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再造为例

2021-11-22 11:54蔡宇欣
商业会计 2021年19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思政

蔡宇欣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避免课程教学设计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简单地叠加、“两张皮”现象,润物无声地进行知识潜移默化,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格的财务人才[1],是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不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本身属性,专业课程仍然应该聚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进行建设[2],课程的教学本身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只不过以往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价值的传递;其次,“守好一段渠”,关键是将学科和课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加以提炼进而内化融入到课程设计之中;最后,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的内容的设计中,更应该体现在教师教的全过程和学生学的全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用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在师生共同面临的情境中去共同探索知识的魅力,应在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中得以体现课程思政。基于此,本文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分析课程希望传递的思政元素和学科价值,进行了课程的再造。

一、对课程传递的思政元素和学科价值的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总书记这些重要的论述为我们课程改革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新中国的会计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同步,为会计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和养料。就“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本身来说,它是学生系统修读了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一系列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后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性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应进行会计学科价值的挖掘,进而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24个字是分别从价值目标层面、社会层面、个人行为层面三个层次的高度凝练,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对美好社会的生动描述,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完整描述。所以应该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共同价值,让学生深切体会并践行个体应该恪守基本道德准则。因此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宏观目标层面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下我们为什么有会计信息系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撑保障;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规则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会计信息系统;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下,每一个个体如何使用并发展会计信息系统。

(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中挖掘课程的学科价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做假账”的道德操守,也应注重通过课程学习体现会计与治理创新对社会的贡献。这也是这门课程思政目标在微观层面希望达成的具体要求。

一方面,“不做假账”是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高度概括凝练,是一种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诚信为本的底线意识,更是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要传递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科学管理决策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保障。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承载了影响公司战略和竞争优势的预测性分析的任务,是增加企业组织价值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所以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形成系统思维,不能仅仅就会计和财务的角度去分析。

(三)由思政元素和学科价值的挖掘导出课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基于对课程应传递的思政元素和学科价值的分析,我们认为课程教学应该有如下基本原则:一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贯穿于教学之中;二是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连绵不断发展的历史以及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历史,注重对中国的会计话语体系和准则框架的理解,多维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历史而设计的会计准则框架的成就;三是要看到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会计准则与世界趋同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而是具有合理的现实性,特别是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倡导“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全球化的影响和前景。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两个环节。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将理论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基础”,这个部分侧重于布局谋篇,将学生带入“国家-社会-企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国家发展的进程;第二个模块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这个部分注重运用PBL的课程设计理念,围绕企业运行的虚拟案例来讨论、认识并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第三个模块是“会计信息系统与治理创新”,这个部分是希望对学生进行“循环提升”,基于之前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运用实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设计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并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上机实践环节则围绕理论教学进行实践操作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试图通过以课程为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德性过程中建立课程与思政间的链接,进而形成知识、思政相交融的教学结构。

1.注重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设计。比如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账务处理和总账子系统、采购与付款核算与管理、销售与收款核算与管理、存货核算与管理、薪资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等不同的系统,采用一个虚拟企业运行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站在企业领导层的角度,提出真实情境下不同角色人员对于系统的思考,同时根据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数据推演模拟,进而诱发学生基于实际问题的思考并进行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为理解而教,使得学生面临基于企业真实运行情境所产生的问题,而不再是仅仅学习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形式,即具体软件的操作知识通过短视频和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提供,而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中,师生间进行的是一种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在实践上机教学中围绕的是基于问题的模拟实践操作,这样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互动的教学形态。而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造假”的危害,形成了系统的思维,理解了合作的重要。当课程在第三模块将学生再基于实践教学带回新时代中国制度背景下“会计与治理”的思考之中的时候,学生也会更为深切感受到我们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每个个体应承担的责任。

2.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层次性。问题逻辑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手段,选取师生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计的关键,也是理论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基于问题逻辑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并结合上机操作实践的内容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讨论。

比如,在存货核算与管理的理论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下面的系列问题:“为什么根据系统数据显示,公司在引进了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率后反而产品的生产费用变得更高?为什么其他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价格的定价低于系统显示的制造成本?为什么成本核算不能够体现产品质量改进的效果?为什么产品质量提高、库存水平降低情况下财务报告显示盈利能力反而降低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可以用书本上固有的知识介绍能回答的,而是学生必须结合上机实践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进而找寻解决之策。

当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再为学生留下更为开放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模块每一节课的最后再分别提出“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后,企业成本核算系统如何应随着进行相应的变化?如何完善会计信息系统进而提高组织的销售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如何改进采购系统去避免系统缺陷所导致的公司重大财务问题?如果公司要到海外上市,如何利用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编制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等更为开放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当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提升后,课程教学的目的就已经基本达成了。

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来看,在第一模块“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基础”教学中,讨论中国的会计话语体系和准则以及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也正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第二模块举例的问题提出的矛盾和引导学生经过上机实践之后的问题讨论,也是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论。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所领悟到的也正是局部与整体、本质与现象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在第三模块教学对会计信息系统与国家治理的讨论,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原理,进而在凸显学生主体意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提升人文精神。

3.注重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评价本身体现了对于学生教育过程中应该传递的一种价值取向。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诊断性评价去促使每个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那么评价本身就是无意义的。用考察知识点的试卷完成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分等的做法,学生考完就意味着学习结束了,以后也不会有任何改进和提高。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出发,这一评价的方法必须改变,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学习都能成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还意犹未尽,还觉得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去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提高平时对学生评价在课程学习总体评价中的比重。在每周的理论课后和实践课后都会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共同组成了最终的平时评价。每周的评价综合学生的努力因素、态度因素、问题解决的成果,并实时反馈给学生。这种评价起到对学生未来一周学习的引导作用,也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的重点、进度和要求。但是过程的评价也存在“贴标签”的可能,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次,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为了避免评价好坏之分产生的竞争关系,形成和谐互动的学习关系,在上机实践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优势将学生形成不同的合作小组进行实践。将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转换为合作关系,让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转变成自我竞争,以学习成功为目标进行合作学习,鼓励互助,引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强、学习能力弱的也可以在团队中获得提升。在全部学习结束之后,再通过学生和合作团队成员根据整体的课程学习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侧重于整体的学习获得感,这也是学生平时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不要去关注某一章节学习过程的局部成功,而要关注课程学习的整体成功。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也是树立一种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去教育学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评价理应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

三、对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一)课程思政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

课程思政改革在新时代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性的。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课程教学必然不能只关注知识层面,而忽视价值观层面的思考。

(二)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本源的高层次回归

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受此影响,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考核业绩,往往只关注完成教学工作量,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事。对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必须加以重视,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变考核方式和方法。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3]。好的老师应是以科研为手段不断加深对未知世界的理解,进而回到课堂用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感染学生,带领学生共同去攀登知识的高峰,教师的根本任务还在于育人。而实施课程思政不仅仅是让教师的精力回归教学,而是要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地回归教学、回归育人。

(三)课程思政关键在提升教师的水平和素质

教师的水平高低是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对教师的系统要求。好老师站在讲台上就是最好的思政,教师的科研成就、钻研精神和对教学的态度本身就是为学生树立示范。比如叶企孙先生曾经在西南联大讲授热力学课程,“每次课的题目都一样,但是每年讲的内容都不一样,不断充实最新学科内容、更新最新的时事案例。每次课讲一个概念,从历史发展说明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以及怎样用这种认识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和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事实,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探索。”[3]大师教学中的言行品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所以,做好课程思政,从本质上看还是教师要立志成为“大师”,进而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引路人。

(四)课程思政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获得感

课程教学结束后,我们能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课程思政。不仅仅是简单地嵌入课程思政元素,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是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体悟到的价值;是看师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师生在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贡献。可能学生毕业的时候已经完全忘记了课堂讲授的知识,但是获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态度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智能化信息系统的运用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基于项目化+翻转的物流信息系统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RP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AIS课程探讨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讨
独立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