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措施

2021-11-22 15:01李凤春刘岳杨波
就业与保障 2021年9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大学生工作

文/李凤春 刘岳 杨波

现如今,大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和很多人一起进行竞争,需要通过企业、单位严格的选拔招聘,才可以获得一份工作,这是市场机制对大学生资源发挥的配置作用。由于受到传统计划体制影响,人才市场还不够完善、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和措施,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大增加。该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还影响着高等教育,甚至还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和高校需要结合大学生就业现状,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实现科学配置人才,保证大学生可以顺利就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建设问题

(一)主体职责缺位

在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中,政府是主体,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促进就业的职责与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大学生就业都没有得到政府,尤其是市县以下政府部门的重视,存在政府职责缺位的问题[1]。例如,大学生就业政策不配套、督查不到位、执行不到位、惠及面较小等问题。

(二)部门缺乏联动

现阶段,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还处于磨合阶段,二者之间还没有创建有效的沟通交流途径,没有发挥出部门联动和齐抓共管的联动效应,且在社会保障、人事编制、就业计划等方面的衔接还存在一定问题。此外,就业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自由就业与跨区域流动。

(三)资源整合较差

大学生的就业资源较为分散、就业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就业信息对接不够通畅,产生信息孤岛问题,难以保证就业保障条件、资源的互通共享,严重浪费就业资源。并且,单个高校就业投入力量是有限的,导致技术更新较慢,运行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提供给大学生实时、全面的就业服务与岗位资源信息[2]。

(四)反应机制不灵活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就业情况监测发布机制,即便进行就业监测,也是过于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很少进行就业预警发布,导致无法及时反馈用人单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情况。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无法结合人力资源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出现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情况。

(五)支持经费较少

现阶段,我国就业保障体系中没有针对大学生的制度设计不完善,在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在就业资金管理中没有把大学生作为扶持对象。并且,政府、行业、其他社会组织很少设立大学生就业保障基金;缺乏社会风险保障机制,导致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时难以申请到小额担保贷款,影响到就业质量[3]。

二、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措施

(一)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

第一,完善就业领导机制,实施工作目标考核。地方政府可以成立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且充分发挥出该机构的作用,多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真正地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重要位置,引入到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作为地方政府大就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可以创建与优化大学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各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当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并且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并且,可对就业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优化,重点扶持离校前的大学生,创建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符合的财政投入机制[4]。

第二,完善就业制度环境,对就业创业空间进行拓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积极改革户籍制度,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双方自主选择的影响,创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而使员工可以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弱化单位福利保障功能,促使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避免出现观念选择性失业情况出现。与此同时,需要创建完善的就业市场监管制度,进而保证市场秩序良好,保护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合法权益[5]。并且,还可以创建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对就业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进而有效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

第三,利用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市场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经济发展形式进行转变,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进而通过经济发展,增加市场对劳动力与人才需求,提供给大学生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可以不断完善和优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进而实现对大学生流向与流量的控制。各级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类岗位,并且提供给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帮助。

第四,创建完善的就业监测网络,实施人才需求预警。政府部门可以与高校、用人单位进行合作,创建就业监测信息网络,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市场供求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定期对人才需求预测报告进行发布,积极引导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招生规模进行调整。

(二)发挥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主管作用

第一,创建工作联动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以和教育部门一起创建大学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其中涉及就业工作定期会商、大学生就业情况衔接、就业统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就业岗位信息交换、就业考核表彰、基层项目衔接等制度,注重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各自潜能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形成就业工作合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质量。

第二,注重政策资金扶持,对政策优惠和范围进行拓宽。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创建大学生就业投入保障机制,在国家扩大就业范围中纳入大学生,注重政策与资金扶持。将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等扶持政策应用到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把大学生纳入到就业资金扶持范围内,设立大学生就业市场专项补贴[6]。与此同时,可以支持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市场活动,进而缓解大学生离校后就业压力。针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帮助其贯彻落实个体经营收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参与、政府资助的形式,创建技能培训网络,挑选出具有条件和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专业培训。

第三,积极构建支撑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注重整合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各类创业园等资源,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建设,注重政策咨询、创业指导、资金扶持、场地支持。同时,可以利用社会募捐、财政拨付等途径,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出台和落实税费减免,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进而构建学校主动、政府推动、社会互动的联动形式,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

第四,创建失业登记制度,贯彻落实就业跟踪帮扶。在失业保障管理体系中纳入大学生,创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针对登记无业的大学生,相关机构可以创建台账,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指导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且把家庭生活困难的、“零就业”的大学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落实保底就业。

(三)发挥教育部门的指导作用

第一,实施就业督导评估,对高校就业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不定期进行大学生就业工作督导评估,对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进行贯彻落实,实现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建设,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就业、院系具体抓就业、教职员工人人抓就业的局面。

第二,优化就业率公布制度,进行学科专业预警。创建和优化联动机制,其中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深入了解就业情况,充分发挥出其对招生、培养的反馈与导向作用。注重监测大学生跟踪调查与专业就业情况,专业预警各专业失业率和失业量。与此同时,需要对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把事业发展规划、办学水平、专业设置评估和就业率进行挂钩,指引高校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优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积极调整,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进行深化改革,进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第三,对就业信息网络进行完善,对就业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创建天网,构建云平台,对新型云计算进行应用,构建就业网,保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就业中介之间信息共享。并且,可以创建地网,对就业主途径进行拓展,以校园市场为主,以学校、行业、区域为辅,创建省、市、学校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7]。

第四,注重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工作,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创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制度,并把其引入到高校教师培训计划中,实施先培训、后上岗。

三、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保证人才配置科学性,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现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与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进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大学生工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不工作,爽飞了?
大学生之歌
选工作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