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研究

2021-11-22 06:21李金金
运动精品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李金金 徐 阳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研究

李金金 徐 阳

(烟台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针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无体难言德”“无基难化人”“无师难自通”等主要问题,探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研究认为: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责任机制以落实学校体育政策,创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健康教育机制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发挥体育教师关键作用、打造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是解决现有问题的三条主要路径。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高校体育;体育文化

课题组的现有研究《“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阐明当前“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教学环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存在的“无体难言德”、“无基难化人”、“无师难自通”等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有鉴于此,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以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1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责任机制以落实学校体育政策

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付诸实践,把政策内容变为现实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1]。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落实学校体育政策,除了提升政策本身的正确性与权威性之外,还必须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配套机制等手段,减少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的走形与变样,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首先,依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求,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对基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将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性参与体育竞赛情况等,作为评价高校教育工作、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2],激发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通过政府依法监督、专门机构评估监督、社会大众舆论监督等途径,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树立学校体育政策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保障各项政策在高校得以切实贯彻实施,实现“令行禁止”。第三,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当政策执行的相关责任人出现失职、渎职、越权、滥用职权等问题时,要依据相关法律要求,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三方面进行责任追究,以克服“失策”后责任难以认定和追究无人负责的情况[3]。

通过这一系列的“谢绝议价”举措,可以有效促使基层相关部门与领导全面认清学校体育局部与中国教育全部的关系,不断提高对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深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育体”“育德”价值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各个高校在全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范畴下,通过建设体育设施、改革体育课程、发展体育社团、组织课外阳光体育锻炼与活动、组建学生运动队、开展校园体育竞赛、加强学生体质监测等途径,理直气壮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补齐学校教育中的体育短板。同时,通过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各院系全员参与的思政工作体系,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各种要素与条件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科学设定“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总体建设框架,自上而下为“寓德于体,以文化人”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与引导[4]。

2 创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健康教育机制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要求“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5]。促进青少年身体素养提升,除了学校体育教育之外,还需要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与之共同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健康教育机制。其中,家庭体育是基础、学校体育是主阵地、社区体育是重要依托[6],三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遵循立足人本、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整体化行为干预教育方式,以对青少年进行体育健康教育,提高运动能力、体育知识与体育学习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与终身体育思想,进而促进其体育学习生活化,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夯实体育强国建设之基。

首先,在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提升全体国民身体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通过帮助孩子制定体育锻炼计划、与孩子共同参与健身活动、教授孩子体育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为孩子购买体育杂志及书籍、陪孩子观看体育电影电视与文化展示等方式,保障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孩子的体育锻炼兴趣、运动知识与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从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中小学校要打破应试教育的藩篱,明确新时代体育教学育人目标,通过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与手段,加大学生心理和健康教育指导等方式,促进学校体育回归教育。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全员运动会的模式,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竞赛体系,鼓励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在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同时,锤炼意志、健全人格。高等学校则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自律性、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整体质量与可延续时间。例如,通过强制性方法,将体质健康评价与学生的学期成绩、评优评奖、就业等挂钩,督促学生加强课外阳光体育锻炼与活动,使其“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对此,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入学后的游泳测试达标或参加游泳课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学生可以申请用其他体育课程替代)。浙江大学则将课外体育锻炼作为每学期体育成绩重要一环,权重为15%,而要在此项获得满分,男生要在浙大体艺APP上的跑距达到每学期168公里,女生则须跑满120公里。又如,着力改变陈旧的体育课程教学讲解示范多、对抗或比赛少的状况,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真实和复杂化的对抗或比赛情景,让学生在对抗或比赛情景中切身地体会如何运用相关技战术与规则,如何做到相互尊重、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等[7],潜移默化地完成体育对其人格的塑造与意志的锤炼。

另外,就社区体育而言,要依托社区文体站或体育指导中心,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它们的指导服务作用,例如在社区内配备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社区宣传栏、电视、广播、微信、QQ等多元传播方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经常性地组织家庭间、社区间体育竞赛活动等,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社区体育参与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 发挥体育教师关键作用、打造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必须紧跟青少年发展的时代特点,必须顺应国家社会发展的潮流。进入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溶盐于汤”的过程,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像技艺精湛的厨师一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作为主导者的关键力量,打造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专业特点、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首先,加强体育师资培养,拓展体育教师来源渠道,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例如,重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意识、科研水平、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加强新时代体育教师的培养[8];坚持专兼结合原则,在坚持充实体育教师编制主渠道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充兼职体育教师数量。

其次,完善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用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奖惩制度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驱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例如,克服教学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确保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学习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使体育教师具有相应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9];坚持不懈抓好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督导检查,并形成惯例。对业绩突出和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谈话与教育,并在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给其戴上“紧箍咒”。

第三,在补齐体育教师“量”的缺口基础上,提升其“教”的表现。可通过师资培训与学习进修等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坚定体育育人信念。另外,可调动学校教务处、社科处、校团委、各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相关专家等各方面力量[10],帮助、配合体育教师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将各种体育活动“课程化”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相关组织实施方案为:体育教师在抓好体育专项课程育人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化”改造阳光课外体育锻炼与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等其他各种体育活动,将其打造为高校体育的“第二课堂”,创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按照体育专项课程授课的方式,做好教学大纲设计、备课、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并将从各种体育活动中提炼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其中,运用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案例,把育人育才体现出来,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功能的融合发展[11]。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各种体育活动成为与体育专项课程一样的育人“主渠道”,体现出体育课程的示范担当和专业水准,进而与思想政治课程“主渠道”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4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重要途径,也可以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他类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加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潘凌云,王健,樊莲香.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研究的思考:问题与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1):18-22.

[2]王登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学校体育革命性改革——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以上委员会议上的讲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5-187.

[3]刘峥,唐炎.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阻滞的表现、成因及治理[J].体育学,2014,34(10):78-82.

[4]王文.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5):99-102.

[5]国务院.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Z].2019-08-10.

[6]郑兵,罗炯,张驰,等.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促进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J].体育学刊,2015,22(2):63-71.

[7]季浏.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身体素养的主阵地[N].中国教育报,2019-11-16.

[8]常益,王平.学校体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5-139.

[9]许宏.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2):99-102.

[10]徐锋.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13-19.

[11]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3-16.

On the Path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of Universities

LI Jinjin, etal.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2019年烟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资助。

李金金(199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