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2021-11-22 14:09张宸杰
市场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绿色环境企业

张宸杰,齐 镇,李 涵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一、前言

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公司创新薄弱、资源消耗过多和污染物排放高的重要原因。绿色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结合,消除资源和环境限制并促进健康发展是传统制造企业的重要选择,研究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自从1994年Brown和Wheeled提出绿色创新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从不同角度研究绿色创新。目前,关于绿色创新意义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研究人员主要从外部和内部角度研究企业绿色创新的动力。公司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法规、市场吸引力和利益相关者压力;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行业标准和组织能力的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层的环境意识。关于绿色业务创新对业务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多关注。王建明等发现,环境约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完全的正向作用,与绿色创新活动有关的活动有助于改善企业绩效。李伊娜等认为环境绩效在企业绿色环保实践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中扮演着完全中间的角色。国内主流实证研究发现,知识管理技能及先进的绿色创新对公司的财务绩效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尽管关于绿色创新驱动因素及其对业务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很少有研究将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与绿色创新对绩效的成因和影响相结合。关于环境绩效的研究并未密切关注环境绩效,也鲜有专门针对传统制造商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以政策和市场作为切入点,为传统制造公司推动绿色创新的机制建立了概念模型。

二、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

(一)市场导向与绿色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被认为是能为客户创造巨大价值并为公司带来良好公司绩效的最有效的组织文化,这使公司能够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和管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推动业务创新。随着绿色产品进入市场,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同一行业的消费者、供应商和竞争对手,都开始关注绿色市场。为了使公司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他们积极开发满足客户环保消费需求的环保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因此,市场通常是环保产品创新的主要动力。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导向可以推动企业创新。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等因素不仅是影响环境友好型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是影响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重要动力。Del Brio指出,客户需求是企业环境创新的重要驱动力。Darnal认为,市场导向使企业能够积极采取措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鉴于客户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如果公司想提高客户满意度,就需要为其客户创造价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选择绿色创新,以改善产品性能。张静等对以经验为基础的出口商进行了调查,发现产品创新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部门间的协调和以客户为导向。

(二)政策导向与绿色创新

研究证实,绿色创新的首要动机是环境监管。在绿色创新研究的早期阶段,许多科学家强调环境法规可以推动绿色产品创新和企业绿色流程的进行。Porter等通过经验发现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John Stone等认为,政府环境法规可以通过促进环保流程的创新来进一步推动绿色企业的创新。王炳成等发现,国内法规对绿色产品企业创新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李巧华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导向对企业环保过程创新的积极作用要强于对环保产品创新的影响。周海华等指出,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法规都对企业绿色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三)绿色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

绿色创新与公司经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绿色创新对公司经济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绿色创新不仅是环境目标,而且是组织的目标,具有合法性,可以帮助公司获得更多竞争优势和创造良好的形象,从而改善财务绩效。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绿色创新会增加生产和运营成本,从而降低其利润并削弱其竞争力。环保的产品创新可促进原材料的充分有效利用和减少废物,从而降低原材料成本,有利于公司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并将废弃的物品进行二次利用,从而获得额外收入,增加利润和经济绩效。绿色流程创新首先需要改进流程以减少污染和废物排放,以便公司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绩效。Chen等发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都可以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并增加对绿色创新的投资以促进可持续的业务发展。Rin等发现,环保产品创新可以显著提高公司的财务绩效和竞争力。

(四)绿色创新与企业环境绩效

企业环境绩效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由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取得的成绩和效果,主要包括改善企业对水、材料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减少“三废”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以及降低污染控制成本。Carrion-Flores等研究了来自127个美国制造商的面板数据,发现环境创新与环境利益之间的正向关系很重要。李伊娜等发现企业绿色实践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徐建中指出,外国直接投资可以提高一个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并进一步改善其环境绩效。

三、江苏省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现状

(一)企业绿色创新活动中政府占主导

近年来,企业绿色创新主要由政府激励驱动。首先,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提出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要求,进而逼迫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与排放技术,进行合法的无污染生产。同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或扶持性的政策,支持环保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其次,以国家形式直接启动绿色创新项目。鼓励企业以环保的方式进行创新,在众多的项目中都有专门开设的绿色种类。例如,科技部“清洁汽车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二)绿色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一层是政府、大学和企业共同参与,以克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该体系主要出现在国家重大项目的开发利用中,即通过产业结构的实践进行绿色创新。第二层表现为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解决生产清洁问题,用课题的形式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进而进行单一绿色创新开发的目标分析。第三层表现为企业通过对目标市场需求与前景的预测,自己通过筹集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设备采购或者对新型设备进行绿色处理,从而达到占领市场的目标。第四层表现为高校为了自己的科学研究需求,开展相关的绿色创新科研活动。

(三)绿色营销的兴起

1989年,中国首次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1992年,国际营销研讨会在香港地区举行,国际绿色营销理论开始较大范围地在内地传播开来。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国内绿色消费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营销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2000年就上海消费者对绿色营销的态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有56.3%的消费者对于绿色营销持肯定的看法。政府也非常看好绿色营销的前景,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支持其发展,例如,为保护绿色贸易壁垒,政府已将ISO14020标准等同转化为GB/T2402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通用原则》)。非政府组织也加入了绿色营销传播的行列。1978年,我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绿色营销的力量正在稳步壮大。作为绿色营销的主体,企业也越来越关注产品广告中的环境保护,但是其内在动力仍较为缺乏,因此有必要提高公司对“绿色”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四)绿色创新走向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如2017年,环境保护部印发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近几年我国也一直以合作者的姿态积极开展有关绿色创新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和信息共享,举办绿色创新活动和产品博览会。但是和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促进绿色创新是迫切需要进行的。如今,日益增加的环保需求也使得绿色创新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绿色创新越来越受欢迎。

四、江苏省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在同一时间重合出现)阶段。在“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政府正在大力实施环境友好型创新。绿色问题已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政府职能未能发挥较大作用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关企业必须进行绿色创新和产业调整。政府如果对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监督不力,最终会制约绿色创新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在执行法律以监控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舆论超前发展、执法推后的情况。执法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监控企业强度的降低。结果,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准则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都需要加大对环境建设的监管力度。

(二)绿色创新和产业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环境保护领域,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如2012年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便印发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而现有问题是:绿色创新和产业发展缺乏充足的制度保障。绿色创新和工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延误和不完善的生态环境政策与体系,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将不可避免造成法律存在某些缺陷和漏洞。立法的持续跟进至关重要。迄今为止,绿色创新和工业化的发展尚未完全纳入我国的环境政策,我国的环境政策规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绿色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滞后,绿色创新和产业化的现有科学技术研发能力尚有缺陷。研究和开发的早期阶段是实验性和创新性的,未能形成一个进行绿色创新的理性研发交流场所,绿色创新产业化方面的领头企业严重缺乏。在该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以及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投资以及规模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缺乏创新人才,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质量缺乏稳定性,都阻碍了其发展。对于公司而言,难以确保较大的开发空间,在短时间内无法扩大规模,这降低了研发绿色创新领域的动力,也阻碍了绿色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此外,一些公司在绿色创新和产业化的初始投资过程中需要相对较多的资金,承担的潜在风险较大。相应的工程成本、技术成本和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企业不愿意增加投资或投资于绿色创新活动。2015年,中国绿色专利申请量仅占世界专利申请量的1%,而日本、美国和韩国的相应数量分别占世界专利申请量的45%、15%和10%。这表明了我国绿色专利储备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

五、江苏省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的对策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系统文明必须要走的一步,党和国家对此也十分关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了绿色发展,有必要从公司的生产方法入手,充分开发和利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

(一)政府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与监管力度

绿色创新的发展和产业化要求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绿色创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我国各地政府对于企业绿色生产监管工作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监督的落实情况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需要加强对绿色创新和工业发展的监督,以促进其合理发展。建立和完善绿色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相关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以及范围,确保对绿色创新及其产业发展的执法检查不被中断和限制,提高对于企业绿色创新发展任务的调控能力。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情况,严厉打击造成环境损害的企业。对于危害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需要督促其改正或进行一定的惩罚,以消除隐患。执行环境相关法律涉及的个人和团体的阻碍和报复,将严格调查和通知警报,追究其责任。

简而言之,政府应积极建立有力的市场监督和执法机制,加强对企业资本投资的监督和支持,积极协调和报告绿色创新人才短缺的状况,尽快完善企业绿色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宏观调控职能与监督的协调与融合,逐步促进绿色创新与产业化的同步发展。

(二)强化立法与建立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系

江苏省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需要强而有力的法规法律进行约束、引导,同时完善的绿色发展体系也可以为企业保驾护航。政府可以从绿色能源供需两方面制定相关战略,支持和促进江苏省重污染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中的企业,通过绿色创新的方式来支持环保的生产方法和能源消耗。例如,政府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支持创新的战略来支持开展绿色创新项目的公司,并提供补贴激励措施,以推动企业的绿色创新。完善的绿色能源供需结构可提供创新型环保产品,通过利用需求方的企业促进能源消费,鼓励创新型环保产品的消费。消费市场逐步变化,市场在分配绿色能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污染企业应密切关注政府在绿色创新的监管和激励方面的领导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三)提升绿色创新能力与树立创新思维

政府应引导企业树立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理念,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构建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与融合的绿色创新体系,以衡量绿色创新对生态和社会的影响。在强调高速平稳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实现经济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绿色创新水平。

企业应以发展生态文明为最终目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或者停止重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非再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积极使用生态绿色生产方式,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以根本上消除并治理环境污染源,加快绿色创新和工业化进程。政府应增加对绿色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拓宽企业资金的来源通道。扶持具有独立产权意识和强大绿色创新思想的优秀公司的成长,鼓励公司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环保产品的前沿技术,对它们进行创新使用,结合自身掌握的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绿色技术水平。

六、结语

绿色创新已成为江苏重污染企业应对“碳中和”时代挑战并消除阻碍转型和发展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探讨了江苏省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方面的现有问题,包括:政府职能没有发挥主要作用,有关绿色创新和工业化的立法不完善,绿色创新能力薄弱,企业对绿色创新和工业化的意识低下与供需不相适应。通过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对策,一是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和监督能力,二是加快制定法律法规和完善绿色创新立法,三是提高绿色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思维,四是加强绿色创新人才的引进。文章对于推动江苏省重污染企业进行有效绿色创新和江苏省重污染企业如何通过绿色创新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为江苏省重污染企业通过绿色创新实现经济与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绿色环境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再造绿色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