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徒制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类专业中的构建研究

2021-11-22 15:01赵威
就业与保障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徒学徒导师

文/赵威

现代师徒制是一种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种人才培训模式,旨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素质。在旅游类专业中运用现代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持续地为企业行业更好地培养人才,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不断发展,人们在收入提高的同时对旅游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旅游业需要大量新兴的技能型人才,传统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应用型高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要求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应侧重于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紧密校地合作[1],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代师徒制是一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能够充分融合校企平台的优势资源,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等方式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教育。基于“人传人”形式,通过“企业导师”或“学校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将其掌握的专业技能、经验等知识传授给学徒,并帮助学徒构建“知识+技能”体系。

一、应用型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行现代师徒制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一)现代师徒制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将现代师徒制运用到旅游类专业中,不仅有利于拓宽师生间的技能传授渠道,强化师生间的授艺之情,优化学生习艺和教师授艺模式,发挥教师在授艺过程中演示、指导、修正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学校、专业和教师的认同感[2],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隐性知识。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以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观念。

(二)现代师徒制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导师能够为学徒提供知识、建议、挑战和支持,以便学徒追求专业才能和专业认同,与学徒相比,导师具有更大的成就和更多经验。师徒制在旅游类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其观察力、创新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旅游类专业领域的复合式技能型人才,这种师徒帮带式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效果。师徒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更强调技能应用的重要性。师徒制的建构则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全面地接触未来职业,在工作的参与中明晰职业价值,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

(三)现代师徒制有利于营造师生协同效应

在旅游类专业师徒制的育人模式中,强化了师徒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鼓励学徒在被指导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反馈,注重改变导师单向性、灌输性的教育模式,坚持把学徒的反馈与导师的再教导相结合,既强调师生间的交互影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也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和沟通。

二、应用型高校旅游类专业建构现代师徒制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现代师徒制建构结构不明确

现代师徒制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尚未得到明确及认可,导致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无法将现代师徒制落在实处。此外,在开展师徒制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机遇和挑战,面对其产生的问题,应积极解决,而不是逃避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有着悠久历史的师徒制教学在现代的教育中仍然具有活力,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传统师徒制教学模式的优点,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对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以培养出适应现代需要的高端专业技能人才。

(二)传统的“二元”模式导致师徒间“圈子”的固化

师徒制强化仪式感,注重拜师仪式,师徒关系中情感方面的联系更强,拜师仪式强化了师徒之间情感联系;强调共同参与,注重职责和任务的履行、活动的参与。但是由于现在师徒制的设计理念基本还处于传统的“二元”模式,必然会导致师徒圈子的产生,给人才培养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导师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圈内与圈外的学生、导师在情感上更加关心和注重跟自己有直接关系的学生。另外,师徒制导致师生关系的界线变得模糊化,导师在指导学徒过程中,有可能会忽视和避开繁琐制度,导致出现一些问题,最终造成不良影响。在旅游类专业现代师徒制构建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师徒制在旅游类专业实施的新模式。

(三)存在校企需求的错位,影响导师能力的提升

目前,现代师徒制在各高校培养知识与能力的“出徒”标准还未明确。若导师根据社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很难同时兼顾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若导师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也很难达到企业的现实需求。当前,导师对人才培养的标准更多地表现在获得证书、参加竞赛、考研究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外在可计量的衡量标准,这一系列标准逐渐脱离了构建现代师徒制的初衷。同时,现代师徒制度的建立,学徒隐性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更广泛地被外界关注,导师的隐性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则更容易被外界所忽视。教师为导师,学生为学徒,在学徒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导师也需要不断进步学习,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带徒”过程中,导师的能力应及时巩固并不断更新。但是,目前高校管理制度中缺少针对导师的系统化培训,未形成针对导师的培训方案。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教育类型及本校的特色、特点,采取引入新知识、技能的“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提供便利导师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不同的渠道运用多种措施提高导师的能力与水平。

三、应用型高校旅游类专业构建师徒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更新师徒制实施理念

当前师徒制的设计理念主要以“一师对一徒”或“一师对多徒”的形式为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性的彰显与发展以及资源共享的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行业越来越需要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某项技能需要多位导师共同指导,所以在师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师对一徒”的模式更加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在现代师徒制在旅游类专业的建构过程中应该形成导师组,由导师组中的多位导师共同对学徒进行指导,一方面可以发挥不同导师的优势,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学徒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师徒制中师徒圈子的固化。

(二)实行双向互动学习与反馈

为完善和创新“师徒制”模式,促进师徒关系从单向到双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将具有绝对权威的导师转变为学徒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师徒的能力在合作中不断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师徒共进,学徒学习发展时通过运用导师传授的技能再进行实践,同时也促进了导师传授经验的优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自身需求选择教师,提交拜师申请,同时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平时和课堂表现以及自己是否具备指导该学生的能力考虑决定是否接收学生,最终确定师徒关系。届时,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师徒双方都有权利单方面终止师徒关系。对于达成师徒关系的师生,学校将根据具体情况及相关管理方案不定期对他们进行考评,由此检验教师传授学识的成效和学生的学识成果,并依据考评结果选出优秀师徒,对他们给予奖励。

(三)合理设定学徒评价标准

为更高效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旅游类人才,学校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制定现代师徒制的资格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规范,明确企业、高校、导师、学徒的权益以及在现代师徒制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此外,学徒需要充分学习导师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思想,导师要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徒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和谐的师徒关系。学徒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应该运用综合考评的方法来对学徒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采用综合考评的方法来评定学徒的学习情况。要综合考虑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劳动素养和平时考勤等方面,并结合导师以及学徒的特点、能力灵活地进行考评,学徒只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即可按照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获得相关的成绩及学分。设立灵活的考评标准,不仅可以满足师徒的不同需求,还可以促进学生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规范导师的选拔与培训,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对于师徒制导师的选拔,首先需要了解教师的意愿以及需求,同时还应该结合旅游类专业的实际情况,立足专业教育和发展现实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制度,从制度层面为导师选拔与培训提供保障,保证导师的选拔程序、选拔过程做到公开公正和导师培训的具体内容科学合理。只有导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好地言传身教给学徒。要充分明确导师的任用职责,将工作经历和业绩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考核、提职晋级、评优奖励、进修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应该在师资培训、教学成果奖及教改项目申报、“双师型”教师认定等方面予以支持。

总之,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类专业中构建现代师徒制,通过现代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旅游类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以及有利于营造师生协同效应,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素质,持续地为企业行业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师徒学徒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唐僧师徒再就业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可爱的师徒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