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思考

2021-11-22 15:01周艳丽
就业与保障 2021年9期
关键词:模块化人力资源管理

文/周艳丽

伴随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为各大企业内部核心构成之一,其主要为人事管理的升级版,以经济学及人本思想为核心导向,通过高校招聘、甄选、培训等管理形式,将内部人员进行有效利用,从而满足组织未来战略目标要求,确保组织目标实现以及成员良好发展。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可能涉及的相关工作领域要求及技能,构建针对性模块化教学体系,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增强学生实际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此,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展开分析。

一、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每一种教学体系,不管如何强调受教育群体,最终均会体现相关社会要求。现阶段,各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学高校毕业生为874万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高等院校应重新审视当前教学体系,明确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专业,在学习相关课程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基本素养。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在学校和企业、理论与应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接,直接影响模块化教学体系能否按照规定目标实现。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情况,不断完善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形成符合其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化教学体系。

企业管理深究其本质终究为人的管理,立足当前层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核心构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视为通过强化及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断变更,若想成为战略管理中的伙伴,应具备相关要求,不仅包含经营能力、专业能力,而且涉及技能及综合能力。由此可知,作为持续性为社会提供高素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重任,而且肩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任务,实现该目标任务需依附于课程体系构建及贯彻[1]。

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依照教学实际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特征,从而设计相关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中应将全部课程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相关技能,划分为多个课程组,即为课程模块化。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体系,突破传统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下传统课程设计方式,立足社会客观实际所需,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实现模块课程多元化,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就业能力,从而满足人才培养多样性,以及社会需求个性化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的现状

模块化教学内容应凸显自由组合性及层次性,不仅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而且应确保其在实践中丰富自身体验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及积累丰富的经验,继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点。高等院校积极发展模块化教学,为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模块化应保持独立,将学习课程编制成不同模块,并将其相关衔接点明确,教师根据模块进行系统性教学,学生根据自身薄弱点予以自主学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实施模块化教学十分关键,国内当前在该方面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从人力资源指导思想、观念变更以及管理创新实践等方面开展,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设计方面涉及较少。由此表明,国内针对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缺乏完整性,模块化教学缺乏全面性,院校相关师资力量薄弱,未能给予精细化实施策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就业时自身技能不足,为此需积极加强构建针对性模块化教学体系,以此增强学生实际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对工作中岗位的适应性[2]。

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分析

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相较,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应与实际工作中六大模块相匹配,以此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应明确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内容,之后根据各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相关能力,从而制定专项模块课程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分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六个模块,分别对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职能。为考查学生对相应模块讲解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每个模块课程完成之后,教师将针对此模块布置作业。此部分作业仍由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提交作业时将标明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针对模块内容的不同,将作业设为企业能实际应用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制度文件,并且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模块间的联系。比如,在讲人力资源规划模块时,为考查学生对工作分析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将作业设计为根据自己熟悉的职位,完成一份职位说明书。在讲解招聘与配置模块时,教师设计的作业是针对每个团队完成的职位说明书,设计一份针对该职位的结构化面试方案。这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件,可以满足学生体验企业实际操作的欲望。

(一)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保障,主要预测组织未来实际任务和环境,并为实现此类任务和要求,从而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方案。通过将当前组织产生相关数据信息,利用多项手段分析其信息,以此掌握组织内部资源使用状况,为后期资源调整及优化提供便捷。现阶段,人力资源规划本质为以企业实际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循序渐进实现当前各子目标。

(二)招聘与配置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与配置为重要构成部分,其两者间承担职能不尽相同,针对招聘而言,主要立足当前企业实际人员所需,以及明确招聘人才渠道,待目标及计划明确之后,招聘工作可有序开展。人员配置具有整体性及针对性,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岗位实际要求及技能,配置相关人才,确保招聘人员与岗位要求相统一。招聘与配置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只有招聘过程中依据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招聘,并根据实际状况将人员进行高效配置,以此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培训及开发

员工培训主要指企业为高效开展相关业务,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多方面培训及管理,主要强调不断提升员工综合能力,扩展员工专业技能,改善员工工作中的态度,更好地承担现有任务或更高级别的任务,为后续业务有效开展提供支撑,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针对新员工而言,组织给予相关培训,一方面能够帮助员工掌握公司企业文化等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员工自身专业素养,以此与岗位匹配度更高,提升后续工作效率,为企业产生更多的效益。

(四)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通过针对性体系,将员工实际产生业绩予以考核,充分肯定过去业绩,并期待未来员工更佳的表现。传统绩效考核仅止步于绩效考核层面,现代企业给予相关绩效考核,不仅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而且绩效考核结果中分析员工问题,可以帮助员工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员工综合素养。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不仅包含科学的考核指标,而且应确保考核标准合理,以及考核结果薪资福利措施,单一的业绩考核制度,始终停留于过去的绩效管理中,对员工未来期待及帮助较少。

(五)薪酬福利管理

薪酬为员工向所在企业提供相关劳动,从而获取各类形式的酬劳。广义层面,薪酬主要指货币报酬,以及各类非货币形式的报酬;狭义层面主要指货币报酬。有效的薪资福利体系应具备内、外部公平及岗位公平“三个公平”,其中内部公平需将薪酬纵向区别展现,外部公平会使企业更具核心竞争力,岗位公平应体现不同能力及岗位员工能力差异[3]。

(六)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处理,应以国家相关法律及公司规章制度为导向,初期形成劳动关系管理时,应明确用人单位及劳动者权利,并根据合同中相关约定,处理劳动者与单位义务及权利。对劳动群体而言,合同为获取自身权益的保障,也是自身为单位提供义务依据;对用人单位而言,不仅是劳动者行为规范,而且根据合同约定条款,将无法胜任岗位劳动者解雇,节约人力资源支出,维护自身利益。

四、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思路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以及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及技能,构建针对性模块教学体系,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体系建设应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目标岗位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而提炼胜任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结构、技能以及职业素养,进一步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并有序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为依据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指为积极满足当前社会实际所需,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能力、素养等进行综合设计,为人才服务面临社会基本要素及属性,同时为人类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依据。根据当前高校实际状况,应着力培养以下三类人才:其一,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可根据本地区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此为后续更好融入社会提供便捷;其二,培养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譬如黑龙江省内院校,可积极利用中俄合作,开展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战略性管理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其三,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不断增强学生理论研究,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确保为管理院校输送更多的研究生[4]。

为实现上述人才目标培养,需对学生从多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知识结构方面,利用当前信息技术,搜集大量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条款及规则;能力方面,要求学生需掌握多方面能力,包含但不仅限于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而且涉及定量、定性分析、程序方案设计等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应拥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良好的合作团队意识及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

(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以特定的教育理念及思想导向,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潮流,准确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对人才培养过程使用的方式。根据社会实际所需,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选用“前期趋同,后期分流”模式。前期趋同主要指学生处于大学一二年级阶段时,高校应积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后期分流主要指根据学生发展状况,从大三阶段开始着手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结合学生个性化特点培养学生,联合前期理论知识及实践,培养学生工作技能,方便与后续工作岗位完美衔接。整体而言,主要包含两个平台、两个模块[5]。两个平台主要指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两个教育平台承担教学目标不尽相同,其中专业教学培养平台承担学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任务,其占毕业总学分的70%;通识平台主要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不仅包含道德理念、人文素养,而且涉及跨文化、计算机等方面,占总学分的30%。两大课程模块主要指两方面,即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核心构成为通识及专业平台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4%;选修主要包含两大平台的选修课程,其中占据总学分36%。

(三)依据工作领域及其必备能力进行模块设计

首先,应积极开发学生日后工作领域,明确学生日后从事行业,如教学、行政管理、专业咨询、科学研究等工作,为课程模块设计奠定基础。开发学生工作领域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最基础的一步。

其次,学生应掌握各领域必备能力。针对不同领域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模块设计,上述仅涉及相关选修及必修课程,应将其课程精细化管理。特定领域要求学生具备技能,相应进行几个模块学习,并将其形成固定模块。确定不同工作领域需培养相应的能力,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步骤之一,可通过校内讨论研究、工作场所实际调研等方式,确定学生在各个工作领域具备的能力。

最后,进行师资配备及模块手册建立。根据院校实际状况,配备专项教师配合,以此满足学生实际技能培养要求,若院校师资不具备该项能力,可通过外聘实现上述措施,建立完善的模块手册,不仅需标识主讲教师、内容、教学形式,而且要明确适用对象、学分占比等内容。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要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根据学校战略和发展目标,在教师管理层面,要制订好教师科研教学考核方法。要建立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课程培养方案制定评估标准,包括对教学质量评价、职能部门服务教学工作水平评价,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结语

高校积极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不仅改革了院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健全了教学体系,更是创新优化了教学模式。同时,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及时代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增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岗位的适应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及综合素养。作为模块化教学核心内容,应科学设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趋于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模块化人力资源管理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模块化住宅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