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形成的基础

2021-11-22 10:06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文强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文强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实践逐渐从重复性实践向创新性实践发展。如何看待日益丰富的创新现象?这个问题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来回答。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创新的系列观点和理论认识,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之中。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形成基础和理论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相关论述、中国传统创新文化、西方创新理论、新时代的创新实践。

一、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学说和观点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毛泽东创新思想的继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相关理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论述之中,还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创新实践之中。

创新,“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研究中国共产党创新思想已有的思想材料,首要的材料只能是也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相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很少见到“创新”词汇。我们不能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创新的直接论述较少,就认为其中没有关于创新的理论认识。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贡献之外,特别指出马克思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这段论述中除了没有说出“创新”这个词,“创新”包含的意义应该无一遗漏。有没有关于创新的论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探究表面下层的创新逻辑才是认识创新理论的关键。当然,如果某一著作中有关于创新的直接论述,我们更容易根据直接论述探寻相关论述之下隐藏的思想。反之难度加大而已。在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就蕴藏着创新思想,学界一致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诞生的标志,认为科学实践观内在包含着创新观。郝立新主张,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现实感性的物质活动,不是现成地占有对象物,而是包含着新的物质对象的创造,即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现实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马克思不但突破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解释世界的方式,创立了唯物史观,还运用唯物史观改造了世界,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同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的这个论断把创新描述得更加具体:讲出了创新怎么来的?创新从学习中来的;怎么实现创新?创新是破坏旧的,建设新的。怎么样破坏旧世界?毛泽东运用自己创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怎么样建设新世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他把如何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任务留给了后人。

在创新基本理论的框架中,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相关理论,本研究尝试从以下要点着手:第一,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有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突破的旧观念?答案是肯定的,比如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比如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有没有跨界现象?答案也是肯定的,唯物史观跨越唯物论和历史观,唯物辩证法综合唯物论与辩证法等。第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创新的主体。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并在二者基础上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些是马克思、恩格斯创新的成果。所以,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创新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创新理论实现的理论创新,并为后人指明了创新的方向、提供了创新空间。

二、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理论来源

中国文明包含丰富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指创新理论、创新思想等,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创新方式与途径。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曾经一度走在人类创新的前列,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中华文明都充满了创新的元素。

中国的创新传统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统治时期,他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的警句刻在澡盆上。目的在于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在中国经典名著《周易》中更有关于创新的清晰记载,《周易》第四十九卦为“革”,第五十卦为“鼎”。我们看看“革”卦包含什么样的创新思想?革:卦名。既有去故更新、改革变化之意,又有改朝换代之意。“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周易》“革”卦之中,还探讨了革命的时机与策略,“革言三就”,意思是“革命变革必须慎重,需要讨论三次才能行动”。在具体革命行动时,行动纲领为“大人虎变”“君子豹边,小人革面”。大意为,“革命变革之际大人像老虎般威猛”“革命变革时,君子像豹子般迅疾,小人被迫革除本来的面目”。北宋的《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有这样的词句: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学习一定要做到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明朝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中如是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的内容“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来说明创新的依据。这就是,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过去合理的现在不一定合理,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只有一直保持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深得中华优秀传统创新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创新观与传统创新文化继承关系有两种:一是直接引用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思想、创新论述;第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创新因子与当前时代某些因素相结合,产生新的创新理念、创新论述。

三、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对西方创新理论的借鉴

西方创新理论十分丰富,流派也很多。西方公认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鼻祖,英国人克雷纳与狄洛夫在《创新的本质》一书中指出:影响深远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了“创造性破坏”一词。如今,在解释资本主义是如何运作的问题上,“创造性破坏”理论几乎与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一样为人所知。该观点对于熊彼特的“鼻祖”地位十分推崇。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其实,承认熊彼特“鼻祖”地位之观点,关于创新内涵覆盖面的论述都过于狭窄,除了经济领域的创新,还有很多创新,比如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他虽然预计到资本主义的灭亡,但是没有突破当时资本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考。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在理论上,他依据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预想,实践中,他把当时的苏联模式当成了社会主义模式。所以,熊彼特的“创新认识”总是对社会主义存在某些偏见。这种偏见体现在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交换不兴”的社会。他把社会主义放在最低限度去肯定市场经济中的创新,很遗憾,他没有预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熊彼特的认识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这种挑战挫败了他的理论。死于1950年的他不可能看到后来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也没有预言到这一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有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还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认为,创新者指的是既能提出新想法,又能将想法付诸实践从而获得新价值的人。第一部分是创造性思维,第二部分是行动,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创新。熊彼特持同样观点,他也认为,关键也不在于如何发现或创造新事物,而在于如何让社会团体接受新事物、追随新事物。很遗憾的是熊彼特只是简单地探讨一下行动对创新的重要性,至于如何行动他没有深入研究。对此深入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形成有影响的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Everett M. Rogers(罗杰斯)的著作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即《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阐述了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创新产品产生的过程、创新决策过程、创新产品传播的过程、创新采用者的种类、创新的影响等。

《创新的扩散》问世以后,好评如潮,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创新实践的大量生动涌现。该书契合了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新潮流、新方向。中央电视台前新闻主播郎永淳认为,中国当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资源优势与人口红利趋弱之时,创新是必要的引擎,而创新并非易事,创新能否扩散更有待推动。创新的扩散本质就是人们对新事物主观评价的交互的社会历程。在罗杰斯的理论中,创新扩散的四大要素分别是: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体系。《创新的扩散》这本书整体上就是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的,四大要素之首就是创新,毕竟,没有创新何来扩散及其他后续。相对于一般创新理论,把创新的产生归结于现实的需要(需求)。罗杰斯提出需要和创新的意识哪一个先出现的问题,那么需求是如何产生的呢?需求是指当个人的期望超过了现实状态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满意或挫败的状态。当一个人得知一项创新存在时,可能会由此而产生需求。因此,创新可以带动需求,反之亦然。

如何正确对待西方创新理论?简单地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标准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完成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别人的精华对我们来说不一定就是精华,比如三权分立理论等;而别人的糟粕是依据什么标准定义为糟粕的?批判地在别人糟粕的地方寻找一些有意义的借鉴,也比简单地抛弃掉好一些。他人失败的教训反而更多时候是我们成功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对西方创新理论有不同程度的借鉴。

四、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必须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创新的动力。实践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变迁,提供了理论发展的可能性条件,也提出发展理论的需要。

新时代的创新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实践基础,因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可以由经济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实践。最突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认识问题产生新的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实践;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战略的实践;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创新的深化;第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第五,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创新性实践;第六,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等。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上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在实践上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构建了从创新的理念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新思想的光芒,照亮崭新的时代。

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产生是顺应时代的召唤。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时代的思想。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时代的条件、人民的实践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诞生于战争与和平时代,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产生的时代是什么?全球有全球的大时代,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小时代。当一个国家的小时代与世界的大时代发展趋势一致时,这个国家就与世界同步,否则就与世界不同步。不同步就意味着落后。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时代特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国情,利用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优势,利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趋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与使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引领时代的新局面。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前提在于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发展大势。如何正确认识时代特征?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将要达到历史上曾经的辉煌高度的新时代。历史上的创新不等于今天的创新,但是历史上的创新精神依然会指导今天的创新。在历史上,中国曾经长达千年是世界第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的这个兴,就是历史上长期有、曾经一段时期失去的兴旺、振兴。形势决定任务,行动决定成效。引领世界必须依靠创新,跟踪、模仿是没有资格引领世界的,创新是新时代的最大特征。每一个时代都会提出或产生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为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生长土壤。一旦时代提出某种实践上的需要,就会极大地推动思想理论的发展进步。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是不断在理论上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的历史,又是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时代问题的历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