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落实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

2021-11-22 10:06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娜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金娜

一、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高校各类课程虽然性质不同,体系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最终都是为了立德树人服务的。构建育人同心圆,需要所有教师一起凝心聚力。

(二)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必然选择。教育的本质在育人,而育人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要找准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巧妙地将理想信念的指引与授业相结合,帮助学生建构起专业知识与生活、工作、社会、国家多维度的关系,坚持政治过硬、德才兼备、技能一流的育人目标。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如何分工协作

专业课“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必须厘清的前提性问题是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的关系问题,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如何展开分工协作?

(一)正确认识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关系。科学认识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关系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前提。每一门课程都有特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从联系上看,思政课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滋养和思想引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课在专业具体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两者是相互呼应的。二者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思政课更为侧重“面”上的系统,普遍性原则更为突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更为侧重“点”上的深化,凸显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从功能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不是代替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是要结合具体行业、专业、职业、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因子,选择合适的载体。专业教师亟须明确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处理好专业课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明线与暗线的关系,构建“形散神聚”的课堂。

(二)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定位与分工协作。在课程思政的大体系中,思政课教师应该扮演专业课“课程思政”支持者的角色,为专业教师答疑解惑,对于其中的偏离及时作出提醒,提供理论支持,帮助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反思。专业教师在具体专业领域的优势往往也是思政教师所不具备的。专业课教师应立足于自身的专业课程,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选取、教学组织和策略选择,讲深讲透,跳出说教的窠臼,内容不空洞的思政教育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与针对性。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思政资源的联合开发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方面,两者应积极互动,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专业课教师帮助思政课教师拓宽专业视野,思政课教师协助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政素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教学设计。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政治性原则是高职院校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专业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时俱进,把握发展大势。以《旅游学概论》为例,作为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先导课程,不仅要介绍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增强旅游法治意识,遵守职业道德,树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环境保护 意识。

(二)规律性原则。首先,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理念的知晓、认同到践行需要一个过程,课程思政旨在入耳、入脑、入心和入行。专业教师要尊重育人规律,避免空洞的说教,注重学生的接受和践行。其次,要主动探索学生认知规律,提高专业课育人实效,必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教师要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三)适度原则。润物细无声,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不一定要涵盖每一个知识点,不应是大张旗鼓的,不能偏离课程的教学方向,要注意适量和适当,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既要有动力和活力,也要有定力和分寸感。因此,在专业课改革中,注重思政要素和专业课的自然融合,遵循适度和有效的原则。

四、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措施

笔者以《旅游学概论》为例,探讨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措施。

(一)课程思政的素材选取: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贴近实践。课程思政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把握学情,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课程思政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服务。只有解决学生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才有可持续性,也才有现实意义。课程思政必须将生本教育落小落细落实,选取对学生生活及职场实践有意义的素材,专业教师要从提升学生融入感和获得感的视角切入,收集素材,对内容进行科学取舍,抓住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德育既有导向性和思想的高度,同时又要“接地气”。素材的选取尽可能贴近实践,反映旅游发展的最新动向。在教师主导下,积极构建开放式的动态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思政素材既可以是教师选取的,也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例如,在《旅游影响》的学习模块,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作业,以“那些无法修复的旅游景观”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案例素材,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开发的失败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吸取教训,领悟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最后,由教师引入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师生一起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完成思想的升华和理念的提升。

(二)教学设计:注重思政要素和专业课的自然融合,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三全育人”实效,《旅游学概论》要避免标签式的生硬说教或者空洞的灌输,而是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其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与思政相得益彰。备课不仅要“备好课程”,也要“备好学生”,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对学生学习需求、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等学情的深入分析。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就无法走出低效教学的怪圈。以《旅游学概论》为例,00后高职学生思想活跃,讨厌空洞的说教,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容易受到网络思潮的影响,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能具体不抽象,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学生过程参与。载体的选择既接“地气”又具有思想的高度。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整合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要做到 “融”“精”“透”。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处理好秩序与自由、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在《旅游者》学习模块,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各地发布的“旅游红黑榜”,课中教师提供一些关于游客不文明旅游的视频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启发学生思考,围绕着文明旅游的必要性、各种不文明的行为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升学生文明旅游的意识,解读我国推行文明旅游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责所在。

(三)总体策略:从灌输走向对话,变教导为引导。要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应从灌输走向对话。专业教师要尊重育人规律,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创设适合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与环境、与旅游者、与行业、与世界的关系,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身发展以及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有效的价值引领需要借助“对话”来实现。在《旅游资源》学习模块,课前让学生带着“旅游资源有哪些基本特点”的问题,观看《国家宝藏》《旅游中华》等优秀旅游类节目,让学生对旅游资源形成初步的认知,课中提供预先准备的案例《这种野草千万别乱采》,并提出问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可以随便采摘吗?旅游资源可以先开发后保护吗?“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乡村文化、乡村民俗、乡村非物质遗产合理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讨论,分析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在探讨的过程中,知识点自然被领悟,同时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明确保护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要提高专业课的思政育人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浸润式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习《旅游业》的模块后,由老师辅导学生完成一个调查任务:完成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乡村旅游产品的特点,评判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成效,思考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如何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的旅游服务质量,如何让乡村文化发扬光大。通过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空间。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英语笔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