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分层”并举,“积累”“应用”齐飞
——例谈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实施策略

2021-11-21 17:22童彩霞
读与写 2021年9期
关键词:合作建构词语

童彩霞

(浙江省义乌市第二中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无论是《增广贤文》中的“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还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都在讲述着语言的艺术魅力。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在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具活力,学生的思维、审美和文化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当下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马上要在全国使用,我们更应该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维度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

1.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涵

杜威曾说:“语言是一种关系。”我们可以把语言的建构理解成先构造句子,当然这个句子要合乎语法,其次说出该句子,要求在具体语境中能被众人理解。但是,具备语言的建构能力之后,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还得以相互理解为目标。也就是说,语言必须满足语用学等规范才能实现交际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和语文学科素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更应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艺术性、文学性和综合性的语文学科特点实现深入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和高中统编教材的关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首,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钱老曾用“我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看法。的确,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就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之根。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对语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当新编的统编教材呈现出新变化和新热点时,老师们都是欢欣鼓舞的。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语言家园”,归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由《单元导语》《学习活动》《学习资源》栏目构成。其中学习活动,设计了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三个学习活动,侧重强调词语的积累、理解与使用。而在学习资源上分别选入了吕叔湘、朱德熙、王力等语言学家的作品,从“语言的演变”“词义的辨析与使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等角度对汉语言的特点、发展演变、使用方法等加以说明。在做本单元教学设计时,笔者把“编制一本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词语使用手册”作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做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现场训练,咬文嚼字,发现语言运用的有机联系,并将获得的语言瑰宝整合成为有结构的语言运用系统。

所以笔者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可以在新编统编教材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提升的,统编教材也是可以作为很好的载体承担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任的。当然,将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贯穿于统编教材教学使用的全过程,这是我们语文课的任务,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3.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统编教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枯燥的语理知识当然非常重要。但我们决不能被过去的教学习惯束缚,把教学生死记硬背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借助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培养学生理解和归纳词义,丰富词汇,提升运用和积累词汇的经验,教会他们运用语言文字、发展自己母语的情怀和实践能力上。

3.1 合作学习让语言语法课“活”起来。学生各抒己见,各尽其能,这是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学习策略,一个人的想法和智慧往往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进行合作学习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头脑风暴,使得思维与思维互相碰撞,灵感与灵感互相交流,最终形成不一样的火花。譬如我们对生生合作这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肯定不陌生。教师首先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等分组,然后给学生制定目标,明确任务,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当然要强调几点: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认真自学,要产生疑问;其次是学生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体现学习他人优点的态度;最后才能形成有质量的合作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实现高效轻负的教学。

以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为例简要谈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语言家园”,归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笔者设计了一个大单元核心任务,即编制一本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词语使用手册。目的就是通过编写手册,将多种任务群的功能打通,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方面得到综合提升。其中一个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整理必修上前面七个单元现代文中的词语(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这个单元的现代文主要有:《百合花》《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乡土中国》《反对党八股(节选)》《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等。具体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步骤一、各小组明确词义辨析和词语使用三大块内容(理解词义把握用法,体会感情色彩,把握语体色彩)。步骤二、教师做词语积累的举例指导。例:关于“注意用法和搭配”的:《我与地坛》中“剥蚀”指剥落并渐渐损坏,搭配“琉璃”;“淡褪”指颜色变得暗淡,搭配“朱红”搭;“坍圮”指倒坍、毁坏,搭配“高墙”;“散落”指散失,搭配“雕栏玉砌”。步骤三、小组合作寻找课文中使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并写出该词语在运用过程中的优点。举个例子,《百合花》小组,找出“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中的“劈手”一词,该词描写新媳妇手的动作非常迅速,令人猝不及防,并且连用“夺”字,展现在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内心的悲痛与后悔,可以说该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步骤四、小组派代表展示有关内容,组员作补充,所有同学总结学习心得,形成文字并进一步分享。整堂课,学生们除了积累词语,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何尝不是一个提升语言交流能力的过程呢?

我们都明白:语言语法课,做题肯定是行不通的,与其我们夸夸其谈,让学生奋笔记笔记,不如教学生学以致用,让课堂“活”起来。

3.2 基于分层教学的因材施教。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独特的世界。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学习状况,学习特点,学习思维以及性格特点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这种过程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下,针对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把班级里的同学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层次,教学方法和作业情况各异,实施差异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吸收,帮助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这样就实现了基础和发展之间的平衡。

以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为例简要谈谈。在这里讲讲其中一个课时的设计——“新语”的运用。针对一些对语文兴趣寥寥或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c级学生,给他们的任务是:明确“新语”的概念,关注社会生活变化给词语家族带来的新变化,搜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新词语、流行语,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其分类、排序,然后记录在手册中。例如学生很有兴趣地进行了分类:网络新语类(锦鲤、杠精、佛系、官宣、C位),社会现象类(捧杀、次道德、爆棚、长期饭票、边缘人),政治类(政治站位、政治生态、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息类(视频点播、蓝牙技术、数字地球),教育类(核心素养、雅思、博导、司考)等等不同分类。针对基础扎实一点的b级学生,就对他们提出能力层级更高的要求。布置的任务是:探究流行新词语的特点、使用规律,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新词语产生的背景、规律及特点,并写一份调查报告。当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过去学习新闻时的5个“W”,稍做变化,根据基本定义,出现时代,适用范围,易用人群和使用原因五个方面来讨论分析新词语在构词形式和意义上的共性。最后学生们概括出新词的几个特点:时代性、流行性、衍生性、形象性。针对能力层级最高的a级学生,布置给他们的学习任务是:选择两到三个新词语写一篇论述文,题目为《流行语带来的反思》,要求800字左右。并且可以按照作文评分标准(审题、文体、语言、主题等)打分。学生明确:网络流行语大有铺天盖地席卷之势,除了反映网民的智慧之外,更有其深刻原因。因为每一个流行语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民情民生,也展现着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发展。那么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网络流行语的盛行”的现象呢?首先不必为它的出现而以为传统文化被侵蚀而痛心疾首,也不必为它的活力创新而欢欣鼓舞,我们要做的就是“拿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化基础之上,创新式的发展非主流文化。当然,教师可以明确:语言是一个丰富的动态生成的系统过程,涉及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我们在具体写作时,也可以考虑例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都能深化作文主题,也能让思维更深入。

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充分考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实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的效率最大化,有利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3.3 信息技术助力,赋能语文课堂。信息技术不是我们语文老师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它不仅是一种语文平台、更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不能利用微课、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实现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就不够专业呢?

以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为例简要谈谈。信息技术在我们课堂中运用比较多的无非是课件展示、背景知识检索、知识欣赏、影视欣赏等形式。例如在第三课时设计时,可以布置任务:在《赤壁赋》《劝学》《师说》《登泰山记》中,任选几个现代汉语中还在应用的词语,结合相关学习资源,比较分析其意义的发展变化过程,绘制其意义的流变图。教师用课件展示“爪牙”一词的动态演变(褒义——中性——贬义),做到图文并茂。第七课时“新语”一词收集时,让学生在网上检索相关“新词语”,目的是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词语的建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积累丰厚、博学多才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五课时小组合作展示词语使用规律时,让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全班展示,从小组成果变成全班能共同享受的成果。第七课时a级学生写作《流行语带来的反思》,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查找有关对“新语”反思的作文,欣赏别人的精彩习作,做到为我所学、为我所用。教师还应该把课件做到从传统走向新颖,借助高质量的微课,对学生的预复习等活动做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来看,我们的课堂会摒弃枯燥无味,我们的学生也能实现思维的拓展延伸,不断培养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新编统编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若能“合作”“分层”并举,多设计有冲击力的语言实践活动,那么就会做到语言“积累”“应用”齐飞,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这条道路上,我们也定会越走越开阔!

猜你喜欢
合作建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找词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