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救亡图强之竞技体育思想与历史贡献

2021-11-22 23:44王立华律海涛王治国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张謇南通运动会

王立华 律海涛 王治国

张謇救亡图强之竞技体育思想与历史贡献

王立华1律海涛1王治国2

(1.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2.大连海洋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3)

研究张謇竞技体育思想,发现张謇在国家危难时刻以救亡图强为宗旨,提出了竞技体育思想,包括:以体育竞赛,促进诸生之进境;竞赛可察德育,可察各校校风;倡导女子体育,支持女子竞技等。其历史贡献包括促进女子身体解放,推社会进步之风;推动竞技体育发展,助力远东运动会;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改地方文弱之风。张謇的竞技体育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在当今对中国体育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体育;救亡图强;思想

张謇,清末著名教育家,他在研究西方教育和日本教育后,不仅引进西方运动项目,而且还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培养理念,在列强入侵、国家危难时刻,张謇以救亡图强为根本目标,在学生教育中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体育而言,他认为体育竞赛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于是他以家乡南通为平台,从人、才、力方面大大支持南通学生参加竞赛,为中国学生踏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女子体育的发展,促进了南通社会积极、向上、健康的发展。

1 张謇救亡图强之竞技体育思想与实践

1.1 以体育之竞赛,促诸生之进境

清末民初,在内忧外患、国衰民弱的恶劣环境中,学生的身、心状态不容乐观,张謇作为教育家对学生的发展忧心忡忡,经过研究与考察,张謇发现体育竞赛对培养学生进取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他发现运动会能培养学生“高尚之思想,自立之志气,文明之公理,尚武之精神”[1]。但是,只有在普及的情况下才能广泛开展运动竞赛,以达运动会培育优美之道德、自强之精神和尚武强国之目的,张謇在师范学校运动会演说中指出:“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之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2]所以,他从1902年创办第一所学校开始,就将体育(时称体操)列入学生必修课程,以后在所创建的370多所学校中均设有体育课程,在国内民众还不了解体育具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张謇先生已经在南通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体育课程,甚至与时俱进,不断的丰富体育课内容,包括体操、武术、田径、球类、游泳等。张謇指出:“今日为体育之竞赛者,以促诸生之进境,翼年胜一年。”[2]在他创办教育二十多年中,南通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如火如荼,首推各校举办的运动会,如南通代用师范附属小学每年组织“游艺会”、南通中学每年组织田径运动会、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经常举行网球比赛、南通学院医科在北公园举行游泳竞赛大会等。次在举办各校联合运动会,如1905年举办地方学校联合运动会、1907年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及附属小学举办模范运动会、1913年骑岸乡召开小学联合运动会。此后大、中学校,每隔一年在公共体育场举行联合运动会。张謇不仅积极提倡竞赛,还身体力行参加竞赛,1922年在第二届中等以上学校运动会中,70岁的张謇和三哥张詧应邀参加比赛为运动会助兴,这对学生、教师和围观的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运动竞赛的普遍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培育作用。

1.2 竞赛可察德育,可察各校校风

张謇对学生的德育非常重视,为了培养“健全之国民”,他在教育中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从顺序看,张謇将“德”放在了教育之首,可见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1915年,张謇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中的教育方针也展现出其“德育第一”理念之事实,他提出:“一、注重学生道德,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注意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3]张謇倡导德育,其思想除体现在教育方针中,还在其参加的校友会、毕业典礼、赛会等各类演说中有所呈现,如1918年,张謇在县立高等小学运动会演说中便指出:“今日为全县高等小学第一次在公共体育场开运动会……。学生平日所受之体育,至此表见。第平日所受者不一致,则今日所表见者亦不一致,而将来毕业之升学遂有参差,是于学业上甚有关系。且运动虽为体育,可以观察各校之德育,并可以观察各校之校风。宜为适量之道行,不宜为逾分之争竞。胜者不可长骄,负者正可加勉。望各生注意焉。”[3]张謇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成效能在赛场上展现出来,而体育竞赛中展现的体育道德品质不仅表现在竞赛的一瞬间,也会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和学校的教学中,所以张謇认为竞赛不但能检验出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且能检验出学校的德育成果,能检验学校的校风。为避免锦标主义的风气,践行诚实守信的原则,他鼓励学生获胜不能骄傲,失败不能气馁,勉励大家自强。赛会上体育选手勇往直前、刻苦努力、钻研技战术、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竞赛的体育道德品质是运动员成功登上更高舞台的关键要素之一,南通师范的学生运动员最终能登上远东运动会的舞台便是最好的诠释,当他们手捧奖杯注视国旗升起的时候,民族自豪感和尊严感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1.3 倡导女子体育,支持女子竞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男尊女卑的观点由来已久,清末民初,面对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国家,孙中山指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将强身健体上升到国家强大的高度,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认同孙中山先生的观点,并积极投入强国保种的建设中,一向主张“武备图强”的张謇也受孙中山观点的影响,张謇指出:“学之不明,而千百年来女界乃独罹其黑暗。”并积极倡导女学,认为“女子得与男子享同等之教育”[1]。1906年,张謇首创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后改为南通女子师范学校),之后又创建了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和张氏女子两等小学。在女校中,张謇将体育课程设为必修课,且课程内容丰富,包括兵操、体操、游戏、球类和田径。为充分满足女学生的需求,张謇不惜重金聘请日本教师——森田政子来南通担任女子师范学校和扶海宅家塾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随着民众对女师教育的认可,女学生入学人数急剧增多,导致学校教学场地严重匮乏,为满足大量女学生上学的需求,张謇从1905年到1913年共9年时间,前后共投入35万元三迁校址,最终学校迁至南通第一公共体育场附近,所以,女师学生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公共体育场,这里有丰富的体育设施:篮球场、田径场、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室等,另有高梯、平台、滑台、秋千、木马、浪桥、旋板等,女师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她们身心发展受益匪浅,使本校体育课教学、训练、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女师学生打破旧俗,在体育场竞技已成为常态化,如南通女子师范经常举行网球比赛、1919年南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专设女子体育项目。在张謇的推广和支持下,女子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24年张謇派运动员(包括南通女师运动员)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这是中国女子正式参与全国性竞技比赛的开端[4],提高了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1935年江苏省五区运动会在南通举行,参赛男、女运动员共203人,比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篮球、网球、排球等,南通获得田径男、女总分及四个球类项目的第一名。最令人振奋的是毕业于南通女师并就读于南京学校的严南陔选入国家女排队,于1923年参加了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南通女子竞技水平可见一斑。

2 张謇救亡图强之竞技体育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贡献

2.1 促进女子身体解放,推社会进步之风

张謇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开学演讲中说:“谓世苟文明,学不可遗女子……女子无学,则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教育不良,则社会趋向不正[1]。”张謇认为世界上的文明与女子受教育直接相关,一个家庭中女性没有受教育,则家庭教育就会受影响,从而使社会发展的方向发生偏离。张謇突破旧俗的阻碍创建了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小学及幼儿园等,充分显示了张謇对女性受教育的重视。为了改变“女弱”的旧风气,在女校中同样开设体育课,张謇提倡“德立、体健,可以进言学术[3]”“德、智、体三育并重”“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5]等思想在女子学校教育中同样有着鲜明的渗透感。张謇为女性创设的运动环境不仅限于学校,还有学校之外的社会建设——公园,张謇建设的“五公园”之一——东公园就是专为妇女及儿童所建设的,并特地前往美国购置游戏器材,他之所以设立公园是因为“学校日渐扩充,风俗日益浇薄,赌博固妨害社会,然影响所及,又岂仅为社会而已哉?何谓不敢苟简之设备?即建筑之始,须立定种种之方针,而期其必完之谓也。”以上陈述充分表明了张謇谋社会整体发展的大局意识,他为了“从妇女解放和教育实践方面积极推进女子教育和女子体育[6]”,不仅高薪聘请外国女体育教师授课,而且还委派体育教师到国外学习;不仅普及女子体育课程,而且积极组织竞赛;不仅重视女子强身健体,而且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1924年为参加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运动员在张謇的支持下开始积极备战,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运动会女子运动员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比赛现场,这不仅标志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而且也标志着对近代社会变迁的推动。

2.2 推动竞技体育发展,助力远东运动会

1911年,张謇在《中央教育会开会词》中指出:“今日我国处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须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然后得与竞争之会,而教育尤为各种政策之根本。”[3]张謇认为与列强竞争要制订好的教育政策,而他所指的竞争当然也包含体育的竞争,张謇从办教育开始(1902年)到去世(1926年)前后二十多年时间里,推动了南通体育事业从无到有到强的崛起过程,如他将体育设为必修课;将体育课从幼儿园(男、女)到大学(男、女)进行普及;鼓励校内竞赛、倡导校际竞赛、支持省级比赛,资助参加全国运动会和远东运动会。南通竞赛成绩日渐卓越,屡见报端,如1916年《通海新报》(地方报纸)就报道了南通师范学校参加江苏省立学校联合运动会“胜场独擅,已喧传沪上各报”;1918年该校再次参赛,《通海新报》报道“运动成绩实为江南各校之冠,锦标几被夺得”,张謇在普及基础上开展体育竞赛,不仅促进了南通运动水平的提升,而且在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总成绩排名第一,这届运动会“开中国自古以来未有之奇观”,国民在观看体育竞赛中,体现了国家民族的尊严感和自豪感,这是形成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因素[7]。张謇派南通中学四年级学生去参观,学生们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1921年上海又举办了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中国总成绩排名第二,张謇这次派百名小学生去表演武术并被拍成纪录片。会长王正廷赛前发表演说:“运动之进步与否,不仅关系个人,实为国家强弱之枢纽,盖有健全之身体,而后有振奋之精神,国民能具此种精神,何功不可成?”远东运动会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意义,成为展现国家强弱的重要舞台,这也是张謇为什么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他的贡献,张謇被推任为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名誉会长。其子张孝若说:“我父很主张拿军国民教育挽救民族的懦弱和造成国家的强盛。民国十年(1921年),远东运动会在中国举行,公推我父做名誉会长,他立刻答应。可见我父提倡体育的殷切了[8]。”1923年,南通健儿倪约求、徐维贤和徐彦儒等到日本参加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回国后张謇和江苏督军为他们颁发“东亚健儿”锦匾,勉励他们为国争光[9]。为备战下届远东运动会,张謇很快“发起中等学校第七次远东运动会预备会,先设办事处于南通师范[10]”。总之,张謇作为体育运动的提倡者、推行者和引导者,在国际舞台上,以不断提升的竞赛成绩为祖国挣得荣誉和尊严,为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2.3 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改地方文弱之风

张謇认为“国家之强弱须以国民之强弱为转移,世界各国未有民弱而国强者[1]。”他认为民强应在国强之先,使民族变强就要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进而达到强国目的。张謇深知对于“民智未开”的群众来说,率先推展体育运动难度之大,为了消解这一难度,张謇采取了各种措施:第一、创建公共体育场,以锻炼地方人民之体格,增进健康,间接以助社会各种事业之发展为宗旨[11]。体育场的日常工作包括指导来场练习之各球队、田径队以及妇孺游戏等,并组织武术公开表演,籍以引起民众对于国术的兴趣[12];另外张謇还建了五公园,园中也设置了非常丰富的体育设施,供群众健身。第二、身先垂范锻炼身体,据张謇的儿子张孝若回忆:“我父生平认为,外人称中国为‘东亚病夫’,固极可耻……。然而看到国人一种萎靡不振、不讲体育习性,也十分的痛恨。所以他自身固然是起居有节,而步行时很多,借以锻炼筋骨,几十年如一日[8]。”第三、每次运动会前发表演说,宣传体育的作用,如1917年,他在南通代用师范附属小学第四届运动会开幕式上说:“本校历来运动会皆与校友会同时,所以使校友知教育与运动之关系。德国胜法,毕士麻克执教鞭而指之曰,战胜之斯仍在斯也。现今德国能胜竞胜列强,未始不由于此[3]。”阐明开展人民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第四、通过关爱运动员扩大群众对体育的关注,1918年南通县举办高等小学联合运动会,运动员140余人,观众达千人。“张啬老对于此次高小联合运动会颇为赞许。特于闭会之次日,邀请全体运动员,游览五公园并于是日下午演剧以助兴[11]。”第五、鼓励各界人士组织竞赛,提高竞技水平,如1924年元旦“如皋泰兴两同乡会比赛四项球类,足球3:0,如皋胜;篮球5:12,泰兴胜;单人网球如皋胜,双人网球泰兴胜,台球如皋胜[13]。”又如1924年11月,“南通商界,近颇注意运动,有春季运动会,台球比赛等。近有李亦民君,更发起组织篮球队,已有二十余人加入[14]。”由于张謇对群众体育的重视,南通一改往日文弱之风,助力社会各种事业之发展,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景象。

[1]张謇.张謇全集(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2-630.

[2]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6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83-384.

[3]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4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88-363.

[4]王玉立.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4(2):41.

[5]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5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5-366.

[6]何叙.张謇体育观的理论渊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9.

[7]张斌,谷晨.体育的迁移价值及影响它的教育因素:读马约翰《体育的迁移价值》[J]. 体育文化导刊,2005(6):63.

[8]南通日报数字报纸文章.许晓燕:张謇体育观[OL].http://epaper.ntrb.com.cn/new/NTRB/html/2016-09/08/content_84859.htm.

[9]周至硕.南通近代体育的开拓者张謇[J].档案建设,2013(9):43.

[10]易淑六. 体育消息:南通体育消息[J]. 教育与人生, 1923(7):11.

[11]南通教育界消息:运动会之余兴[N].教育周报,1918(202):18-19 .

[12]夏祖坊.本省各县体育场概况:南通县立公共体育场[J].体育研究与通讯,1933(3):234.

[13]淑.八大学足球志:南通球讯[J].教育与人生,1924(13):11.

[14]淑.体育消息:南通最近体育消息[J].教育与人生,1924(16):11.

Zhang Jian's Competitive Sports Thought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Saving the Nation and Striving for Strength

WANG Lihua, etal.

(Sports and Science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D890013);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2TYB004);南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5WB15)。

王立华(1978—),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张謇南通运动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陈锦石:传承张謇精神 成就事业荣光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我要参加运动会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