学的新人文知识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写作学历史方面,武汉大学王海龙以新文化时期的议论文写作教育为例,提出关注写作发展对时代背景潜移默化的反作用,基于“写作学的历史研究”开拓“历史的写作学研究”,以及从写作学角度切入新文化运动“启蒙”议题等新的研究方向。围绕大学写作教学展开的探讨中既有对创意写作理论的思考,也有对创意写作教学现状的反思:湖北大学洪威雷提出要对中国传统创意写作理论进行有机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建构“自如如人”“普度众生”的中国写作学境界;新华学院孙仁歌认为写作教学根本上应当以“铸魂”为先,而不是老套地培养写作的奴隶;西南大学张纯静提出创意写作本土教材建设应当遵循创意本位立足教学、多元研发梯队建设、贴合时代创新形态的基本思路;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闫小杰认为在文学史教学中加入创意写作知识可以起到创造性地发掘文本生成过程、增强文学史教学活力的效果,文学史知识本身也可以为创意写作提供素材基础和源头活水。

通识写作及具体写作教学实践方面,湖南大学罗宗宇认为小班授课为主的教学实践模式具备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品质等方面的优点,但也存在增加高校运行成本、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难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根据学情和校情进行个性化探索;长江大学罗勋章采用数据分析的方式对中国大陆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提出线上慕课学习与线下实践结合、创意写作进一步细分等富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攀枝花学院蒋秀碧认为地方高校需要采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课程理论体系、构建融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式提高写作教学能力;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林亦农认为写作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学术体系和教学体系,二者在教学实践中互动互补;贺州学院段双全认为从事基础教育写作教学时需要将知识中心、经验中心、交际中心三种理念进行中和;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教育文化和旅游局邹艳萍提出要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写作教学和理论研究。

三、写作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融合和交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写作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需要我们运用新的理论视野挖掘现有写作课形成的理论优势和实践基础,又要做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吸收新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这一语境下,“写作学理念与实践研究”论坛的各位专家结合各自专业领域依次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发言既有写作学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的独到探索,又有理念先进、效果优良的课堂实践方法,对深化写作理论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写作教学理念方面,济宁学院杨景生从意识、道德、品格、才能四方面阐释了《论语》对写作主体修养的启示,提出要挖掘中国传统写作理论,为经典作品赋予现代意义。此外,杨景生还分享了写作体验层次性理论包含的感觉、感情、感悟、化境四方面体验的基本内涵。玉溪师范学院吴远稳对马正平的“非构思”写作理论进行述评,并认为“非构思”写作学理论的主要哲学理论来源是批判实践哲学和现象学。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崔莹分享了自己将“DCC”非构思写作学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

写作教学实践方面,西华大学李晓华认为比较视野下的“写作与沟通”联动研究主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形式进行改革,具体包括借鉴西方重视教学方法和质量的教学原则,以及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打破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等内容。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程艳萍认为“十四五”规划下的创意写作教材编写要以新文科背景专业内涵建设为导向,以创意写作学科本土化为中心,以服务学生、满足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为根本目标。攀枝花学院袁学敏提出要将创意写作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以此来丰富学生创作素材、改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南开大学金鑫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强调了经验积累在创意写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出要结合阅读鉴赏、身份转换、情景带入、局部联系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写作方面的有益引导。

四、写作学科当代发展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发展“新文科”的历史语境中。新文科的“新”首先在于积极响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其次在于守正创新,不断释放和充盈传统文化的活力;再次是要树立脱虚向实、以满足国家和人民实际需求为准绳的教学理念;最后是要将教育落实到人的身上,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中国青年。在这一背景下,“写作学科当代发展”论坛的各位专家聚焦写作学科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对写作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转型的可能路径做出积极探索。他们的讨论充分体现了写作学科广阔的应用性维度和写作教学脱虚向实的巨大潜能。

文类研究方面,湖南省冷水江市委宣传部张丽以当前公务员考试热门的申论写作为例,提出要从写作思维的角度建构申论写作思维模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程韬光探讨了类型化写作在当代新媒体形势下的适应与发展。教学研究方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张然讨论了写作教学如何对古典文论进行传承和借鉴;兰州理工大学吴双芹结合大学写作课程的具体实例,探讨了写作教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转变和发展。作品传播媒介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和适应方面,武汉大学李冰璇用参与式文化理论探讨了纯文学期刊在当代新媒体形势下如何转型,以及在交流功能方面与读者间的互动关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肖捷飞认为公文写作者在面对类似于新冠肺炎这种突发形势时,必须要具备新素质来做好应对工作。

除以上发言外,常州大学陈荣香认为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要积极地转变角色,教学方法要从一言谈转变为群言谈,线上教育要向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人才评价体系要由单项式走向多样式反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由平面走向立体。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提出要充分利用线上慕课建立课程群,完善线上课程资源,同时在线下开展有个性的实践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朱志刚分享了自己运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开展写作教学工作的具体经验。江苏理工学院韩舒立探讨了如何将理工学科中的产教融合模式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写作教学。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赖若良讨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线上写作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湖北文理学院陈晓燕分享了自己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与应用写作能力的思考。

五、会议成果与未来研究方向

上海大学许道军受组委会委托做总结发言。他回顾了会议的基本概况,高度肯定了众多学者为写作学科未来发展贡献的智慧。他认为这次大会的召开及时而关键,既包含回顾收获的喜悦和怀念前辈时的真诚,又呈现出展望未来时的雄心。

许道军指出,研究写作原理和技巧、写作教育教学方法来回应时代需求,是写作学科的初心和永远不变的使命。写作学科未来如何发展取决于对当下时代语境变化的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写作学和写作学科的新认识。写作学科的未来该如何,写作学、写作课、写作教育方法该如何调整改革,这都是写作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会的众多学者从问题入手,分析现状、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并以此来回应问题,回应时代,回应实践。他们的探索打开了新视野,表现出了真诚而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在于写作学会和学科的地位,而在于写作教学能否回应现实和实践。实践才是检验写作学科发展的唯一标准。

许道军还代表组委会对吴伯箫、臧克家、裴显生、於可训等老一辈学者为写作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同时指出中青年学者是写作学科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写作学是所有从事写作教育和写作研究的人的共同事业,同时也是促进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伟大事业。有如此多学者的坚持和奉献,写作学科的过去是辉煌的,未来也一定更加光明和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