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

2021-11-22 15:46高慧妮雷万鹏代鹏晖
体育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全民功能体育

高慧妮 雷万鹏 代鹏晖

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

高慧妮 雷万鹏 代鹏晖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体育口号作为体育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所表达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它的转变为我们展现着在独特历史背景下新中国体育不同的社会功能。文章以各时期的体育口号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中国体育口号的演变及其功能上的逻辑变化。

体育口号;演变;体育功能

1 体育口号的概念与提出

1.1 体育口号的概念

通过对“口号”概念的分析与梳理,我们将体育口号定义为:为了达到体育活动的目的或实现某项体育任务,而提出的具有纲领性和鼓动性的用于口头呼喊的简短句子。

1.2 体育口号的来源

通过文献阅读与资料梳理,我们发现体育口号来源大致有以下三类:一是由相关领导人以及专业权威人士的讲话、指示所演变成的体育口号;二是由相关政府机构、重要会议发布的各项思想方针、政策,重要节假日所发布的有关口号;三是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的期望或对体育运动的重新认识,在工作生活中产生并广为流传出的一些口号[1]。

1.3 体育口号与体育功能的关系

体育口号是体育功能变化的表现形式和媒介,体育功能不是生来就有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从建国初期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现阶段的“体育强、中国强”,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新中国体育口号的特点及历史背景,一方面让读者对新国体育发展有较为完整的认识,为将来我国体育新口号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新中国体育口号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更充分地了解我国体育功能的历史演进历程,为发掘新的体育功能提供有力的参考。[2]

2 新中国体育口号的演变与体育功能的发展

2.1 1949年-1956年建国初期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基调的体育口号

建国初始,新中国面临的局势不容乐观。在经济上,由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外加多年的战乱,使得我国物资极度缺乏,人民生活困苦。在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进行多层限制和封锁;在军事上,国民党从大陆撤离时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力量、特务为日后反攻大陆做准备。此时的中国可谓是内忧外患,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艰苦卓越的“国家建设”。而体育对于国家、人民而言最大意义是为生产发展和国防筹备服务。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甩掉“东亚病夫”的耻辱,更好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工作中去。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题词不仅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更是奠定了根本基调。随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国家也适时提出了“锻炼身体,保家卫国”的口号。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体育口号主要来自领导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想,国家对体育的需求占主导地位,反映出体育为生产建设和国防服务的政治意义[2],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刚刚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身忧民族危亡、体系国家发展”的爱国情结[1]。在全面审视当时国内外形势后,提出优先发展群众体育的战略,对激励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但此时个人的体育需求被忽视和边缘化,老百姓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全民广播操和全民马拉松并不是发展群众体育的正确途径。

2.2 1957年-1966年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人生能有几回搏”喊出时代不屈精神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初步确立,这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的阶级剥削制度从此结束。随着国家和制度的逐一确立,新中国希望通过竞技体育来提升在世界的地位,但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当时财力、物力条件下,为了鼓舞国民士气,国家通过资源调整,实现战略重心由群众体育向竞技体育转移,并确保重点体育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举国体制”的雏形初见端倪。在这一方针政策的调整下,中国竞技体育逐步在国际体坛上崭露头角[2]。1956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决赛中喊出“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口号,并为我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这句经典的口号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与自然和敌对势力作斗争的勇气,成为当年体育的主流精神。随着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勇创佳绩,中国人民的体育热情被迅速点燃。由于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竞技体育对于汇聚社会情感,维护社会和谐以及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均有积极作用。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口号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1]。但此时体育的工具属性被放大,体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未被充分发掘,个体体育需求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体育功能的政治化倾向依然十分严重[2]。

2.3 1967年-1979年政治动荡、拨乱反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外交在曲折中前进

这是一个一切以政治运动为主导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场“文化大革命”浩劫中,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同样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十年期间没有光明面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十年文革期间,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离,外交形势不容乐观,但体育却独独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扇窗。197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前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即将出征的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这让参赛的运动员们认识到了此次参赛的政治意义。在此口号的指引下,中国乒乓球队与美国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接触,进而促成了两队的互访,并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一扇大门。随着尼克松总统的正式访华,“乒乓外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7]。“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口号被广为流传,还衍生出了“赛出好风格,赛出新水平”这类彰显体育人文精神的口号[2]。 虽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口号现在被很多学者诟病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但在那个政治使命至高的特殊年代,这句口号有效地表达了中国传递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有力的表达了中国政府愿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政治诉求。在此口号的影响下,新中国于1979年重返了奥运大家庭,让我国的体育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总体来看,这个时期的体育仍然沦为混乱年代政治运动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它也成功帮助当时孤立无援的中国搭建了通向和平外交的桥梁。

2.4 1980年-1992年改革开放大发展,“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运动健儿为国争光

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体育工作乘此东风,溯本清源,在正确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走上正轨。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推进和实施得到了较快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着时代潮流得到解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权利的恢复,体育让中国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举国体制”政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国的竞技体育迅猛发展,在各项世界大赛中,奋发图强的中国健儿们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了辉煌成绩,中国竞技体育也前所未有地开始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列。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骄人成绩,极大地点燃了中国人民压抑了很久的社会情感。1981年中国男排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力挽狂澜,反败为胜,战胜韩国队。当时北大学子闻此消息,热血沸腾在未名湖畔庆祝游行并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独有偶,中国足球队在同一时期喊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1983年,时任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为第5届全运会题词:“提高水平,为国争光”。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首次正式完整地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1年-1986年,中国女排取得五连冠,一时间“学习女排,振兴中华”这个口号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也成为这个时代最嘹亮的口号之一。1990年10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它成为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国际级别的大型运动会,同时也向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展示了开放、发展中的中国。

这些体育口号表明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政治和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随着更多地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民众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国家和个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错位”,而此时不断创造佳绩的体育健儿成为人们民族精神寄托和爱国热情释放的归宿。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口号以爱国主义为基调,把振兴祖国的愿望都寄予在了体育竞赛的舞台,把“更高、更快、更强”视为战斗目标,把金牌作为标志性战果,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与满足。

2.5 1993年-2001年体育改革拉开序幕,“两大计划”相继落地

90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体育事业也在稳步发展中迎来了改革的春风。为跟上改革发展的脚步,我国的竞技体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1994年以足球为改革试点,将赛事推向市场,将竞技体育融入体育的产业之中。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继颁布并实施,这表明了我国体育在大力发展、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2]。中国各行各业的群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这个时期最突出口号要数江泽民在1997年8月16日为体育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个口号积极充分地肯定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意义,在此口号的号召下,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同时体育健身消费也悄然兴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这表明国人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了对身体健康、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并成为越来越多健身消费广告的宣传手段[2]。

纵观90年代,我国在竞技赛场上继续保持着强大的实力,称霸亚运、强势奥运。与此同时,人们对待体育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体育不仅只是对外示强、对内激发斗志的工具。透过体育口号我们看到了人们健康意识在觉醒,对体育的认识也在逐渐回归理性,体育正由群体需求向个体需求的转变,由政治、军事功能向娱乐、健身功能转变,实现了体育功能利用的多样化,体育服务于民众的时代正到来[2]。

2.6 2001年-2008年奥运时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向世界展示友爱的中国

随着第11届北京亚运会举办的成功,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北京亚运会精彩闭幕时,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喊出了“亚运成功,众盼奥运”的口号。至此,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悄然升起,中国政府趁热打铁申办了2000年奥运会,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这次经历为2001年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积累了经验。2001年我们重整旗鼓再次申办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并获得成功,举国欢腾为中华儿女的百年奥运圆梦喝彩。通过梳理发现,这个时期的体育口号基本都与奥运有关:2000年2月1日北京正式确定申办口号“新北京,新奥运”;2004年申奥成功后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2006年6月26日,正式宣布2008年奥运会口号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这一时期口号都以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为宗旨,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团结、友谊、进步、和谐的中国。在全民关注奥运的同时,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也在暗流涌动。2004年9月在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这一口号与当下“健康第一”的全民健康理念不谋而合,也成为很多群众体育活动的宣传标语。

整个奥运时期,体育口号都以迎接奥运、助力奥运、办好奥运为主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力量办好奥运会。举国体制的优势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最大的体现,体育的政治、经济等附属功能也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发挥到了极致,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满足。中国随着成功登顶金牌榜首而成为无可厚非的“金牌大户”,但很多学者开始反思,后奥运时代表中国未来的体育之路该怎么走,在体育强国之路上尤其是全民健身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7 2009年-2013年后奥运时期体育价值观向全民健身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就了我国体育的百年梦想,用竞技体育、金牌来展示我们国家的强大是有必要的,同时也带给了国人无限的荣耀。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我们不但能雄居金牌榜首,同时我们也能成功地举办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这些成绩的获得有着举国体制不可磨灭的功劳,但这些并非建立在全民体育基础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向人民群众敞开大门,回归大众体育。因此,此时需要借着奥运会的东风,点燃大众的体育热情。2009年,山东省举办第11届全运会,首次唱响“和谐中国 全民全运”的口号,目的在于将关注点转移到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上来。如果说第11届全运会是出发点的话,第12届全运会的“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口号则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转折点[3]。

这个时期的体育口号主要是围绕赛事,借大众对北京奥运的热情,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因为用竞技体育、用金牌来展示国家的强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是需要的,而且我们也做到了。而如今体育更应该回到其最本质的功能轨道上,回到为人民的日常需求中来。

2.8 2014年至今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体育口号主要结合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强国”“健康中国”“中国梦”展开,寓示着体育要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盛迈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追求、体育强国之路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这是他首次指出了“体育强国”一词,并将“体育强国梦”视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8月27日,在第13届全运会即将开幕之际,习近平在天津会见了全国先进体育组织和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体育应当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从此“体育强国”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事业所给予的厚望,也给我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5]作为一个“体育强国”仅在竞技赛场上逞英豪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要有健康的人民,人民健康是强大综合国力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因此全民健康被提到了国家战略。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这份未来推进健康中国的行动纲领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体育对促进国民健康的益处。

3 从体育口号的演变看我国体育功能的变化

纵观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体育口号,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之前,体育口号彰显着爱国、民族情感和外交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国际地位也日趋提升,这个时期以参与、举办体育赛事为平台,提升国家形象与地位的一系列口号应运而生。它们一方面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我国的体育大国形象和地位。值得关注的是,在后阶段体育口号的宣传中逐渐弱化了过去的“唯金牌论”“唯冠军论”的局限,更多强化了国家形象与文化认同,突出了体育的人文精神,爱国、外交等直接的政治功能也逐渐弱化。在后奥运时期,我国的体育体制面临着转型,人民对于体育的需求更多样化、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金牌大国”并非“体育强国”,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人均占有体育资源较少,这一切都对新时期的体育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13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将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此他们更加重视群众体育的作用。体育正在向健康、休闲、娱乐等本质功能回归。

从新中国最初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新时代的“建设体育强国”,透过这些体育口号的演变,可以发现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一次体育口号的提出,寓示着体育工作的重心发生了改变,并都表现出了时代的印记。新中国的体育口号,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以外交斗争、国家宣传、群众教育为主的政治工具,到开放发展时期的以塑造民族形象、加强体育交流、发展体育文化为主的宣传工具,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以重视体育交流、群众休闲健身为主的群体活动[4]。从体育口号的演变,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功能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的转变,从政治工具向群体活动的转变,从手段到目的、从衍生功能回归本质功能的演变[5]。

[1]王永安.新中国体育口号时代特征演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2):10-13.

[2]杨晓轼.新中国六十年体育口号变迁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8):5-8.

[3]汪超,陈亮.对中国历届全运会体育口号变迁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7(12):26-30.

[4]赵雅文,王松.论体育作为政治传播载体的功能变迁[J].新闻大学,2014(6):32-38.

[5]柳鸣毅,丁煌,等.体育强、中国强的学理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体育思想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1):5-11.

[6]谢琼桓,金元浦.笔谈:奥运会、全运会与中国体育转型——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和策略取向[J].东岳论丛,2019(12):44-46.

[7]高玖灵.中国体育口号60年变迁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5-26.

[8]王永安.新中国体育口号时代特征演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2):10-13.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Sports Slogans in China

GAO Huini, etal.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437100, Hubei, China)

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研究专项课题:扶贫攻坚背景下鄂南地区体育文化扶贫策略研究(2020XZ24)。

高慧妮(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体育,体育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全民功能体育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全民·爱·阅读
数学的翻译功能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