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

2021-11-21 05:24李伟
今古文创 2021年43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

【摘要】 交通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密切相关,交通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见证。湖南交通文化遗产凝聚了厚重的文化历史,传承了深邃的湖湘文化基因。为了更好地保护湖南交通文化遗产,本文提出通过建立并完善交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通过深挖湖南交通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活化利用交通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等方法,将保护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精準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交通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10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进步与创新项目课题《基于文旅融合的湖南交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28)》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不得不和产业史与交通史关联着而被研究、被整理。”[1]交通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密切相关,交通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见证。任何一条路、一座桥,没有文化的滋养,是蛮荒的、是没有色彩的,而交通文化遗产在千年的奔袭中沉淀出了独特的气质和不朽的文化。在中国交通文明史上添上了厚重深邃的一笔。唯有文化,和光同尘。数千年来,镶嵌于湖湘大地、点缀在阡陌交错间的古道、古桥、古碑亭、古驿站等交通文化遗产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湖湘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印记,是湖湘文明赓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展繁荣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让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就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深沉的文化力量。湖南的交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中华文化提供了湖南养分。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进而不断增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自觉性,不断培厚敬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交通文化遗产年久失修、逐渐消失在苍茫的崇山峻岭之间。伴随大规模人类活动和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大发展,交通文化遗产被蚕食、侵占、毁掉。而交通文化遗产一旦被破坏就永远无法恢复,因此加强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湖南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难

(一)湖南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对交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许多国家都积极地开展此项工作。法国对交通文化遗产采用名录制度的保护方式,将交通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按不同等级的保护资格,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日本建立了从县市到乡村覆盖全国的保护重要交通文化遗产的专业协会。通过强调社会群体在保护文化财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全民保护意识,培养了相关人才。同时,社会团体、地方政府也都给予一定程度的赞助 。在我国,每隔几年就会召开关于古桥研究与保护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不少有识之士为中国古桥的保护献计献策。为落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交通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的建议,中国公路学会于2018年成立了交通史志与文化工作委员会。早在此前,湖南就已着手推进交通遗产保护工作。2010年,湖南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跨部门的交通遗产普查,促成了一大批古道古桥古亭入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普查成果《湖南交通文化遗产》入选了《湖湘文库》。在2011年公布的第九批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湘粤古驿道(郴州段)、湘桂(潇贺)古驿道(江永、江华、道县段)、湘黔古驿道(洞口段)、泸溪高山坪古驿道以及沅陵沅水古纤道、南岳朝圣古道、炎陵御祭古道(含“邑有圣陵”碑刻),益阳枫林桥、邵东洪桥、武冈木瓜桥、蓝山万年桥、凤凰虹桥、能滩吊桥位列其中,是交通遗存入选省文保单位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批,其中古驿道、古纤道、古路亭及古驿站首次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困难

保护意识缺乏。古桥、古路亭等交通文化遗产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多为石木结构。木结构容易毁于兵火战乱。而石桥限于当时的施工工艺,以及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用今人的眼光看,其实用性与美观性大打折扣。因而在如今道路新建时,这些古道古桥容易被忽视、被破坏。唐代益阳桃江牛剑桥,号称“荆楚第一蛮桥”。20世纪90年代垮塌后,一直无人问津。经交通史专家蒋响元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墩石梁桥,引起了湖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才得以修复并提升其保护级别。

线位资源缺乏。用当今专业的选线眼光来看,古人修建道路时都是选择的最优路径。这就使得现在修建的道路线位多与古道、古桥重合。许多经济发达、道路建设多的地区,原有的古道古桥早就被新建的道路所覆盖,这些地方的古道古桥等交通遗存基本上已被破坏殆尽。经初步摸查,目前发现的古驿道及附属遗存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湖南现存的唐初建造的澧县花瓦桥如果不是水位变化,且已不处在最优的交通线位上,这座古桥很可能早就不复存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许多掩藏在荒草阡陌中的古道、古桥将面临灭顶之灾。

经费支持缺乏。保护交通文化遗产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古代交通遗存多处于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专项资金进行交通遗产保护。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如果因为古桥保护要新建桥梁或绕避而增加投资,当地政府可能会觉得不值。交通文化遗产不但不会被当成“宝贝”,还很可能被当地政府认为是“累赘”。这种经费短缺、资金紧张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交通文化遗产不但不会受到重视而得到保护,而且还会因此被故意忽略而受到加速破坏。

二、加强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

(一)建立并完善交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要做好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从政府和民间两个维度同时发力,互相支持。政府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建立交通文化遗产标准体系,按照ISO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术语、数字化标准化指南、服務和利用、绩效评价等标准。按照不同类型的交通文化遗产系列标准应引导和推动我国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促进交通文化遗产更为有效地进行保护、利用、管理、研究工作。根据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交通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如果在文物价值、状态、管理条件、调查、评估、规划程序等方面建立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并突出其可操作性,使之成为筛选、评价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尺度,成为评判保护技术、施工工艺与保护材料是否先进可行的依据,从而起到对技术进步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同时,鼓励和支持成立交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指导委员会,组成包括文保、历史、规划、宗教、生态、工程等多个领域学者、专家、管理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自愿联合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咨询等活动,制定交通文化遗产标准,促进交通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相关科学知识。专家团队应积极参与交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和评审,负责各类保护名录、保护规划的论证。各级政府也应该高度重视专家团队的意见,对于因公共利益需要无法原址保护,导致交通文化遗产将被侵占、破坏,需拆除或迁移的,都应事先经专家委员会论证。

(二)深入挖掘交通遗产文化内涵

湖南交通遗产是湖湘古先民智慧的结晶,在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研究方面有着重大意义。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使用,古道、古桥、路碑、牌坊、石窟、寺庙、古镇、驿站、客栈、古堡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湖南交通文化遗产。这些交通遗产是作为文化存在的活化石,具有相对稳定的内涵,凝结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印记,是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源泉,是人们抒发思古幽情、获得精神慰藉的一种文化载体。我们必须创造性、创新性地激活交通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蕴藏着人文风貌与行走智慧的交通文化遗产都活起来,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

除进行规范性保护外,还要运用先进的全息投影、VR、AR等技术积累丰富的遗产口碑和影像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和博物馆来抢救保存,并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挖掘蕴含其中的古先民智慧、技巧、力学知识,以及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增加对每处遗产的历史介绍和价值引导,让公众能看懂文物、走近历史、融入文化。只有加强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技术、工艺、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开展相关的传播、教育与交流活动,才能更好地起到宣传作用,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三)活化利用交通遗产文化内涵

《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第五项指出:“为社会公用之目的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3]这是一种“积极保护”的理念,即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的、有条件的开发实现真正的保护。以文化旅游开发为导向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被认为是兼具经济、文化、社会效应的有效途径。在保护前提下加以合理、科学、适度的利用,在维护文化遗产可持续价值的同时焕发其当代光彩,因此,交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国内自主性强的自助游、自驾游形式日益兴起,喜欢深度体验的旅游方式日趋普遍。众多的古建筑、古桥梁、古碑、古树、古人印记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交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将古道等旅游线路中遗存的具体数量和分布进行全面普查,将散落分布的线性文化遗产统筹规划,将重点遗存串联起来,整合多条旅游线路,拓展到整个遗产区域,完成从“点”到“线”进而到“面”的转化,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为打造经典的交通文化全域旅游项目,必须“软”“硬”兼顾。软件方面要充分利用交通文化遗产的品牌知名度,做好线上线下的营销。硬件方面要在交通条件、卫生环境、集散体系、信息服务、标识系统,乃至景区内产生二次消费的业态环境等等,提供更完善的、人性化的服务支撑,确保提高游客逗留时长和重游率。只有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被当地人重视,交通文化遗产保护才不是一句空话。

三、结语

散落于湖湘大地的交通文化遗产,体现了独特的建筑风貌、营造技艺、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内涵,记录着时代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而独特湖湘古文明。这些默默无言的交通文化遗产有着强大的文化倾诉力,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交通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传统文化标本和基因库,保留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由于交通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我们必须做到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保护承载了中华文明发展演变信息的湖南交通遗产,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完整性,彰显湖湘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依托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来实现湖湘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深刻认识到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才能更好地传承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王露.文化视野中的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N].贵州民族报,2015-7-10.

[3]胡培强.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N].中国文化报,2019-3-11.

作者简介:

李伟,女,硕士研究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
什么是遗产管理人?
遗产怎么分
瑞士人遗产达历史最高水平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