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青岛市中山公园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2021-11-22 04:19张绪良
当代旅游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山公园青岛市研学

罗 睿 张绪良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重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终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必备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和关键能力,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其中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利用真实的区域地理教学情境,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全面、综合地认识区域,无法深入理解区域间各要素的关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需要更多途径,研学旅行作为连接学生与区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途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研学旅行是专家型教师利用真实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一 区域和区域认知

(一)区域

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划分的具有一定尺度、形状、等级、范围和界限的地理单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区域认知能力包括区域描述、区域综合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分析、区域发展趋势预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包括综合分析、比较、调查等。

(二)区域认知

区域描述。认识一个区域时首先要描述该区域的位置和地理环境,如经纬度范围、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所属行政区域,海拔高度、地面起伏、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人口、居民点、企业等。相对位置需要根据与参考区域位置的相对关系确定。

区域综合特征分析。区域综合特征包括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特征产业、市场、政策、人口、交通、劳动力、历史、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当地人喜好等要素。各地理要素间存在内在关联性并相互影响,认识区域特征,不能仅对各个地理要素进行单一分析,还需要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取舍、归并、添加等,整合出综合区域特征。

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分析。区域差异存在于同级区域之间,不同等级的区域不能互相比较。区域差异包括各地理要素的差异,区域间主导地理要素的差异,区域要素系统整体的差异等,区域联系是指在各区域间的资源、能量和信息流动和交换,区域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1]。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能更全面、综合地认识区域特征,依据区域差异制定各区域的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趋势预测。预测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区域认知的最终目的,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综合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预测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达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的综合效益最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手段。

二 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特定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以特定研学主题为教学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户外旅行和通过旅行实践学习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和课程性等特征。研学旅行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纽带,能让学生真正感知区域、全面认识区域。并且以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教师通过设计研学旅行方案、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能力,成长为专家型地理教师。研学旅行是一种师生互动型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三 选择青岛市中山公园作为研学旅行区域的依据

研学旅行大都在一些范围大、路线长的区域进行,贯穿多个城市、地区,但对于每个地区的考察都不具体、不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因此需要选择一些小尺度区域进行研学旅行。而选择以青岛市中山公园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是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目的之一。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应借鉴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理论成果,使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2]。研学旅行是培养区域认知的重要方式途径和有效载体。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脱离实际,无法对地理区域形成感性认知,不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区域,与社会生活脱轨,需要通过研学旅行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全面、综合地认识区域。区域认知素养渗透于研学旅行的各方面,因此在设计研学旅行计划和评价研学旅行教学效果时,要以学生区域认知素养为主要依据。

中山公园兼具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教育、游憩等社会文化功能,是适宜开展具有自然性、体验性和课程性特征研学旅行的场所[3]。学生在中山公园研学旅行可以适当进行休憩和娱乐活动,有助于提高研学旅行的趣味性、体验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中山公园具有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所不具备的乡土特色,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认识和理解区域。中山公园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距离学校或学生居住地近,交通便利,便于设计实地考察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和规划路线,研学旅行的可实施性强。中山公园作为休闲娱乐场所,适用于各年龄阶段学生研学旅行,有助于保障学生安全,学生自主进行小组活动时出现意外的几率较小。中山公园是青岛市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文化色彩的公园,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能使学生深入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理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情和认同感[4]。

四 青岛市中山公园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功能分区

中山公园建于20世纪初,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面积74.3万平方米,年游客量200多万人次,是青岛市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设施最完备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东北和西北分别是太平山、青岛山,西南临汇泉湾,东连八大关建筑群,西与青岛市植物园相邻。公园三面环山,南向大海,地理位置优越。中山公园包含南门、西南2门、北2门、北门、西2门、西门6个出入口。樱花路作为内部主干道,南起公园南门,北至动物园,全长660米。樱花路两侧是各种主题园区及艺术雕像,樱花路东侧包括桂花园、牡丹园、碧桃园、欧洲花园等园区,西侧有梅花园、孙中山雕像、山海泉韵、玉兰园、大草坪、游乐场以及位于公园最西侧的小西湖。园路系统有樱花路、桃柳路、银杏路、木瓜路、紫薇路、海棠路、雪松路、双樱路等多条特色道路,以及春季游园区、郁金香展、秋季菊展等著名特色活动。

(二)中山公园的区域地理特征

青岛市中山公园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其中人文地理特征交通、人口、历史文化3方面,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植被、动物2方面。中山公园地处暖温带,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中山公园选取不同植被,设计不同季节的观赏主题园区、开展特色活动,如春季游园会樱花路最负盛名,彼时樱花盛开,春色如海,游人如潮,有“东园花海”的美誉。在植被配置方面,中山公园植物种类丰富,有55科113属199种木本植物,频度指数最高的为刺槐和朴树,均为62.5%。乔木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32,灌木丰富度指数均值为0.47,乔木层多样性指数高于灌木层。公园内有113种乔木,包括27种常绿乔木、86种落叶乔木,占植物种类总数的;74种灌木,包括18种常绿灌木有和56种落叶灌木,乔木和灌木分别占公园植物总种数的56.8%和37.2%;此外公园内还有10种藤本植物、2种竹类[5]。

五 青岛市中山公园研学旅行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在青岛市中山公园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主要从区域描述、区域分析和认识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3方面展开。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区域的概念,从尺度、形状、等级、范围和界限几方面认识中山公园,明确中山公园的面积、较规则的梯形形状。区域划分有尺度和类型2种维度,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打破惯性思维,重新将中山公园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如中山公园既可以分成大尺度的东区、西区,再将东区、西区分为小尺度的休憩区、健身区、娱乐区等。还可以将中山公园分为草坪区、林区、花卉区、湖泊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培养学生的区域思维。

再次,从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方面分析区域特征,引导学生明确中山公园的地理位置,选择多个参考系从绝对位置、相对位置角度将区域放到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空间描述区域地理位置,让学生分组实地考察中山公园,观察鉴定动植物,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角度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中山公园布局在市南区的原因,公园西侧没有出入口的原因,中山公园对周边地理事物的作用、对青岛市的作用,综合评价中山公园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引导学生从植被、游客数量等角度分析中山公园内部的区域差异,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角度分析中山公园与其他公园或风景区的区域差异,思考中山公园内各园区间的游客流,中山公园与外界的交通流、生态流、人口流等问题,理解区域联系、形成区际合作意识。然后落脚到区域发展,组织学生讨论中山公园的未来发展,提出中山公园区域发展建议,如建议利用草本花卉弥补一些区域木本植物的不足,在木绣球前植美人蕉、在樱花树下配万寿菊等,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6]。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培养学生的区域观、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

六 青岛市中山公园研学旅行教学的组织实施

准备阶段。在研学旅行前,向学校申请并经批准,调查学生与家长意愿,确定研学旅行时间。培训带队老师,分工进行准备工作,开展安全教育,围绕研学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做研学准备,与学生一起设计研学旅行路线和研学方案,提前进行实地考察。

实施阶段。按照设计的路线,由带队老师带领学生研学并填写研学手册,由小组自行决定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休息娱乐时间、餐食问题。在研学旅行期间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调查,描述、分析中山公园的区域特征,分析区域联系和区域差异,提出发展建议。

总结评价。开展研学旅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分别占比60%、40%。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研学旅行记录、学生参与研学的积极性、合作完成任务的效果、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纪律表现等,在过程性评价中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分别占比20%、30%和50%[7]。结果性评价的形式包括讨论发言情况、研学报告、创新作品,分别占比40%、30%和30%,其中创新作品主要包括摄影、绘画、短视频和手抄报等。

七 结语

在中山公园开展研学旅行教学将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乡土地理教学有机地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资源。该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有些想法还不够成熟,今后还需要不断完善,设计出更专业、更规范和更系统的研学旅行方案。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游客过多会影响研学效果,因此尽量不选择节假日或周末进行;若选择大巴车等交通方式,早、晚交通高峰可能会堵车,不能确保研学旅行按计划进行,需与早、晚交通高峰时间错开;由于学生都未满18岁,自理能力不强,带队老师应肩负学生生活、学习双重责任,提前了解学生身体状况,预防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人数过多,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难管理、场面失控等问题,因此研学旅行的主题一定要突出,并给出指向性强、明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猜你喜欢
中山公园青岛市研学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快乐研学之旅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青岛中山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与分析
中外近代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武汉市中山公园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中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